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自隋朝起,直到清朝光绪31年废除,延续了1300多年,这是古代普通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不过,在皇帝或者掌权者眼中,科举只不过是选拔人才的工具而已,为了他们的喜好,可以随意废除一个人一生的努力。
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龚自珍六次科考才终于进入殿试,结果因为字写得不好看而被主持殿试的大学士曹振镛列为三甲;郭翀才华出众,在洪武四年的科举考试中本为状元,因颜值不如吴伯宗而被朱元璋点为榜眼;吴情更惨,在嘉靖23年的科举考试中本为第一,结果因嘉靖皇帝一句“无情之人岂能居榜首”而被降为探花。
在清朝末年,同样也有一人遭遇此等待遇,本应被点为状元,结果却因姓名被慈禧嫌弃,无缘状元之位,从此他化身反清斗士,在推翻封建腐朽的清王朝过程中出力颇多。
那么这个人到底是谁呢?
谭延闿的求学之路
这位因慈禧太后嫌弃姓名而被划掉状元之位的便是谭延闿。
谭延闿出生于钟鸣鼎食之家,其父谭钟麟曾担任杭州知府、浙江巡抚、两广总督等重要职位。谭延闿是带着父亲极大的期许出生的,据说在他出生前几日,谭钟麟梦见秀才凌汉来拜访,惊醒之后认为其子将来必有大前途。
只不过,谭延闿之后的“大前途”不是报效清廷,而是投身于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腐朽统治。
谭钟麟对子女的教育颇为重视,于是谭延闿五岁便进入私塾读书,每天还必须按照父亲的要求练习楷书,每三天就要做一篇文章,长此以往,谭延闿不仅写得一手好字,文章也有大家之风。
谭延闿自小聪慧,11岁时跟随父亲来到京都,一代帝师翁同酥见到谭延闿之后十分喜爱他,并且对他深厚的写字功底非常欣赏 :
(翁同酥)尝语谭父曰:“三令郎伟器也,笔力殆可扛鼎。”
说来也挺讽刺,谭钟麟是坚定的封建礼教维护者,对谭延闿的教育也是以八股文入仕,而谭延闿与因循守旧的老父亲不同,他深深厌恶那些害人不浅的封建老规矩,这或许与他从小见到母亲所受的不公平对待有关。
谭延闿是家中庶出三子,母亲原本只是谭家的一个丫鬟,因为生了儿子才被抬为妾室,只不过出身毕竟低下,即使生了儿子在谭家的地位也不高,每次吃饭都只能侍奉在桌旁。
眼见母亲的遭遇,谭延闿对一些封建礼教的规矩比较厌恶,但大环境如此,他也无力改变,只能希望通过读书参加科举并取得一定名次来改善母亲在家中的生活待遇。
无缘状元的谭延闿
公元1893年,13岁的谭延闿开始参加科举,凭借扎实的知识储备,他一路考到举人,在会试中更是一举考中头名,成为会元。这一下,谭延闿在家乡湖南出名了,因为湖南200年间出过状元、榜眼、探花,就是没有出过会元,谭延闿打破了记录!
按照一般规律来看,考中会元的考生在殿试中一般都会被点为状元,更何况谭延闿才华不低,被点中状元自然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他本人对此也是信心满满。
可谁也没想到,变故还是发生了,清朝真正的大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殿试结果自然也由她一言而决,慈禧在殿试中并没有依靠这些学子的真正才华选状元,而是根据自己的脾气爱好。
不巧,谭延闿的姓氏就令慈禧很是不喜,因为“谭”姓让她想起了一个曾经十分厌恶的人,这个人就是发起百日维新的主要人物之一:谭嗣同。
清朝在甲午战争中战败,李鸿章、曾国潘等人的洋务运动宣告失败,为了挽救清朝,亲政不久的光绪帝决定启用梁启超、康有为等人进行变法,不过此时清廷大权仍旧在慈禧手中,光绪帝并没有多少实权。
百日维新运动损害了地主阶级利益,而慈禧太后不想放权,为了笼络这些人,下令抓捕主张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并将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斩首。
慈禧太后看到谭延闿的姓名,又想起那个差点令自己大权不保的谭嗣同,于是大手一挥,将谭延闿的姓名从状元之位上划掉,仅给他留了个进士出身。
投身革命,推翻清朝
谭延闿也没想到慈禧竟能因为这个荒唐的原因,拿掉本该属于自己的状元之位,心中愈发感觉清廷已经无可救药,于是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他马上加入起义军,开始反抗清廷的腐朽统治。
后来谭延闿摇身一变成为湖南总督,还加入孙中山建立的国民党,他认可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成为孙中山的坚实拥趸,宋教仁被刺杀后,他还积极支持孙中山发动的二次革命,之后又参与反袁的护国运动。
正因为谭延闿对孙中山的支持,他在国民党内的地位也不断提升。谭延闿去世后,国民政府不仅为他举行盛大的国葬仪式,还特批在中山陵旁划定300亩土地为其建造陵园。
如果要说谭延闿于国有多大的功绩,还真不好说,他一生获得过很多标签,翰林将军、伴食宰相、药中甘草等等,明哲保身那一套被他玩得明明白白,他之所以能在国民党内部有那么高的地位,只不过是坚定地跟随孙中山、蒋介石罢了。
结语
慈禧或许做梦也没有想到,她当初随意拿掉谭延闿的状元之位,不仅使得大清失去了一位能臣干吏,还将其推到了大清王朝的对立面。
谭延闿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之下,未尝没有报效清廷的想法,他也有这种才情和实力,但只因不合慈禧心意,就被剥夺了自己多年苦读的成果,心中自然不满。正因为如此,谭延闿也意识到清廷已经腐朽到了骨子里,到了必须要推翻的地步。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