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白崇禧遭弹劾,按兵不动和逼蒋下野是两大罪状 学者:并未冤枉他
迪丽瓦拉
2025-07-29 06:03:25
0

1954年3月,已经败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弹劾白崇禧在“徐蚌会战”(淮海战役)中故意保存实力,在战役危急时刻按兵不动,不救援徐州,以至于徐蚌会战失败。

白崇禧则据理力争,他强调,在徐蚌会战时,华中“剿总”的精锐主力第十二兵团(黄维兵团)奉命北上增援,一共出动了十八军、八十五军、第十军、整编第二师,这些都是华中“剿总”最精锐的部队,而且二十军和二十八军也在随后参战,前后共派出五个军加一个整编师,都损失在徐蚌战场,说自己保存实力不救援徐州纯属污蔑。

是啊!白崇禧都派出了五个军加一个师救援徐州,怎么能叫做按兵不动呢?这其中究竟有什么隐情呢?难道是蒋氏想以此为借口把白崇禧作为替罪羊来洗刷自己的罪行?

此事大有玄机。

1948年4月29日,桂系首脑李宗仁终于得偿所愿,坐上了中华民国副总统的宝座,可随即他就领教到了蒋氏对他的打压,不仅自身没有丝毫的权力,而且桂系第二号人物白崇禧也被从国防部长这个位子上被下放到地方,被任命为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为此,白崇禧勃然大怒,这还是“小诸葛”自从军以来第一次被降级使用。因此,白崇禧拒绝赴任。

要说蒋氏最怕谁?那自然是共产党了;可要论最恨谁,绝不是共产党,而是和他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桂系。按照蒋氏自己的说法,那就是桂系既要自己的命,又要自己的钱。

鉴于以往的经验,蒋氏总结出了对付桂系的办法,那就是决不能把桂系首脑放在一地,必须分而化之,即一人在中央,则另一人必须要在地方。

图片来自网络

桂系三人组合中的黄绍竑此时已经淡出军界,成为了一名专职政客,和桂系的关系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蒋氏所要对付的仅有李、白二人。因此,在抗战胜利后,李宗仁被蒋氏安排在了北平做了行营主任,白崇禧被安排在了中央做了国防部长。

可李宗仁却不甘寂寞,偏要竞选副总统,虽经蒋氏奋力狙击,但仍获成功。如果二人都在中央,那桂系的声势势必大震,所以说,出于分而治之的策略,在李宗仁荣登副总统之日,就是白崇禧被贬之时。

就在白崇禧强烈拒绝赴任之时,黄绍竑上门了。

黄绍竑虽然是桂系三领袖之一,但除在抗战初期短暂担任过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外基本上就淡出了军界,又有意识地逐渐淡化身上的桂系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从此之后不为桂系效力,而是采取了另外一种方式为桂系效力。

这次黄绍竑来见白崇禧,表面上是受到蒋氏的委托来游说白崇禧赴任,其实还是有着自己的考量在内。因为此时国共双方在长江以北地区已经厮杀得眼红,车马炮都已经对上了,桂系如果不在此时抓紧兵权,那桂系的十余万兵马早晚得被蒋介石断送,莱芜战役桂系46军覆灭就是前车之鉴。

桂系本来在抗战时期兵力已经发展到5个军,可是在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整编军队为借口,把桂系军队缩编为三个整编师,其中46师在莱芜战役被歼灭。蒋氏采取的是分割使用桂系军队的办法,使桂系军队在每个战场上都形成不了完整的战斗力,然后再通过战损逐渐地把桂系军队淘汰掉。

对于蒋氏的做法,桂系将领们早就心知肚明,但有李宗仁和白崇禧在中央坐镇,桂系军队的日子比其他军阀们要稍好一点,战损的军队总还能得到重建的机会,可这次白崇禧被下放到华中,局势就开始不妙起来。

所谓是朝中有人好做官,反之亦然。李宗仁虽然是副总统,但那就是个摆设,白崇禧的国防部长可是个实权派,有他在中央,即使桂系军队遭到覆灭也可以得到恢复,像在莱芜战役中损失的46师就得到了重建。而此次白崇禧被下放到地方,使黄绍竑感觉到了危机,但同时又认为这是个机会。如果白崇禧到了华中,抓住兵权,不仅桂系这十几万人马能够得到保全,而且以白崇禧的本事,再控制一些军队也是有把握的。可此时白崇禧表现出来的态度却让黄绍竑很焦虑,如果蒋氏以白崇禧不肯赴任为借口把华中“剿匪”总司令的职位交给别人,那对于桂系来说,则大为不妙。

可黄绍竑却误判了白崇禧的意图,白崇禧之所以拒绝赴任,其实并不是嫌官小,而是想以此来要挟蒋氏来谋求更大的兵权。

图片来自网络

作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国防部长,白崇禧非常清楚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从内战爆发以来,战线基本维持在长江以北地区,江南几乎无战事,国民党军队全部调到江北作战,在江南地区连一支正规部队都没有,只有一些保安团在维持,如果驻守在华中地区的这一支部队再要被消灭,只要是共产党军队越过长江,那江南基本上算作平推。因此,保住国民党最后一支精锐部队,守住淮河以北防线是国民党政府最后的机会。

可蒋氏出于既用又防的想法,他并不想把这一支精锐部队全部交给白崇禧,而是一分为二,把华中战区分为了两部,一部设在汉口,由白崇禧指挥,另一部设在徐州,由刘峙指挥。由此就出现了以一个问题,那就是华中和徐州这两个“剿总”总司令究竟由谁指挥谁?

