1937年11月,出生于新西兰的英国记者詹姆士·贝特兰访问延安以后,得到毛泽东的许可,前往山西八路军抗日前线采访。
十四名八路军战士护送这位细高挑个儿,蓝眼睛大鼻子的“洋八路”,渡黄河,乘卡车,直奔临汾——因太原失守,临汾成为山西省政府的临时驻地,拜见了久闻大名的周恩来。
之后,周恩来亲自陪同贝特兰,在雨雪交加之中,乘坐标有军用记号的简陋火车北上,到达傍山的小县城洪洞。
下车后,周恩来亲自领路,步行到后街一个棉商的瓦屋,八路军总部前一天才随第一一五师转移到这里。
在贝特兰的屋里,个头不高、体魄健壮的朱德,落座桌边,摊开手中的作战地图,一边指划着,一边详细讲述忻口战役中,八路军配合国民党部队从侧翼打击敌人的情况。
“朱德总司令,你能否给我介绍一下,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到底怎么样?”贝特兰问得直截了当。
听完翻译,朱德立即回答道:“坦率地说,他们很有训练,武器比我们的军队优良得多。他们用着机械化的武器-—坦克车、铁甲车和飞机——当得到机会时,于他们大有便利。他们善战掩护,射击准确,把武器保护得好。”
朱德这几句对敌人率直的赞语,使贝特兰惊奇地瞪大了眼睛。
詹姆士·贝特兰
朱德继续说道:“但是,他们也有很致命的弱点。日本的步兵在独立动作的时候并不十分灵活,他们的交通和给养全赖机械的工具,如果这些被人截断,他们就陷于真实的不利。他们不能像我们一样利用畜力或人工运输,也无法利用山地行军,而必须走最容易、最平坦的路线。
“而我们八路军这段时间扬长避短,依靠人民群众的帮助,进行了山地游击战,当我们攻打日军时,我们设法避免他们的优点,并拣选他们的弱点。
“因此,我们常在山中作战,而并不常在平原作战,而且我们有民众的帮肋,我们已经把民众组织并训练成游击队,以骚扰敌人的交通线。”
说到这里,朱德粗壮的大手在地图上移动,向贝特兰指出敌人已经占领的交通线和八路军活动的广袤的农村区域后,又继续说:“我们无须顾虑后方,因为我们是在自己的国土中作战,无论到哪里,民众都支持我们,给予我们以食物和帮助。如有必要,我们能依赖日军本身来供给军火,因为他们的子弹是配得上我们的来复枪的。因此,你可看到,在华北继续作战,是有着光明的前途」”
朱德充满必胜信心和不无幽默的话语,真把贝特兰迷住了,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怎会相信面前这位最普通中国老农民模样的憨厚长者,能具备这样的战略眼光,能发表出这样精辟的见解!
他希望谈话能够再继续下去,让他更多地了解八路军,了解朱总司令,使他有更多的材料,能向世界介绍这些鲜为人知的中国人。
“就谈到这里吧。”朱德微笑着站起身,折起桌上的地图,向贝特兰伸出了右手。
贝特兰伸出双手紧.紧握住这只满是老茧的大手,他知道朱德很忙,不可能留下再继续与他长谈,便抓紧问出了最后一个问题:“朱总司令,你有什么话要对外国说吗?”
“有的。”朱德的脸上的表情一下变得严肃起来,“有一句话要说:你是知道日本目前在华军事行动的借口的——他们是在反‘共’,他们用了这个宣传以使他们的侵略行动合法。你知道的,这个宣传是多么荒诞!
“八路军并不是为了中国的共产主义而战斗,而是与中国其他所有的武装力量一道,共同为中国的民族独立而战!我们同国民党军队一道,正为自由、民主的中国而战。请告诉一切友好的外国人民关于这方面的真相,就没有人再相信日本宣传机构的所谓抗红‘宣传’了。”
“请朱总司令放心,我一定会把你的意思向世界报道!”贝特兰郑重地说。
第二天,当贝特兰在新迁移的八路军总部遇见美国著名女作家兼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两人就未来山西抗战局势的发展交换了意见。
贝特兰以十分肯定的语气断言:“
我个人相信,不需要很久,山西除了八路军而外,就不会再有别的部队了,其它部队将会大吃败仗而退出山西,只会留下八路军一家,这支军队一定是这场战争中最终的胜利者!
”
贝特兰之所以这么说,或许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八路军的战略地位: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主力军队,拥有广大的支持群众和强大的组织能力。八路军在山西建立了坚实的根据地和军事力量,成为了该地区的主要军事力量。
二是八路军的战斗力和实力:八路军经过长期的抗战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具备高度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他们在游击战中采取了灵活的战术,善于利用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对敌人形成有效的打击。相比之下,其他部队可能在战斗力和组织能力上存在差距,因此贝特兰认为八路军是山西地区最强大的军事力量。
三是其他部队的劣势:贝特兰可能基于他对其他部队的了解或与朱德的交流,认为其他部队在战斗中可能会面临困难和失败。这可能是因为其他部队的训练水平、装备条件、组织结构等方面存在不足,或者他们缺乏八路军所具备的游击战和人民群众支持的优势。
总之,英国记者贝特兰的观点是基于他对八路军在山西的地位和实力的认识,以及对其他部队劣势的推测,因此坚信八路军将成为抗日战争中最终的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