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佑是晚清湘军名将,连曾国藩提到他都自叹不如,他最大的成就是在法国入侵时,积极练兵备战,而他曾经提出先发制人讨伐日本的计划,则因为慈禧太后的保守和目光短浅被迫放弃。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此时正值世界局势风云变幻时期,英法等国对摇摇欲坠的大清虎视眈眈,多次发起侵略战争,法国更是以越南为跳板,企图借此入侵。
法国的这个图谋,被湘军名将刘长佑敏锐地觉察到,为粉碎法国的侵略计划,刘长佑不仅主张援越抗法,还创立水师,练兵备边,使法国侵略者的图谋并未得逞。
不仅如此,在当时,刘长佑还曾提出一项主动远征讨伐日本的计划,以日本侵占琉球,违反国际公约法为契机,趁日本当时羽翼未丰,并未完全崛起时,先发制人。
在刘长佑的计划中,大清将分四步,对日本进行围剿,这其中,不仅有利用国际舆论来压制日本,还有出兵朝鲜来进行围点打援,更有直接出兵长崎本土,给日本造成致命一击的大胆计划。
如果刘长佑的策略在当时能够得以实施的话,即便是没能取得预期效果,但也能给日本造成重创,最起码也能减缓日本快速发展的趋势,不过,这项计划最终还是没能得以实行。
否决这个惊世奇谋的,是当时掌握实权的慈禧太后,在慈禧太后看来,当时的日本完全不值一提,大清乃是天朝上邦,日本只不过是蕞尔小国,更重要的是,慈禧太后等人认为,刘长佑对日本可能造成的威胁,有夸大成分,因此,慈禧太后想都没想,直接否决了刘长佑的提议。
但正是这个曾经被慈禧不放在眼里的日本,在短短十余年后,悍然发动了“甲午战争”,让自诩为天朝上国的大清遭受重创,而此时的刘长佑,已经去世多年,即便是慈禧太后有心抗击,也没有像他这样富有前瞻性的名将了。
刘长佑有个外号,叫做“黑大人”,据说他生下来时,肤色栗中带棕,棕中有黑,因此才得了“黑大人”的外号。
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刘长佑生于湖南省新宁县金城村,在当时,新宁只是一个十分偏僻的小地方,直到湘军的不断崛起,这里才为外界所知。
作为湘军楚勇的诞生地之一,新宁县在当时可谓是民风彪悍,当地百姓操练拳脚之风盛行,童年时期的刘长佑也是如此,在孩提时代就颇懂拳脚,从小就极富尚武精神的他,也为日后带领湘军崛起奠定了基础。
刘长佑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雅量过人,十二岁那年的某天晚上,他听到自家二楼有响动,等他蹑手蹑脚地上去后,发现一个小偷正准备翻窗户逃走,在制服小偷后却发现,这个小偷原来是邻村的孩子,于是,刘长佑并未过多为难他,不仅将他放走,还给了他一些银两,嘱咐他好好做工。
要知道,当时刘长佑只不过十二岁,但从他对待小偷的态度中就能看出,他是有一定的容人之量的,这个性格,伴随了他一生。
道光十三年,十八岁的刘长佑参加了第一次考试,不过并未上榜,之后,他发奋苦读,又数次应考,但均落第,直到道光二十九年,刘长佑才以拔贡的形式过关,这一年,他已然三十一岁。
不过,他起初在仕途上,并未有太大成就,真正让他大放异彩的,是晚清时期此起彼伏的起义给他的机会。
公元1851年,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爆发,很快,太平军势如破竹,在次年进军湖南,素有镇压叛军经验的湖南官员江忠源成为了朝廷指定的平叛将领,而作为江忠源的同乡,刘长佑也1852年,开始跟随江忠源镇压太平军。
在此之后,刘长佑在镇压太平军的战役中,屡建奇功,在江忠源战死后,刘长佑并未气馁,不仅在湖南当地对太平军和天地会多方打击,更是奉湖南巡抚骆秉章之命,远赴广西救援陷入苦战的曾国藩,并在广西当地,将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击溃,刘长佑也因此升任广西巡抚。
一路平叛一路立功,刘长佑在这期间,将他用兵如神演绎得淋漓尽致,尤其在广西救援曾国藩时所采用的战略和战术,让曾国藩都对他赞叹不已。
“此老胸中甲兵,吾不复能窥测矣”---曾国藩评价刘长佑
