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王爷有钱有权,为何不能出京城?看完就知道有多高明了
迪丽瓦拉
2025-07-29 15:03:12
0

#头条创作挑战赛#

清朝轿子

在封建王朝的建国初期,如何安置皇室宗亲、子嗣,既让他们有能力能够拱卫皇室,又不至于造反取而代之,一直是一个让最高统治者头疼的问题。

分封到地方上当诸侯藩王、多给点实权吧,很容易趁机坐大,闹出“七王之乱”、“八王之乱”这样王室作乱,或者就是“玄武门之变”这样的兄弟相残,要不就是“靖难之役”,叔叔取代侄子自己当皇帝。

要是不给好处、一个劲削弱的话也不行,秦王朝二世而亡,其中有部分原因就是秦始皇没有分封皇室宗亲子嗣,导致战乱之时没有皇室力量出来拱卫江山;汉武帝削藩太狠,导致王莽篡汉的时候,皇室宗亲甚至还投靠王莽了。

可要是只给钱不给权,也不行,大明王朝自永乐开始,外地就藩的藩王们没了权力,全靠朝廷拨款养着,大多过着奢靡的生活,朝廷为养着这些宗室耗资巨大,成为大明王朝灭亡的推手之一。

清朝的贵族们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在有如此之多的前例面前,自然不敢大意,在综合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之后,最终搞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皇室宗亲管理体系。

皇室宗亲根据其功劳以及贡献等要素分赐爵位,分别为和硕亲王、世子(亲王嫡子)、多罗郡王、长子(郡王嫡子)、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一至三等镇国将军、一至三等辅国将军、一至三等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四级。

辅国公之前八等称入八分公,与之后的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等爵位不同。

所有的封爵只加美号,不加国号、邑号,防止皇室宗亲们效仿前朝。

承袭规定有两种,其一为代降一等,也就是每有一代后人承袭老爹的爵位,都会自动降一级,但降到一定等级之后就不会再降,以当下爵位传世。

其二为世袭罔替,自乾隆39年制定此制,乾隆43年明确执行,也就是经常在电视剧中看到的铁帽子王。但这个铁帽子王并不是只一家承袭,如果铁帽子王违法犯罪被皇帝查实,那么铁帽子王这一爵位就会转给其他人,由其他人世袭罔替。

其余所有低于奉恩将军的称作闲散宗室,视四品官待遇。

所有人均可以从朝廷领取固定数量的钱粮。

皇室宗亲

值得一提的是,清宗室封爵制中还有一项特殊内容——考封,即袭封或受封者需要先经过马射、步射、清语三项考试。三项全优者,方能袭、受应得之爵,否则,根据优劣降封一至三等,最劣者不封。此制度从康熙二十七年开始实行,直到清末。

为防藩王在地方坐大威胁皇权,满清政府也按照晋朝的宗王官于京师的制度,将皇室宗亲安置在京城中便于管理,每年领着丰厚的俸禄,同时皇室宗亲被允许参与国政和领兵打仗,但不就藩地方,没有爵土,没有皇帝允许的情况下不得擅自出京。

清代对皇室宗亲封爵较严的另一表现,是严格控制王公嫡长子以外诸子封爵的等级和人数。清初,曾规定亲、郡王嫡长子以外的嫡子分别封以郡王、贝勒,即降一等授封,这是仿照明制的封授原则。

外国使臣朝觐

但康熙23年、雍正8年,两次对具有这种身份的宗室之封爵降等,分别压至不入八分公、一等镇国将军,按当时的爵等,已分别下降五级。贝勒以下爵等嫡子的封授,也按这一降等办法递降。

乾隆初年,又进行了一次旨在缩小封爵范围、减少封爵人数的改革。主要措施是,针对王公的妻妾成群生子众多,而限定王公所封侧福晋、侧室、“别室所居妻媵(陪嫁女子)”的人数,以减少这部分人所生之子的封爵数量,其他不在封,不在数的妾,称为妾婢,无论其夫爵位多高,所生之子也不封爵,作为闲散宗室。

后来又规定八分公的别室所居妻媵(陪嫁女子)之子、不入八分公以下至奉恩将军嫡室以外之子,皆不授封,为闲散宗室。

也正是这种严苛的承袭制度,所以清朝并没有所谓的“王世子”,封、袭王爵以及晋为王爵者才182人,相比明朝王爷满地走、占用大量资源的情况有了很明显的改善。

为防止皇室宗亲长期掌军,皇太极推行了府兵制度,不允许亲王和郡王养自己的私兵,同时严格限制侍卫人数。

保护亲王和郡王的这些守卫,必须是由皇帝有皇家派给你的。这样一来就说明这些士兵和守卫他们隶属于朝廷,而他们拿的俸禄,也是由朝廷直接拨给的,并不是从亲王和郡王府中拨给的,说白了就是监视这些皇室宗亲。

这样做的好处一方面是可以巩固皇帝自己的权力。而另一方面的话也可以减少亲王、郡王府的支出,因为有的亲王和郡王可能不需要那么多的守卫,那空闲的那几份俸禄就可以直接拨给亲王府、郡王府留做他用。

而且皇帝们有事没事就敲打这些皇室宗亲们,禁止他们勾结朝臣、与朝臣私下来往,甚至无故找茬来罚亲王的俸禄,就连存钱都不行。

更严苛的是,为了加强对皇室宗亲们的控制,除非皇帝下旨恩准,否则禁止他们离开京城。

一系列措施看起来好像确实非常到位也很高明,相比明朝以及前朝的情况确实有了很大的改善,关在京城便于管理、限制人数防止形成“世家大族”、降低品级减少政府开销等等,在整个清朝就没有发生过皇室宗亲尤其是王爷们犯上作乱的事情。

