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大禹,想必大家耳熟能详。他是远古时代的“五帝”之一,也是夏朝的开国国君。而他作出的最大贡献,便是治理水患,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后世子孙为了感谢大禹所作的贡献,四处给他立雕像,修祠堂,比如禹庙、禹陵、禹祠等。看过大禹画像的人可能会发现一个特点,大禹不管以何种姿态出现,手中必定握着一把“叉子”。那这“叉子”究竟是何作用呢?小编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禹家世
在介绍大禹的“叉子”之前,咱们先来说一下大禹的家世。大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他的父亲是鲧。鲧被尧帝封在崇这个地方,又因为是伯爵,所以时人都尊称他为“崇伯鲧”或“崇伯”。尧帝时期,洪水泛滥,地上的百姓生存艰难。为了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尧帝征集四岳,向他们寻求能治水的奇才。
四岳都推荐有崇部落的鲧,于是尧帝便将治水的重任交给了鲧。鲧在治理水患时采用了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来“堵”。结果洪水越堵越高,危害比之前还大。由于鲧历时九年都未能平定水患,所以被舜帝诛杀于羽山。鲧死后,新继位的舜帝又向四岳求助,希望他们能再推荐一位治水的人才。
大禹的叉子
四岳秉着“一事不烦二主”的态度,又推荐了鲧的儿子禹。禹知道父亲是怎么死的,所以在治水时兢兢业业,片刻不敢耽误,也因此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至于大禹手中的“叉子”,其实还有一个名字,那就是“耒耜 ”(lěi sì) 。这是由神农炎帝发明的一种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用于翻整土地、播种庄稼。
为何大禹片刻离不开耒耜呢?这就与他治水的方式有关了。父亲死后,大禹一直在总结和反思父亲治水失败的原因。他总结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通河道为主,利用水往低处流的自然原理,疏通了九河。而在疏通河道的过程中,自然需要挖掘泥土,翻整土地,这就用到“耒耜”这个工具了。因为大禹的治水方式主要是以“疏”为主,所以耒耜便成了他离不开的工具。
当然,除了这个工具外,在治水期间,大禹还一路上翻山越岭,用各种测量仪器测量地形的高低,规划河道。逢山开山,遇洼筑堤。由于耒耜更能体现大禹艰苦朴素、深入一线的形象,所以在后世的画像中,它便经常出现在大禹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