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盟友张作霖和吴佩孚
一、第一次直奉战争
直皖战争后,胜利方曹锟、吴佩孚和张作霖开始分赃。出工不出力的张作霖要和直系平分北京政权,天下哪有这么好的事,向来不吃亏的曹、吴二人自然不答应,于是双方闹翻了。
1922年4月10日,张作霖亲自挂帅,带着儿子张学良等将领,奉军20万人改名“镇威军”,直扑北京。实际上,张作霖早就不满足于东三省这点利益,他要入主中原,也当当大总统。
少帅张学良
登上美国时代周刊的吴佩孚
曹锟、吴佩孚也一直在堤防张作霖,因此在直皖战争后首先占领咽喉山海关,扼住奉军南下要道。4月29日,直奉双方在河北长辛店、固安、马厂一带交火。这就是史称的第一次直奉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间很短,真正交战就五天。刚一交战,奉军因为日本人的支持,火力很猛,打得直系抬不起头来。但是奉系军阀说到底就是土匪出身,战略战术素养太差,而直系将领都是军官学校或者讲武堂科班出身,打仗有一套。在吴佩孚的率领下,直系军队避开奉军锋芒,采取灵活战术,或诱敌深入,寻找战机全歼,或迂回包抄,各个击破,再加上飞机在空中支持,奉军溃败。张作霖本人差一点做了俘虏,在儿子张学良和郭松龄的死命保护下逃回老家。
五天,奉军死伤三万人,被俘四万人,直接军事损失三千万元。吴佩孚本想乘胜跨过山海关,一举拿下东三省。不料,军阀背后的列强出面干预了,美、英、日出面调停,要求双方停战。列强是不希望任何一方独大,成为统一中国的军事力量。
6月18日,直奉两方代表在秦皇岛海面的英国克尔留号军舰签订了停战条约,以山海关为两军分界线,奉军撤出关外,直军也大部分撤回原防,第一次直奉战争宣告结束。
二、张作霖卧薪尝胆
惨、太惨了,丢人、太丢人了,亏,吃了大亏。这么多年,张作霖玩尽手段,一直是占便宜,从不吃亏,想不到在河北遭此惨败。张作霖虽然是土匪出身,没什么文化,但是有见识。战后总结,张作霖认为败因出自奉军的土匪习气,绝大多数军官没有经过军事教育,跟不上时代要求。针对失败的原因,张作霖连出三板斧,第一板斧,杀掉几个作战不力的军官;第二杯酒释兵权,将手握兵权、和自己打天下的几个老哥们高官厚禄养起来,就是不给军权;第三重用名牌军校毕业生、整军经武。
张学良
杨宇霆
郭松龄
着重说说三个人,他们对改造奉军影响最大。
1、杨宇霆,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此人既懂经济又懂军事,在军工技术方面有专长。在他的主持下,沈阳兵工厂可以自行生产步枪和轻机枪,大大提升了奉军的武器装备水平。
2、张学良,毕业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鉴于直奉战场上吃了没有空军的亏,在张作霖的支持下,张学良采购飞机三百余架,成立奉系空军。
3、郭松龄,曾就读于奉天陆军小学堂、奉天陆军速成学堂、北京将校研究所、中国陆军大学,毕业后任北京讲武堂教官,后任东三省讲武堂教官,与张学良亦师亦友,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表现突出。
为了报仇,也为了将来逐鹿中原,张作霖在人才、武器、军费上大力支持张学良和郭松龄,将郭的部队打造出奉系的王牌军。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奉军脱胎换骨,成为具备现代军事素养的军队,数量达到20万人。
万事俱备只欠借口,伺机报复的张作霖等待一个机会。机会很快就来了,1924年9月3日,江浙战争爆发。
张作霖、张学良父子
张作霖与儿子张学良、张学铭
三、江浙战争
原来,打跑了张作霖后,曹锟、吴佩孚把目光转到了福建。皖系当年虽然败了,但是残部依然控制着浙江和福建两地,因为种种原因,直系一直没腾出手解决两地。1922年年底,曹锟、吴佩孚命令孙传芳进攻福建。孙是直系后起之秀,保定军校毕业,还在日本深造过,当时是长江上游总司令。福建的皖系军队根本不是孙传芳的对手,很快就败了,残余军队跑到浙江投靠了卢永祥。这样一来,卢的力量大增,引起了隔壁江苏省军区司令、直系将领齐燮元的不满。齐、卢二人早就矛盾不断,皖系失败后,齐燮元总想着把卢永祥干掉,拿下浙江上海这两块肥肉。
齐燮元把进攻卢永祥的想法报告给曹锟、吴佩孚,这正合了两个人的心意,于是安排孙传芳北上,配合齐燮元南北夹击卢永祥。卢见形势不妙,赶紧联系张作霖和孙中山,最后,卢永祥之子卢小嘉、孙中山儿子孙科、张作霖之子张学良搞了一个“三公子会议”,决定联手对付直系。
但是,齐燮元和孙传芳没有给卢永祥太多准备时间,1924年9月3日,双方开打,卢永祥勉强支撑一个月,最后惨败逃到日本躲避。孙中山由于广州出事无法北上(下期详述),张作霖倒是说话算数,不是他讲义气,而是借机报仇。
卢永祥
齐燮元
四、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4年9月15日,张作霖只留下少量部队留守老窝,带领参谋长杨宇霆、张学良、郭松龄、姜登选、韩麟春、李景林、张宗昌等人,20万奉军精锐倾巢而出。吴佩孚作为一个合格的军事统帅,在第一次直奉战争结束后,就知道张作霖一定会卷土重来,所以一边加强军队训练,一边密切关注奉军。在得到奉军出动的消息后,吴佩孚积极应战。他将20万直系大军兵分三路,第一路由彭寿莘任总司令,沿京奉铁路出击;第二路由王怀庆任总司令,出喜峰口;第三路由冯玉祥率领,出古北口。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据说,大军出发前,吴佩孚让各个将领发誓效忠直系,轮到冯玉祥的时候,突然停电了,吴佩孚心里咯噔一下子,心里暗自嘀咕冯会不会叛变,但是表面上还是安慰了冯玉祥一番。后来冯果然叛变,不知道是杜撰的桥段还是真有其事。
