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结束后,有人就把粟裕战略态势总结给蒋介石,蒋介石听了以后哭笑不得,骂道:
“娘希匹,粟裕精明得成了我肚里蛔虫,这个仗没法子不败。”
比喻虽然不大恰当 ,但也很直观的说明,粟裕把蒋介石的心理给摸透了。
战争说白了打的就是心理,双方统帅的心理,只有把对方的脾气秉性都摸透了,才会对他的决策部署有迹可循。
所以在交战之前,双方谍报部门都会把敌方统帅、将领的出身、履历、脾气等作为重要情报资料收集的,目的就是为己方统帅掌握对方统帅心理轨迹做准备。
古代著名兵法家孙子也曾说过,作战之前,要“经之以五,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也就是说,打仗之前,要慎重考虑五种因素,这五种因素分别是:道、天、地、将、法。
其中道是政治因素,天、地指的是气候、地形,法指的是军纪,而最重要的将就是指对敌方将领的掌握。
其实粟裕指挥作战,一直都是很注重研究敌方心理的,正是因为事先做足了功课,所以解放战争时期,粟裕就对国民党统帅蒋介石掌握到了十分精辟的地步,他曾经这样评价蒋介石说:
淮海战役
蒋介石这人很小气,你跟他要小的他不给,可你要拿了他大的,他就连小的也不要啦。
粟裕说的对吗?
淮海战役刚刚开始的时候,蒋介石为了个五十七师就让黄百韬兵团整整耽误了3天时间,结果导致黄百韬兵团被围,为救黄百韬,蒋介石又派李弥、邱清泉两个兵团赶来解围。
结果这两个兵团也被包围,蒋介石后来又派黄维兵团解围,结果也被包围,这几个兵团一个都舍不得,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又派已经逃出粟裕包围圈的杜聿明兵团掉头去救黄维。
杜聿明过去不要紧,又掉入粟裕的包围圈,结果导致五大兵团全部被歼,国民党军精锐丧尽,只能龟缩到长江对岸保卫他的半壁江山去了。
过江
结果整个淮海战役,蒋介石的指挥还真跟粟裕说的一样
要小的他不给,可你要拿了他大的,他就连小的也不要啦
精研敌方心理,作战部署能根据敌方特点,非常有针对性,蒋介石说的对,也许这就是粟裕百战百胜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