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傅作义从绥远返回太原,阎锡山密示某人请傅吃饭,而且一定让他坐首座。但到那天时,由于在座者都是傅保定军校五期的学长,所以,傅坚决不坐首席,之后首席让给了杨效欧,杨喝了首座上的一杯酒,马上腹痛不能支持,人还没送到公馆就一命呜呼了。
傅作义目睹此景,借小便偷偷溜走,从此之后,不敢轻易去太原。后来阎请他赴太原谈下如何打胜仗,傅也坚决不去,只在信中答复“不贪污就能打胜仗”。
傅作义是阎锡山晋绥军“十三太保”的成员,除了他,还有杨爱源、孙楚、梁培璜、杨澄源、王靖国、赵承绶、李生达、李服膺、楚溪春、鲁英麟、董英斌和陈长捷。
这十三人大都是山西人,而且大都是保定军校的毕业生,在晋绥军中,有“会说山西话,才把洋刀挂”的说法,可见此言不虚。
但傅作义在其中又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因为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还亲中共,前者让阎锡山常有“功高震主”之感,而后者则让阎时常担心他成为七路半(八路军)。
傅作义在晋军是从底层一步一步升上去的,个人能力非常强。他23岁进入阎的晋绥军担任见习官,很快就展现出他的军事才华。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晋军配合直系,傅作义表现出色,升任团长;1927年,直奉联合阎进攻国民军,傅与宋哲元大战,以一个团的兵力顶住了一个师的进攻,固守晋东南门户天镇县城数月,为晋军击败西北军立下汗马功劳,之后擢升为旅长,不久又升为中将师长。
1927年,老蒋的北伐国民军打到长江,势不可当,阎锡山见势头不对,转头投靠了老蒋,参加了国民革命军的北伐。
阎部北伐表现最优异的就是傅作义,涿州一役,他率七千兵力孤守百日,张学良调集三万兵力仍无法攻克此城,后在阎的授意下傅接受了张的改编。这一战役傅以非凡的胆识、谋略及坚韧的精神,赢得了各方赞誉,给张学良留下深刻印象。
二次北伐,傅再次回到了阎锡山的麾下,并参与了中原大战。在攻克山东济南后,担任了济南行营主任,然而此时阎锡山也对他开始猜忌。
北平警备司令张荫梧曾密电阎锡山,说傅参加了张学良在北戴河的会议。此后,阎对傅加以约束并监视他,最终导致阎冯败局。
阎锡山被迫宣布下野,老蒋要求他离开山西,之后他将军政事务交给徐永昌、商震,自己前往大连避难。
阎走了,但他留下的晋绥军如何安置,此时受益最大的张学良填补了这个空白。在中原大战中,张学良站在了老蒋一边,战后东北军再次入关,对阎、冯的军队进行了改编,一举掌握了华北数省的军政大权,成为中原大战的最大受益者。
由于傅在涿州一役中得到张的欣赏,遂在改编中,傅被任命为35军军长,同时还兼任绥远省主席。这样一来,傅率军开赴绥远,也就有了自己的地盘,此后开始从阎的掌控中慢慢独立。
傅作义在绥远主抓民生,兴修水利,短短数年把边荒之地打造成了抗战基地。阎锡山的地盘也就山西、绥远两地,现在绥远被傅占去,他怎么肯善罢甘休呢?所以,他一直在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已无力控制华北,阎乘机游说老蒋,于1932年杀回了山西,被任命为太原绥靖公署主任。上任后他的首要目标就是夺回绥远,于是不断削弱傅的军事力量,35军72师师长李生达就被他忽悠了去。
之后又借整编部队的名义,要求各军军长不得兼任师长,于是,傅兼任的73师师长也被换成了阎的亲信刘奉滨,并且不断以各种借口叫傅来太原,企图暗杀他。
抗战爆发后,傅作义手下的兵力十分有限,不是被阎抽调走,就是脱离了他的管辖,但在他的顽强抗击下,绥远抗战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后来,傅又率部参加了太原会战;忻口会战后,日寇兵临太原城下。阎锡山为了保存实力,将晋绥军主力调往晋南地区,却让兵力有限的傅作义守卫太原。
尽管傅作义擅守城,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主力仅两个旅的兵力,根本难以抵挡装备精良的日军,但他还是守了七天,最后在老蒋的命令下才突围。
事后他在临汾见到阎,阎却对他一番奚落,说:“你涿州守了83天,太原守了7天,丢山西的人”,一股脑将太原失守的责任推给他,借此机会除掉他。
傅也感受到了阎的企图,他甚至给家人写好了遗书。然而,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在傅绝望之际,老蒋跑出来替他说情了,说傅作战有功,以万余兵力守卫太原数日,实属不易,之后任命他为北陆军前敌总指挥,前往晋西。
此后,傅驻防晋西北柳林镇,期间与八路军接触频繁,多次会见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学习了不少八路军的政治工作方法,对此阎向老蒋告状,说35军快成七路半了。
傅在摆脱阎的控制后,召集旧部,大力经营绥远,1938年被任命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兼绥远省主席,同时,其麾下的35军扩编,新增31、32两个师。
从此之后,傅作义彻底脱离了阎锡山的魔掌,自立门户。39年底至40年春,傅部连续战斗150余天,进行了三次大战,大小战斗290多次,一举成为闻名中外的抗日名将。
此后的阎锡山再无法对于傅作义产生影响,更别说除掉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