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来说,刘峙都指挥不了白崇禧,而蒋氏也不希望白崇禧能够指挥徐州“剿总”的部队,所以,在万般无奈之下,蒋氏只得再次和稀泥,派出了何应钦作为这两支部队的协调人,来协调指挥华中和徐州“剿总”。

对于蒋氏的安排,白崇禧表示无法接受,因为这和白崇禧的战役谋划截然不符。

白崇禧的计划是:“守江必须守淮”,把“华中剿总”设在离南京比较近的蚌埠,利用徐州与蚌埠之间的江淮山岳地带地形的优势,进行攻势防御,坚持长期作战。但这个计划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必须要统一指挥,兵力不能分割使用。可蒋氏出于防范桂系的原因,否决了白崇禧的计划,所以白崇禧才拒绝赴任,以此来向蒋氏施压。

黄绍竑不明就里,被白崇禧不肯赴任的假象所迷惑,所以才出现了上文中的一幕。

不过,黄绍竑此来也给白崇禧提了一个醒,那就是适可而止,黄绍竑应该是蒋氏派来的最后一位游说者,如果自己再坚持不肯赴任,那蒋氏势必会委派他人,如此一来,那可就玩大了!

1948年6月25日,白崇禧自南京飞往汉口,6月28日,正式就任“华中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

但随着东北战局的不利,蒋氏认为,作为“徐州剿总”总司令的刘峙确实是不能够胜任,所以希望白崇禧能够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战事。1948年10月30日,白崇禧从汉口飞抵南京,在经过了一番和蒋氏的密谈后接受了蒋介石的任命。可经过了一夜之后,白崇禧却突然变卦,拒绝了蒋氏的任命。

在这一夜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一贯喜欢抓兵权的白崇禧放弃几十万兵权不要呢?

图片来自网络

此事说来话长。

自内战爆发以来,国民党军队屡战屡败,其幕后大老板美国已经对蒋氏失去了信心,“换马”的呼声始终存在,而东北战事的失利更成为了压倒美国对蒋氏支持的最后一棵稻草。在经过了一系列的评估之后,美国人把目光投向了桂系首领李宗仁,并通过渠道把这个意思转达给了李宗仁。

但李宗仁认为,蒋氏远未达到山穷水尽的境地,其在华中和徐州仍然有着百万的精锐部队。只要是这支部队在,哪怕美国人想要扶持自己上台,自己也坐不稳。唯一的办法就是坐等这支部队被消灭,然后自己才会有机会。

而如果白崇禧掌握了这支军队,以他的能力即使战败,也不会败得很难看。如果这支部队仍在,那李宗仁永远也不会有机会走到前台。

鉴于此,李宗仁必须制止白崇禧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剿总”,这也是白崇禧在一夜之间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的原因。

不仅如此,白崇禧为了给桂系留下更多的军队,不断阻止华中“剿总”下辖的部队支援徐州方面。

此时华中“剿总”共有三支主力兵团,一是桂系主力第三兵团、二是黄维的第十二兵团、三是宋希濂的十四兵团。白崇禧认识到,此时派主力兵团到徐州那就意味着送死,所以对蒋氏的调令阳奉阴违,后来实在无法拒绝,只得派出黄维的第十二兵团赴援,可这支精锐部队在双堆集被消灭。第十四兵团宋希濂部本来已经接到蒋氏命令,军队已经上船了,可却被白崇禧强行留了下来。

对于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的暗中谋划,蒋氏心中多少还是有数的。可是他现在已经无心顾及这些,他现在最在意是如何打赢“徐蚌会战”,只要是打赢了,哪怕桂系有再多的小心思,那也无济于事。

可是,此时的淮海战场形势不容乐观。如果仅有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国民党军队还能招架得住。可是,有大量迹象表明,刘邓大军,也就是中原野战军也随时有加入淮海战场的趋势。如果刘邓大军加入,徐州“剿总”方面兵力就会严重不足。为此,蒋氏下令,调华中“剿总”的部队北上支援。

不过,蒋氏也清楚,要想调动桂系精锐的第三兵团北上赴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黄维的第十二兵团和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可是蒋军的嫡系部队,调动起来应该没有问题,可却被白崇禧一再拖延,以至于贻误了战机。

既然白崇禧已经起了想要断送徐州“剿总”几十万人马,把蒋氏拉下台的念头,那为什么还要拒绝蒋氏的嫡系部队救援徐州呢?不是断送蒋氏嫡系部队越多越好吗?