山海关,出关入关的必经之地,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直奉双方将各自精锐全部投到了这里,展开了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战。双方你来我往,敢死队、骑兵队、炮战、空战、肉搏战,尸体堆积如山,请各位看官自己脑补场面。最难的时候,吴佩孚亲自下场,带着嫡系第三师哪里需要支援哪里。这一次,张学良的空军占了上风,给直系造成了很大压力。吴佩孚开始打海军的主意,计划派渤海舰队载陆军在奉军后方登陆,截断张作霖的退路。但是也遭到了奉军海军、空军的联合抵抗,加上英国人的干预,最后不得不放弃。
第二次直奉战争是中国近代第一次大型的多兵种立体作战,实现了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直奉都使用了大量先进武器,其参战人数、死伤数量更是前所未有。从这一站开始,旧军阀的作战模式彻底退出历史,大规模的近代战争时代来临。
第二次直奉战争
直奉大战
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
直奉战争
五、北京政变
就在直奉双方在山海关僵持不下的时候,吴佩孚的后院北京出事了,冯玉祥从古北口突然回军占领北京,囚禁曹锟,史称北京政变。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冯玉祥率领第三军驻扎古北口,并不急于和奉军作战。当山海关打起来的时候,冯玉祥作壁上观,决定局势明朗后再行动。就在这时,他收到了一封电报,大意是:我方形势不妙,不有意外,恐难挽颓势,望你速速增援,力挽危局。发电报的人是留守北京的直系参谋长张方严,他见吴佩孚在山海关战事不利,催促冯玉祥参战扭转局势。
什么是好心办坏事,张方严就是典型的例子。摇摆不定的冯玉祥拿着这份电报,判定吴佩孚完了,于是赶紧联系两个好哥们胡景翼和孙岳。胡的部队就驻扎在北京外围,孙岳是北京警备副司令,双方里应外合于10月23日一举拿下北京。
老窝没了,身在山海关前线的直系军队无心再战,吴佩孚边打边撤。可是冯玉祥本着把事做绝的态度,拼命地在后边追击。墙倒众人推,鼓破万人捶,山西土皇帝阎锡山也加入战场,阻击增援吴佩孚的部队。最后,吴佩孚退至天津,逃到海上,才保住老命。至此,第二次直奉战争以张作霖的胜利告终。
张作霖
冯玉祥
冯玉祥
六、冯玉祥叛变的原因
最后说说冯玉祥叛变的原因。外界给出了几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冯玉祥有爱国之心,早就看不惯腐败的军阀了,要改弦更张。这个说法最大的问题是,获胜的张作霖不也是腐败军阀吗?所以说不通。第二个原因是被张作霖收买。战争开始后,冯玉祥消极怠工,张作霖敏锐察觉的这个信号,的确是派人联系冯玉祥并送上100万元。第三个原因是被孙中山派人策反,直奉战争刚一打响,孙派冯玉祥的老熟人黄郛登门拜望,并告诉冯,阎锡山、张作霖和段祺瑞已经结成反直联盟,你最好参加,冯于是同意。
这些是不是事实呢,是,但不是最重要的原因。冯玉祥叛变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个人恩怨和利益,这话还要从第一次直奉战争说起。当时冯玉祥奉命监视与张作霖有勾结的河南军区司令赵倜。直奉开战后,赵倜到处说吴佩孚死了,张作霖胜利了。气的冯玉祥改监视为进攻,占领河南。中原腹地的河南要比黄沙漫天的陕西强百倍,冯玉祥占领河南后就不想走了,并开始扩充军队,吴佩孚没有办法,战后论功行赏,冯玉祥由陕西督军变为河南督军,成为战争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吴佩孚心里不痛快,于是在编制、武器、军饷等方面处处难为冯玉祥,双方也因此结怨,最后导致冯在关键时刻叛变。
曹锟
晚年曹锟
七、结局
战争结束了,说说双方的结局吧。张作霖胜利了,高高兴兴地来到北京,与冯玉祥开始分赃,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双方谈的不是十分愉快,最后妥协,把段祺瑞搬出来担任执政。冯玉祥还干了一件很多年前就想干的事,那就是把溥仪赶出紫禁城。对此,溥仪表示抗议,并拿出了与民国政府的协议。冯玉祥说这个协议我知道,我也承认,但是是你先违反了这个协议,你和张勋搞复辟,因此这个协议失效了。溥仪不想走,冯玉祥指示手下鹿钟麟武力威逼溥仪,还在紫禁城外放了两炮,吓得溥仪赶紧跑到亲爹载沣的醇王府躲避。吴佩孚无家可归,在海上漂泊了半年多,最后还是直系的老部下孙传芳、齐燮元、赵恒惕看着可怜,给了吴一个容身之所。
晚年吴佩孚
年幼的溥仪
1917年的溥仪
日伪时期的溥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