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境内的第一条铁路,是1956年元旦通车的蓝烟铁路,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山东省境内修建的第一条铁路。铁路的修建,虽然已过去了70年,但那些鲜为人知的经历,却值得历史铭记。
毛主席亲自批复,列入国家“一五”计划
建国不久的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胶东半岛与朝鲜半岛仅一海之隔,为从侧翼支援抗美援朝战争与巩固国防,1951年由时任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起草,周恩来总理修改递交,毛泽东主席亲自批复,在胶东半岛修筑两条铁路:一条由青岛蓝村至烟台的蓝烟线;一条由潍县
(今潍坊市区)
经平度至莱阳的潍莱线。
1952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在安排“一五”计划铁路建设时,把蓝烟铁路列入计划。最初拟建胶济铁路的潍县至威海卫
(今威海市区)
的铁路线。
这个方案是依据历史上修建烟台至潍县铁路方案提出的。1904年胶济铁路通车后,修建烟潍铁路的呼声日益高涨。1912年8月孙中山北上进京会面袁世凯,途经烟台逗留,有人曾当面向孙中山提出此事,此后国民政府作过专题研究,并作出规划。但因种种原因,这条铁路的修建一直只是停留在纸面上。
中央财经委员会最初的方案,是把民国时期规划的烟潍铁路延伸到威海。在项目论证过程中,铁道部经多次论证,并从当时的实际情况出发,最后确定修建由蓝村至烟台干线铁路。
莱阳站选址听取苏联专家意见
1953年6月,蓝烟铁路建设正式开工,当时铁道部决定线路暂时修到莱阳为止,并计划1954年底完成蓝村至莱阳79公里的铺设任务。
蓝烟铁路修建过程中,铁道部领导、专家,以及苏联方面的专家多次到现场检查指导。当时莱阳县城是莱阳地委、专署机关所在地,莱阳火车站选址在离县城中心10里的南部,就是听取了苏联专家的意见,借鉴了苏联卫国战争时的经验,把战争时期敌军空袭的重要目标分散布局的思路确定的。
莱阳为铁路建设做出很大贡献
为了支援蓝烟铁路这一国家“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莱阳县成立了由县长梁凤君任指挥的“筑路指挥部”,下设秘书组、民力组、财务组、卫生组、土地组以及6个施工管理大队、35个施工管理中队。沿线村庄干部群众高度重视,他们按照上级要求及时腾出铁路建设用地。在修建过程中,保证了施工单位职工的粮食和副食品供应。配合铁路工程,积极采石方、打石子、挖土方、筑路基、运材料。
1954年9月,开始征购莱阳县境内铁路建设用地,在一个多月内就完成购置土地37.08万亩、拆迁房屋122间、迁坟2509丘,保证了当年11月施工队进场开工建设。整个工程共组织动用民工18955名、乡干部82名、会计9名、司务长48名、卫生人员25名、炊事人员257名。
首趟对开列车同时停靠莱阳站
1954年8月,铁道部决定启动莱阳至烟台段施工建设,10月正式动工。1955年12月全线铺轨完成。12月31日晚,蓝烟铁路通车庆祝大会在烟台举行。1956年元旦,蓝烟铁路全线正式通车,这天早晨,烟台开往青岛及对开的首次列车都按时发出,15时20分,首趟对开的两列客车同时停靠莱阳站。车站里,举行了隆重的通车庆祝大会,莱阳县党政军民2000多人参加,人们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欢庆通车。
蓝烟铁路建成通车,位于胶东半岛中部的莱阳,一定程度上代替了潍县中转的功能,周边的招远县、栖霞县、海阳县部分,乃至乳山县、文登县,乘坐火车都改到莱阳站中转,莱阳一度成为胶东地区交通枢纽中心。
一段趣事
:蓝烟铁路开通前几年,每逢雨季,修筑起的路基,挡住了南北流向的雨水,火车站前原有的一条小河河水暴涨,乘客下车出站后,无法淌过河水。于是莱阳县政府通知泉水公社,临时组织周边村的青壮男劳力,赤膀背送乘客过河。在思想尚未解放的五十年代,难为了女性乘客,这一尴尬的场景,曾传为佳话。后来修了水渠,架了小桥。再后来变成了地下暗河。
蓝烟铁路建设,虽然处于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国家财力有限,设计标准不高,但它的建成,对于胶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是莱阳交通史的一件大事。
点右上角关注,既可阅读更多往期内容,又能及时获取最新发表的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