哪怕在太平天国占领江南地区的时候,因为财政收入受到极大影响,而不得不削减皇室宗亲们的俸禄时,也没有起什么大乱子。

皇室宗亲是不做乱了,不过弊端也很明显。除了少部分皇室宗亲有很强的参政议政的意愿,担任实职辅政治国,不少皇室宗亲在朝廷担任的都是虚职,领着俸禄养老,参加完朝会就在家遛鸟斗鸡,或出门打猎赛车,或找各种酒楼戏院一坐一天,战斗力早荒废了。

在“三藩之乱”中,康熙让顺承郡王勒尔锦带领八旗兵向西攻重庆,结果折路返回,自己解除了自己大将军的职务,气得康熙直接削了他的爵位。

三藩之乱

康熙又任命康亲王杰书去浙江和福建平叛,结果驻守金华两年多也不敢动。郑成功的儿子郑经当初攻打福建海澄时,杰书竟然不敢去救援。

在"三藩之乱"时康熙封简亲王喇布为“扬威大将军”,封安亲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让两人去江西,这两人驻扎在南昌,不敢挪动半步。吴三桂死后,两人才不慌不忙地出兵。

太平天国时期就更不用说,窝里斗争权夺利一个个都是高手,一碰到太平军基本都怂了,全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的地方乡勇打仗,维持着满清王朝最后的那一点脸面。

而且皇室宗亲们虽然正经享受高级爵位的不多,但架不住被皇帝时刻监视着、提防着,索性破罐子破摔,整日吃喝玩乐不思进取,领着朝廷俸禄当起了安乐贵族,国家的蛀虫,结果就导致皇室宗亲们给朝廷造成的经济负担越来越重。

辛亥革命油画

清朝统治者苦心设计的制度真的高明吗?对比前朝来说确实高明许多,至少皇室宗亲们没再出过起兵造反这样的大乱子,外戚专权干政、宦官专权干政的乱子也没有再出过,偶尔在皇室宗亲中还能出来几个像胤祥、奕?这样能够独当一面为满清王朝续命的辅国能臣。

不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每个王朝的通病,就是再完备的制度,在面临王朝走下坡路的时候也是毫无办法,最终养出一群国之蛀虫。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呢?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在解决香港问题的时候,邓公说了这样一句话,“中国领导人绝不做李鸿章”,老人家的本意是针对香港问题,却...
原创 先... 绵延逶迤的五岭山脉将广东和广西大部分区域与中原分隔,在古代恶劣的交通条件下、它们与内地的交流很少,所...
原创 美... 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四大文明古国有: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
原创 如... 现代人的婚礼,几乎是靠天价的彩礼来支撑场面,所谓的天价彩礼,不仅要有车有房,还需要高达数十万的礼金,...
原创 蒙... 蒙古国向我国寻求帮助,我国一直秉承着互帮互助的原则,在国际上也经常帮助一些国家,但是这次对于蒙古国的...
原创 “... 大家都知道美国喜欢打代理人战争,在全球扶持了很多小弟。 然而随着国际社会的运转,美国这套代理人战争的...
原创 她... 她叫万卫芳,如若不是曾经的爱人穆旦,与一代武侠小说开辟者金庸又有亲缘关系,那她在这一民国百年轰轰烈烈...
终究还是日本人!矢野浩二吃了2... 文|奇之慧 编辑|奇之慧 “日本人终究还是日本人!” 活跃在中国娱乐圈的日本人矢野浩二靠着“爱中国”...
原创 李... 天王石像唐上海博物馆藏 01 和其他造反派头头不同,刘武周的出场方式是帝王级的。 根据《两唐书》描述...
原创 两... 1945年二战结束后,身为战败国的德国,被迫接受各同盟国的分区占领,由此为之后的分裂奠定了基础。19...
原创 印... 在印度经常发生着各种神奇的事情,有连体人的存在,各种奇怪的苦行僧,他们的宗教信仰特别浓厚,有着各自的...
原创 宋... 我们生活在现代的人,既有大名,又有小名,有的人还有网名、笔名。而古时期的普通百姓,有的人甚至随便用个...
原创 黄... 三国演义中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之乱,虽然这场暴动没有推翻东汉朝廷的统治,但是它开启了乱世的帷幕。黄巾起...
原创 《... ?提到《金瓶梅》中比较风流的人物是谁,可以说西门庆算是其中之一。尤其是当潘金莲第一眼见到西门庆后,便...
原创 广...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东晋末年,陶渊明一首《饮酒》,可谓道出了中国隐士文化里的完美境界所在。 ...
原创 康... 导语:我们都知道清朝建立初期实行和蒙古族进行联姻的政策,因此在我们的印象之中,也许都认为清朝与蒙古族...
原创 皇...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君主,同时他也是历史上出生最低的皇帝,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虽然多,可以说成功并且建...
原创 中... 我们看有关古代影视作品的时候会发现一件很奇怪的事情。有时候古人全部都是坐在地上的,大家都是席地而坐的...
原创 军...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代价,偷袭了美国珍珠港,美军伤亡3000多人。除了...
原创 赵... 中国历朝历代的官服都有所差异,其形制完全取决于开国君主的个人喜好。而要说起最为怪异的官服,就要提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