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用那句已经被用烂了但是却依然是真理的名言就可以概括——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永远的只有利益。
很多人觉得刘备打孙权是失策,其实未必。刘备在战争中所犯下的问题,更多的是战术上的问题,而非战略上的问题。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换成你当蜀汉皇帝,你也忍不了——荆州的丢失绝不仅是关羽一人的死亡,更意味着国家一半的国土、人口和税赋来源的沦陷。如果就这么一口气吞下去,你还怎么当这个老大?
因此,刘备的问题在于他战争的发动或许过于贸然,而且架势拉得太大,最终扯着蛋了。但是作为一个军事集团乃至一个国家,吃了这么大的亏,你让它完全不表态,那确实太不可能了。
那么在夷陵之战惨败以后,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刻和孙权修复关系呢?也很好解释,还是利益问题。
蜀汉本身根基就不甚牢靠,在三年内连打两场大败仗、皇帝都死在了永安的条件下,其内外环境已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了。《出师表》里那句“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不仅是在形容二十一年前的荆州之战,用来体现猇亭之战后的蜀汉局势也未尝不可。
在这个时候,如果诸葛亮再头铁着要和孙吴决一死战,那就不仅仅是不识时务的问题,是根本没有政治头脑了。作为国家的执政,他能做的只有和孙权结好(和曹魏没这个可能),好好休养生息。
那么孙权为什么就同意和蜀汉修好呢?原因也很简单,尽管孙吴的实力已经超过蜀汉一截,但是在曹魏面前还是个铁弟弟。而就在夷陵之战结束后不久,曹丕就派出三路大军进攻孙权。面对这样的局面,孙权也不能拖大,必须保证自己西部边境的稳定。
因此,两个三国时期最优秀的政治家就在刘备死后迅速达成一致,实现了吴蜀两国之间四十年的和平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