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毛主席接见了一批咱们国家顶尖的艺术家,那场面可热闹了。毛主席进到大厅,大概扫了一眼,好像有点不太高兴,微微皱了皱眉头。等到他走到评剧名角新凤霞跟前,就特意问了一句:“你旁边那个演三仙姑的怎么没来呀?”毛主席嘴里说的“三仙姑”,就是后来家喻户晓的赵丽蓉老师。
那么,当时赵丽蓉老师为啥没去见毛主席呢?毛主席在得知她的缘由后,为何非但没有不悦,反而连声称赞?
赵丽蓉老师出生于河北唐山。她的父亲在当地戏院从事化妆工作,替知名伶人芙蓉花描画容妆。自幼,赵丽蓉便常随父亲往来戏园。那时的后台世界充满绚丽多彩的服饰、乐器与曲调,对幼小的她产生巨大吸引力。每当父亲忙碌化妆时,她就站在侧幕悄悄观摩台上演员的唱念做打,沉浸于此而兴味盎然。
在戏院里,她结识了不少戏曲前辈。外人眼里,她只是个机灵可爱的小姑娘,却偶尔能偷偷亮嗓唱两句,或学着台上演员的姿态做些身段。人们惊喜地发现,这孩子不但能把戏服穿得有模有样,声音也不错,有几分表演天赋。久而久之,戏院师傅们索性让她参与临时配角或童角演出。
随着年龄渐长,赵丽蓉对戏曲的热爱也与日俱增。她的父母意识到女儿在此方面大有潜力,便希望给她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恰巧当时著名演员芙蓉花也认为这孩子才气出众,于是常常抱着她边看戏、边教她一些身段技巧。马金贵等戏曲大家亦留意到赵丽蓉的天分,乐意传授她唱念做打。
1943年,年仅十五岁的赵丽蓉以主演身份正式亮相。她扮演的角色清新自然,颇受观众肯定。伴随国共和平解放北平后,她又受邀前往华北多个地区演出,边学边演,名气逐渐扩大。新中国成立后,她正式加入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也正是在那里,她结识了终生挚友——新凤霞。
在总政解放实验评剧团内,新凤霞与赵丽蓉两人配合默契,一个主攻主角戏,一个常扮次要角色或丑角,为舞台增添幽默和亮色。赵丽蓉起初出演多为正面、端庄的青衣,塑造贤淑女性形象。
可后来,剧团希望她尝试彩旦、丑婆子等偏滑稽的角色,以增强戏剧效果。这让赵丽蓉陷入纠结:她先前并不习惯此类反差较大的角色形象,担忧会影响观众对她的印象。
她的哥哥则以劝导之语告诉她:“凡好演员,绝不拘一角式,要能演多种风格方显身手。”这番话触动赵丽蓉,使她豁然开朗。她意识到,如果只局限于某类角色,创作空间会受限,也无法拓展个人技艺。于是,她下决心突破自我,将丑角演得活灵活现。小丑或老妪的形象也好,弥勒佛般可笑可爱的风范也罢,都被她演绎得惟妙惟肖,令人捧腹大笑。
这样一来,赵丽蓉逐渐成为剧团中极具号召力的演员之一。她开朗乐观的性格与勤学苦练的态度,使其无论角色大小,都能给观众留下难忘印象。内行人评论道:“只要舞台上有赵丽蓉,整出戏就有了灵魂。”她与新凤霞互为补台,一个负责慷慨激昂的正面人物,一个负责调剂气氛的彩旦,使得剧目更具艺术魅力。
到上世纪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赵丽蓉老师参演的评剧作品,如《小二黑结婚》《杨三姐告状》《花为媒》等陆续搬上荧幕。她诙谐的形象、鲜活的表演令观众喜爱不已,在全国各地受到广泛欢迎。此时正值社会主义文艺繁荣期,戏曲和电影作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主流载体,创造了众多经典角色。
有传言称,毛主席在闲暇时观看过这些评剧影片,对赵丽蓉表现出的风趣神韵颇感欣赏,曾以“通情达理,入木三分”予以评价。但由于赵丽蓉多出演丑角或配角,观众甚至剧评家对她的名字不如新凤霞那么熟悉,直到后来她“成了台柱子”,外界才意识到,这个常扮彩旦的演员其实功底极为扎实。
1963年左右,全国文艺界蓬勃发展,中央决定邀请部分戏曲界杰出人才到人民大会堂,与毛主席等领导见面。消息传到各大剧团后,一片欢腾。
当时被誉为“评剧皇后”的新凤霞自然在名单之列,而毛主席还特别点名想看看“那位在戏中演三仙姑的演员”,即赵丽蓉。当新凤霞将这份喜讯带到赵丽蓉家时,却发现赵丽蓉竟然打算“推掉”这个机会。
据说,新凤霞兴冲冲赶到赵丽蓉家,兴奋道:“丽蓉,你还不赶紧准备?主席要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咱们!”赵丽蓉正在院子里练嗓子,听到此话却面露迟疑:“我不敢去。你替我跟主席问个好就成。”新凤霞大惑不解:见主席可是莫大荣誉,为何拒绝?
赵丽蓉道出了顾虑:自己没上过几天学,文化程度不高,普通话也不够标准,平时只在戏曲圈活跃。万一见到主席,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怕失礼露怯、丢人现眼。再加上她平日大大咧咧的性格,担心场合庄重却闹笑话,更是惶恐。她嘱咐新凤霞:“你去就行了,我心里只想演好戏,怕见了主席会出洋相。”
新凤霞费尽口舌试图说服,甚至打趣道:“你那副磕磕绊绊的模样,也能逗主席开心啊!”可赵丽蓉仍极其犹豫,始终拒绝出面。见她态度坚定,新凤霞也无计可施,只能独自前往人民大会堂。
后来,新凤霞等人如约来到人民大会堂。毛主席见到新凤霞便笑说:“你就是评剧皇后?好!……咦,你身边那个三仙姑哪儿去了?”他指的是赵丽蓉在《小二黑结婚》中诠释的“三仙姑”角色,颇为逗乐可爱,所以毛主席希望见到她本人。
新凤霞只得把赵丽蓉不肯来的缘由简要转述,说她敬畏主席,又怕自己没文化,见面后言行出错。毛主席听完后,既不恼也不怪,只连说几声“好、好、好”,赞叹赵丽蓉这种谦虚谨慎的品性,又用宽厚语气表示:“她不来也没事,只要她继续演出好戏就行。”
现场人士见毛主席如此回应,也跟着笑了。会后,新凤霞把这个情形告诉赵丽蓉。赵丽蓉听说主席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连声说“好”,内心既感欣慰又带着一丝遗憾。她自嘲道:“我真是胆小,还没见到就吓退了。其实主席大度得很,我也没啥可怕。”
没有见到毛主席的赵丽蓉,并未因此心生遗憾太久。她依旧在评剧舞台上恣意绽放才华,《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等经典剧目无不留下她的巧妙表演。有评论称,她在彩旦或滑稽角色中越发得心应手,以细节刻画和丰富表情将“丑角”演得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后,赵丽蓉被邀参与电视剧与综艺节目录制,逐渐接触了喜剧小品的形式。1988年,她首次登陆央视春晚舞台,与新朋旧友一道试水“喜剧小品”,没想到一夜爆红。
其朴实无华、风趣自然的风格,与年节气氛完美契合,让全国观众记住了这位戴着头巾、操着唐山口音的老艺术家。在随后的多届春晚里,她先后推出《妈妈的今天》《功夫令》等口碑爆棚的作品,稳坐“春晚女王”宝座,深受亿万观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