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汉初,虽天下动荡,但英雄辈出,他们或为了大秦,或为了大楚,或为了大汉,竭忠尽智,各显身手。但有这么一位,虽然名气不大,可他所做出的事情,也足以改变当时的格局,这个人就是蒯通。
蒯通(生卒年不详),本名蒯彻,幽州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人。秦末汉初辩士。
当时楚汉争霸,203年,韩信先破魏,后攻破赵、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然后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不仅派自己攻打,还出使臣郦食其劝降,而郦食其
凭三寸不烂之舌,使齐王投降刘邦了。韩信听说齐国已经投降了,就想停止进军。此时帐下蒯通闪亮出场,蒯通告诉韩信,将军您是奉命攻打齐国的,虽说齐国向汉王投降了,可汉王也没下令让你不打啊。再者,那郦食其凭着一张嘴,就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可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足足花了一年多才拿下了赵国五十多座城,难道您还比不上一个儒生吗?韩信一听,言之有理,就马上下令攻击齐国,那会齐王已经把自己当成汉王的人了,也就没有对韩信设防,所以韩信没有费太大力气就拿下了齐国,齐王吃了憋,兵败跑路。此计大成,可怜郦食其虽有三寸不烂之舌,因为韩信被齐王给煮了,可韩信也因为这一仗名震天下,之后刘邦都不得不封他为了齐王。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阴区)人,西汉开国功臣。
项羽听闻齐被破,就派大将龙且去援助齐王。在
潍水之战中由于龙且小视韩信,直接被灭了。这回项羽有点坐不住了,这边干刘邦,看另一边韩信的势头俨然又是另一个刘邦啊。于是他就命人去离间韩信,希望共同对付刘邦,事成之后大家和平共处多好。奈何韩信对刘邦忠度99%,哪能窝里反,于是就婉言谢绝了项羽的好意。待使臣一走,蒯通又跳了出来,对韩信讲:“将军啊,我以前学过看相,您这个相看前面顶多能封侯,可又是危机重重;要是看背形,则是贵不可言啊”。韩信一听,这有话啊:“先生不要拐弯了,有话请明说”。蒯通就干脆告诉他:“现在汉王和楚王争夺天下,正打的难解难分,您无论帮那一边,那一边就必能赢得天下。可问题来了,要是您帮汉王得了天下,您威望高功劳大,汉王是不会对你放心的。同样的道理,你要是帮楚王赢了汉王,那楚王也一样会对你不踏实”。韩信一皱眉:“那我该怎么办?”接着蒯通便推心置腹的说:“依我之见那就谁都不帮,不如让他们两方都得到好处,共同存在下去,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势必无人敢先发难。然后您在把燕国和赵国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有了足够的实力以后,再派兵去汉军和楚军的后方牵制他们,让他们两家停止争斗。这样您在天下的威望就会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到那个时候,您居高临下把大的诸侯国分割成小国,再把这些国家封给您想封的人。这样的话,诸侯就会纷纷来朝拜您,您齐王就是天下之主了!我听说‘上天赐予而不接受,反而会受到罪责;时机到来而不行动,反而会得到灾祸,希望您深思熟虑。”
听完蒯通的畅想,韩信眼中也是露出一丝喜悦,可他很快就恢复了严肃,
说:“汉王待我不薄,我怎能见利忘义、背恩忘德呢?”虽然后来蒯通又费尽口舌想说服韩信,甚至告诉韩信,如果不早点为自己打算,以后汉王得了天下,迟早会对你下手,可无奈韩信就是不听。
最后随着故事的发展,如蒯通所料,刘邦在韩信的帮助下天下尽归汉。而韩信先封为楚王,然后贬至淮阴侯。等陈豨造反以后,刘邦带兵去平叛,吕后捕风捉影的认为韩信串通陈豨谋反。在萧何的帮助下拿下韩信,而后诛杀。
信方斩,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