随着战功的累积,刘长佑也逐渐被朝廷重视,同治三年,屡建奇功的刘长佑受到同治帝的召见,这皇帝召见本身就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一般人都会借此机会,在去到京城后,拜会京城的权贵,拉拉关系走走人情,这样好为自己往后的仕途铺路。
但刘长佑却十分耿直,对于这种攀附权贵的恶习深以为耻,因此,在前往京城时,刘长佑什么都没准备,就两袖清风的前去觐见同治帝。
到了京城后,就有熟识的大臣劝他,应该先去拜会恭亲王奕?和军机大臣,并要准备厚礼,但刘长佑对此不以为然,在他看来,先见皇上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其他人,等等再说。
“从莅官来,未瞻天颜,不敢先拜客也”---刘长佑
这句话让恭亲王奕?对刘长佑十分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不过在日后,他没少给刘长佑使绊子,包括刘长佑在同治六年被革职,都是恭亲王奕?等人暗中操作的。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同治十年,刘长佑再度被启用,并在此之后,担任广东、广西巡抚以及云贵总督长达八年之久,在地方上,做出了不少政绩,也让他在百姓中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而那个攻打日本的惊天奇谋,就是刘长佑在此期间向朝廷提出来的,当时的国际形势十分复杂,刚刚经历过“明治维新”的日本,正处于一个关键的阶段,而其悍然侵占琉球,正是日本向海外扩展的第一步,刘长佑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因此,才主动向朝廷上疏,奏请出兵日本。
公元1868年前后,日本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不仅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还在社会、军事等方面学习并效仿西方,因当时日本政府定年号为“明治”,因此史称“明治维新”。
通过“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综合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也走上了向海外入侵的道路,而在同治十年(公元1871年),由于琉球国的渔民与高山族居民发生冲突,更让日本找到了借口,宣称琉球国渔民乃是日本管属之民,公然发动侵台战争。
对于日本的举动,清政府并非没有反应,先是与日本交涉,又派遣大臣沈葆桢赴台布置防务,但最终在英法等国的压力下,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中日北京条约》。
在这份条约中,清政府放弃了对琉球所拥有的宗主权,借助这个机会,日本在1875年更是强迫琉球国断绝与清政府的宗藩关系,并在1879年,悍然出兵攻占琉球,废掉了琉球国王。
此时的刘长佑,正在云贵担任总督,虽说身在边疆,但他对于国际形势却十分关心,而日本对于琉球的举动,刘长佑也十分清楚,熟悉国际形势的他,敏锐的觉察到,日本的图谋远不止此。
在他看来,侵占琉球只是日本的一个试探,目的就是试探清政府的反应以及英法等国会如何站队,如果清政府反应激烈,并且英法等国两不相帮的话,那日本就会暂时蛰伏,等到时机成熟再作打算。
但清政府处理此事的态度和英法等国的反应,让日本的侵略野心得到了加强,如此软弱的清政府,正是日本想要的。
鉴于此,刘长佑就认为,如果此时不对日本进行打击的话,那么等日后日本进一步强大,就会更难对付,甚至还会成为大患。
于是,刘长佑在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写了一份名为《熟审边情敬陈管见疏》的奏疏,将自己的对于日本的担忧,以及如何应对详细的写在了奏疏中。
除了表述担忧以及痛陈利害外,刘长佑还结合当前兵力现状,详细的制定了进攻日本的计划,内容详尽到几乎称得上量身定做的说明书一般。
按照他的设想,先是由清政府出面,将日本侵占琉球的行为在国际上公开声讨,强调琉球是清政府的宗藩国,以此造成舆论,从而让日本处在不占道义的局面。
