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呢?对此问题众说纷纭。人之初,性本善,至少秦始皇小时候不坏。小时候秦始皇是个受气包,本是秦国人,却生在赵国,这都是他爹造成的。
他爹异人不受秦始皇爷爷的待见,被秦始皇的爷爷,扔到赵国做了八年的人质。在秦始皇三岁的时候,老爹和吕不韦跑路了,撇下母子二人在赵国相依为命。秦始皇好不容易长到了九岁,这时做了秦国君王的老爹,良心发现,才接回了母子二人,一家刚过了四年的安稳日子,老爹突然得病死了,就这样,13岁的秦始皇登基称帝了。
大家别以为当皇帝就是好事,年纪尚小的秦始皇,就是一个提线木偶,一根线攥在吕不韦的手中,一根线攥在母亲赵姬手中,二人提一提,秦始皇动一动。
又过了8年,21岁的秦始皇终于亲政了。别高兴的太早,这时秦始皇又遇到了嫪毐之乱,嫪毐差点把他整死。可怕的还不是这些,而是母亲和自己不一条心,秦始皇第一次感到了亲情的冷漠。
平定嫪毐之乱后,秦始皇长长出了一口气,以为皇位就此稳固了,别高兴的太早了,秦始皇迎来了一生的四连杀,一次比一次凶险,但是最后一次改变了一切,同时给出了,秦始皇是千古一帝,还是暴君的答案。
有人要杀秦始皇,说明招人恨,恨秦始皇的都是什么人呢?为什么恨?我们来看看秦始皇遭遇的四连杀。
第一次暗杀秦始皇的是荆轲,荆轲是替太子丹出气报仇,太子丹不如秦始皇的能力大,秦始皇要统一六国实现梦想,结束混乱的局面,灭燕国在所难免。
太子丹是燕国接班人,在战场上连连失利,没办法就玩阴的,让荆轲带着助手秦舞阳,借献燕国城池之机,刺杀秦始皇。
按现在说法就是搞恐怖活动,结果不用我多说,荆轲刺秦行动失败,最后荆轲被乱刀砍死了。
接下来的第二次行刺,让人有点小感动,但格局不大,是出于个人恩怨。荆轲刺秦失败被杀,高渐离是个有名的乐师,和荆轲是好哥们。
为了给荆轲报仇,他隐姓埋名,企图通过自己的音乐天赋接近秦始皇。
果不其然,秦始皇很喜欢高渐离的曲子,于是宣调高渐离进宫演奏。高渐离借此机会接近了秦始皇,眼看行刺机会出现了,就在关键时刻出了意外,有人认出高渐离是荆轲的好哥们,当时要杀他,但高渐离演奏的音乐实在太好听了,秦始皇惜才就赦免了他。
不过为了防止意外,熏瞎了高渐离的眼睛。但谁也没想到,一个瞎子很固执,不以秦始皇欣赏他的才能而感动。
高渐离往筑里灌满铅,筑是一种乐器,在演奏音乐的时候,趁秦始皇入迷,他用灌了铅的乐器砸向秦始皇,毕竟眼睛看不见,打偏了,行刺失败了。
说实话,一个人喜欢谁恨谁,是一个人的选择,背后骂皇上的大有人在,高渐离行刺秦始皇无关大局。
第三次行刺秦始皇的是张良。张良是韩国人,是韩国贵族子弟,据说张良的老爸是韩国宰相,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
张良从一个贵公子,转眼变成了亡国奴,张良恨秦始皇在情理之中。毕竟秦始皇把张家的土地剥夺,还给了平民百姓。
有鉴于此,张良找了一位壮汉,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前面说了,暗杀成不了大气候。
秦始皇早有防备,出行前没坐进主车,而是做进了副车,让女婿坐上主车充当自己。从此以后,也就有了驸马这个称呼。
张良不知道这些,傻乎乎和大力士砸碎了主车,秦始皇的女婿死了,秦始皇却安然无恙,张良行刺失败,浪迹天涯。
三国时有“天不灭曹”之说,秦始皇的命也够大的,如果不是提前换车,秦始皇早就被砸死了,难道不是天命吗?
总得来说,前三次暗杀,都是出于个人恩怨,都是秦始皇动了六国贵族们的蛋糕所引起的。
真正有代表意义的是第四次暗杀。第四次暗杀并不出名,或许知之甚少。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微行咸阳,与武士四人俱,夜出逢盗兰池,见窘,武士击杀盗,关中大索二十日”。
司马迁对这件事记述的很简单,却为后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张艺谋据此拍出了历史大片《英雄》,老谋子用电影刻画了“无名”这一英雄形象。
“无名”是一个顶级刺客,10步之内可以用剑气杀人,无名想尽办法接近了秦始皇,万事俱备,只欠一刺。就在击杀的关键时刻,无名却扔了宝剑,原来他在秦始皇感召下,,最终改变了主意,秦始皇表白了,自己统一六国的目的,就是为了解除战乱。
无名是个底层人,他最了解和感受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苦难,“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而秦始皇恰恰是平息战乱的帝王,统一天下秦始皇何错之有?给人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秦始皇有错吗?
无名猛然醒悟,突然放弃,宝剑落地说明他读懂了秦始皇的内心,宁可接受万箭穿心,也要阻止后人再刺杀秦始皇。高处不胜寒,无名在靠近秦始皇的那一刻,明白了一切,他用行动告诉我们,秦始皇是千古一帝!
文/秉烛读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