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自古帝王无情,就算出生在皇家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与皇帝以简单的父子相处。古代帝王将亲生儿子流放,处死的例子也是数不胜数,似乎冷血依然成了帝王家的代名词。
但电视剧《山河月明》却给观众展现了一个别样的相处方式,被称为双面皇帝的朱元璋与太子朱标时常斗嘴,更是将他视为福星,全然没有帝王的架子。
在朱元璋面前朱标可以毫不顾忌的说出让他想想自己,别把什么都推给儿子的话,也敢在朝堂上毫不顾忌的反对他。他们的相处看不出太多的拘谨。为什么朱元璋会被称为宠子狂魔呢?他又和朱标有着怎样的相处模式呢?
福星降世全力培养
朱元璋攻打应天之时遭遇了种种困难,前方战事很是不顺,这一切让他十分的焦虑又无奈。正在他为此事担忧时,从后方传来消息,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了一个大胖小子。
朱元璋当即情不自禁地跑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仰天大笑以后在一块石头上写下了“到此山者,不患无嗣。”而随着朱标的出生战事也出现了转机,没过多久,朱元璋就顺利拿下了应天府。
这样的巧合难免让人觉得朱标是福星,是他带来了转机。对朱元璋而言,成为了父亲的他有了更大的责任。对于朱标的培养他更是上心,文韬武略样样灌输,甚至亲自为他教帝王之书,在朱元璋的培养下朱标也确确实实成了一位全能型人才。
而且,作为太子的朱标也并没有像其他的朝代一样猜忌自己的兄弟。面对他人的挑拨,朱标笑着说∶“我四弟年纪尚小,难免在某些事情上思虑不周,我平时多照顾照顾他就行了,你别这么天天疑神疑鬼的,怀疑他们有狼子野心。”
更是在朱棣因为朱元璋处理胡惟庸被推上风口浪尖,想要做个悠闲的王爷时,提出自己是这么想的。主动找到朱元璋,将他们二人的想法告诉给了朱元璋。
面对朱元璋我的两个儿子一个只想着明哲保身,一个只知道兄弟情义,将他自己撇下地敲打,朱标笑着说∶“谁不帮你了,你什么都扯到儿子头上,就不能想想你自己吗?”面对朱元璋的假意责罚,他也轻松化解,帮助朱棣表达想法。
公然顶撞父慈子孝
皇帝一般都十分看重自己的面子,宁愿冤枉一个臣子,也不愿意自己的颜面受到损伤。
在电视剧《知否》中,仁爱的不忍心责罚宫女的宋仁宗也因为自己的面子曾划掉了顾廷烨的名字,就算后来后悔,也不愿意损伤颜面。毕竟,他代表的并不只是他个人。
而朱元璋在历史上从来都不被认为是一个仁慈的皇帝,可他却能在自己的儿子当着朝中大臣反对自己后原谅了他,甚至和他相视一笑,让众位大臣看花了眼。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朱元璋最宠爱的一位妃子去世了,悲痛万分的朱元璋下令全国服丧,就连太子也不例外。朱元璋在朝堂上下令时朱标就已经察觉到了这其中的不合理性。
他立马站了出来,毫不畏惧地说∶“这样做这根本不符合礼法,孙贵妃生前十分受宠虽然是事实,但她也仅仅是庶母身份,而庶母死根本不必服孝。这是固有的规矩,如今皇上你下令让所有大臣皇子服孝,难道真的要置礼法与不顾?”
听了此番话的朱元璋暴怒了,本来心爱的女人就已经去世了,精心培养的儿子居然还在朝堂上公然反对他,全然不顾及他的脸面。于是,他二话不说拔出宝剑,直直地跑向了朱标。
朱标眼见老爹拿着如此具有杀伤力的武器冲过来,立马开始撒丫子跑,父子二人你追我赶,跑出了朝堂。留下的大臣们面面相觑一时不知道如何是好。最终也全部冲出了朝堂。
剑追不停棍打不跑
追赶出去的朱元璋发现自己怎么也追不上年轻力壮的朱标,而且每次都是只差那么一点点,所以虽然朱元璋已经累得不行了,还是拿着那把剑疯狂跑,奈何体力消耗的太快,没过多久他就只能站在呼哧呼哧喘气了。
朱标看着朱元璋停下了,立马明白了他已经跑不动了。于是,他大喊道:“您要是改用棍子,我保证不跑。”听到这句话的朱元璋相信了孔子曾说过的小杖受,大杖走,也明白了朱标的孝心。
原来他总追不上的那一点距离并不是他们两个只相差那么一点点距离,而是朱标有意控制,他害怕自己拿着宝剑伤到他,也害怕他在追逐过程中伤到自己。
想到此的朱元璋立马美滋滋起来,果然没白教这小子。知道在我生气拿起宝剑时撒丫子跑,也知道时刻关注我的动向,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没有忘记尽孝。
是啊,在那样一个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年代,愚忠愚孝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偏偏他还记得孔子的告诫:父母用杀伤力小如竹节等就应该让父母打得尽兴,而一旦他们拿起了杀伤力大的武器就要立马跑。
此时的他们已经失去了理智,要是发生了什么难以控制的事也无法逆转,最终只能以伤心而结束。
经过这么一段拉扯,朱元璋的怒气消了一大半,将宝剑丢在一旁,噗嗤一声笑了出来。急急忙忙赶来的大臣们,看到浑身是汗还乐个不停的皇帝自然也明白了此时已经过去,皇帝不会怪罪。
虽然根据《明史》记载,朱标也还是为孙贵妃服了丧,但如此的相处模式却也是令其他帝王之家羡慕。由此可见,也并不是每个帝王都十分无情,他们也有自己的柔情。
在一个家庭中也从来不应该有绝对的服从,虽然父母给了孩子生命,但他们从来都不是父母的附属品,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和人格,也有权指出父母的错误。
虽然由于个人的阅历在很多时候父母确实比子女更具有发言权,但是,时代在发展,观念在进步,有些东西确实早已不适合在现在套用。
与其时刻铭记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俗语,还不如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想法勇敢闯荡。如果不听自己发表自己的意见,恐怕连古人都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