与此同时,向西方等国发布公告,断绝与日本的通商,以此减缓日本的经济发展。
其次,派遣领兵能力强的将领,从松花江出兵,奔赴库页岛(今属俄罗斯),这样就能在日本北部形成威慑,必要时还能直接从北海道出兵日本。
然后,在朝鲜布置一支大清的兵力,不仅能防止日本攻占朝鲜,还能支援进入日本本土作战的部队。
最后,也是最大胆的一个想法,就是征调能征之兵,善战之将,组建水师,从宁波出发,在日本长崎登陆,直接在日本境内开战。
这样一来,日本即便是抵抗,也会因为多线作战而导致顾此失彼,而大清却会在能征善战的将士奋战下,取得胜利,甚至灭亡日本。
同时,刘长佑还提出,如果日本有小股部队流窜到沿海侵扰边境,也无需担忧,因为东南沿海在当时练军已久,且经验丰富,完全能应付过来。
可以说,刘长佑的这个计划,不仅详尽,而且实用,并更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如果当时清政府能够按照这个计划实施的话,即便是没有取得预期结果,但也会打击日本的气焰,那么历史也会因此改变,至少,不会被列强欺辱如此之惨。
但可惜的是,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清政府,拒绝了这份提议,也让清政府失去了一次重创日本的绝佳机会。
拒绝这份提议的原因有很多,除了在客观上,清政府远征日本有心无力外,更多的是,慈禧太后等人的固步自封。
其一,晚清时期,由于各地不断爆发起义,导致清政府一直是疲于应付,虽说湘军在当时十分神勇,镇压叛军也取得了不小的胜利,但对于清廷来说,对湘军是又爱又恨。
爱的是湘军的战斗力,但恨的是,湘军不是清廷的嫡系部队,在忠诚度上,就是个问题。
更重要的是,湘军派系很多,并不仅仅只有如曾国藩、刘长佑等人,还有别人,如此多的派系,让谁去不让谁去?
即便是去了,有道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假如这些远征的部队有异心怎么办?要知道在晚清时,清政府对这个问题向来就十分敏感,经常会进行分化,因此,也就不会放任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脱离本土作战,实在是怕啊!
其二,就是后勤,打仗要什么?要银子,而且是大量的银子,但在当时,由于不断镇压起义,朝廷的财政本身就十分吃紧,再加上慈禧太后又十分奢侈,想方设法地进行挥霍,就更没有能支持起远征的军费了。
没有银子,还怎么打仗?总不能为了打仗,让慈禧太后受罪吧,那根本不可能,想都别想!
其三,对于日本的不重视,也是原因之一,在清政府看来,日本不过是弹丸小国,虽说侵占了琉球但那是给英法等国面子,占了就占了。
大清可是天朝上国,不计较少那么点贫瘠之地,那日本即便是再怎么发展,又如何能与大清相提并论呢?
至于刘长佑所说的日本所能造成的威胁,对于慈禧太后而言,完全是夸大其词,甚至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言论。
因此,在几种因素的综合之下,刘长佑的这份奏疏犹如石沉大海,没被任何人重视,更没有被采纳,也就被说实行了。
而在十三年后,也就是公元1894年,这个被清政府轻视的日本,挑起了甲午战争,并将清政府用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打得全军覆没,之后,清政府不得不屈服在日本的武力之下,签订了耻辱的《马关条约》,自此,中华民族迎来了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这就是为自己的无知和自大所付出的代价,而此时的刘长佑,已经去世七年之久。
小结:
作为湘军名将,刘长佑的名气显然没有曾国藩等人大,但实际上,不管是他的用兵之道,还是他的为人,都在当时为人所赞叹,尤其是他对于国际形势的敏锐,可以说极具前瞻性,但他提出攻打日本的计划,却因为诸多因素没有被采纳,实属遗憾,究其原因,还是当时的清政府已经是日暮西山,腐朽的统治阶层很难会对这个大胆的建议心动,割地赔款能解决的事,干嘛要如此大费周章?所以,刘长佑的奏疏,也只能石沉大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