从表面上看是这个道理,可是白崇禧实在是太喜欢12、14兵团这两支全副美式装备的部队了。在他看来,即使有再多的部队支援徐州那也是送死。而随着国民党徐蚌会战的失利,由自己镇守的华中地区就要成为第一线,他也想留下几支精锐部队,不然,将来拿什么来与共产党军队抗衡?

图片来自网络

可十二兵团是蒋氏嫡系中的嫡系,司令官黄维又是有名的“书呆子”,对蒋氏唯命是从。最重要的是,此时淮海战场局势还不明朗,如果白崇禧做得过于明睁眼露,那势必会引起蒋氏的警觉。因此,白崇禧见实在无望留下黄维兵团,要留也留不住,也只得放行。可到了蒋氏再次调动宋希濂的第十四兵团时,白崇禧则坚决予以拒绝。

这段历史事实就是日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给白崇禧按上的两条罪名之一“按兵不动”。

白崇禧另一条罪状就是“逼宫”。1948年12月24日和30日,白崇禧鉴于徐州方面战事已经趋于明朗化,国民党战败已成定局,于是在汉口连发两封电报,意在逼迫蒋氏下野。桂系经过了一系列的运作,终于达到了断送蒋氏几十万嫡系部队的目的,那自然就是图穷匕见了。

这段历史事实就是日后国民党败退台湾后给白崇禧按上的两条罪名之二“逼宫”。

其实,无论是“按兵不动”也好,“逼宫”也罢,都是桂系为了上台而做出的谋划。

而蒋氏此时,精锐尽失,离南京最近的部队都是桂系的第三兵团,如果蒋氏不在此时主动提出下野,那桂系采取的手段就很有可能不是“逼宫”了,而是“兵谏”了。

1949年1月21日,蒋氏第三次下野,李宗仁以“副总统”代行“总统”职权,桂系终于走上了前台。

李宗仁在离开大陆前,曾经千叮咛万嘱咐白崇禧,这个世界哪里都可去,就是不能去台湾。可白崇禧不听,最终在台湾凄惨死去。

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中国历史上有二十四史之称,其中最让人称道的就是《史记》和《资治通鉴》。《史记》被称之为“ 史家之绝唱...
原创 1... 1947年伟人发出一封绝密电报,刘邓看后冷汗直流,发生了什么事? 1947年,鲁西南战役中,邓小平和...
霍去病“封狼居胥、饮马瀚海”的... 霍去病,西汉名将,军事天才,虽然年仅24岁便因病逝世,可他的身后却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他17岁首战封...
原创 “... 释迦摩尼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时期的古印度创造了佛教。随着教徒的增多,佛教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现如...
原创 第... 文·姜昊骞 匈牙利裔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RobertCapa),以拍摄“决定性瞬间”闻名。他参加...
原创 刘... 他曾是刘备最信任喜爱的儿子,也曾是刘备最骁勇的镇守统帅,正当他以为自己的地位无可取代时,刘备的命他自...
原创 三... 因为三国时期处在战乱之中,所以也涌现了很多的英雄豪杰,在后世人心目当中,这也各阶段也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原创 清... 晚清时期还有《官场现形记》《目睹二十年之怪现状》这样的谴责小说,现在这样好的土壤,随处可见的好素材,...
原创 康... 提起经典历史剧《雍正王朝》,最精彩的内容莫过于九龙夺嫡。其中八贤王八阿哥的形象深入人心,那么假如九龙...
兴文化工程|翁铁军:打造“殷商... 商丘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
原创 清... #头条创作挑战赛# 清朝轿子 在封建王朝的建国初期,如何安置皇室宗亲、子嗣,既让他们有能力能够拱卫...
朱橞:朱元璋19子,打开城门主... 朱橞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九子,作为皇室成员,他原本享有尊贵的身份和地位。然而,明初权力斗争的复杂局势...
原创 盘... 图: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清末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道光的第六子,咸丰的同父异母...
【蓝鲸巡游】携手共筑防线 “护... 0 关羽右臂中毒箭,毒入骨髓。华佗前来医治,提议刮骨去毒,关羽坦然应允。 有将士担心将军受苦,奉上“...
原创 明... 大家好,欢迎来到这一期的司马说史。众所周知,中国人历来对起名很是讲究,因为名字毕竟是伴随人一生的,而...
原创 项... 在他分封的诸侯中,英布可能是项羽最信任的一个了。 不过,项羽虽信任英布,却并不了解英布,最后,英布还...
原创 北... 引言 对于人类社会的历史研究来说,古墓的出土占据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古墓内部蕴藏的一些历史文物,我...
海昏侯墓研究最新发现:中国蒸馏... 海昏侯墓研究又有新发现。28日,记者从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获悉,该中心科研团队首次对海昏...
原创 大... 西安是一个古都,这里汇聚了六朝变迁,这里的历史遗迹遍布各地,每一次施工都能给考古学家带来惊喜。但是很...
朱元璋有26子,为何没人敢跟朱... 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这位从贫农出身一步步走到皇帝宝座的传奇人物,面临着一个令人头疼的"甜蜜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