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君主,同时他也是历史上出生最低的皇帝,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虽然多,可以说成功并且建立一个长久王朝的,却只有朱元璋一人,而朱元璋之所以能能够成功,除去自身的魄力之外,更是离不开他手底下一大帮优秀的人才,比如常遇春、李善长还有我们接下来要说的这一位,明朝开国功臣宋濂。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为人聪明,记忆里强,年轻的时候就刻苦读书,更是被称之为盛通,根据宋濂本人回忆,““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而在元顺帝期间,元朝廷曾经试图招募宋濂为翰林编修,但是宋濂推辞并没有应聘,而1358年,朱元璋军队攻打睦州之后,宋濂同样受到了聘请,1368年,朱元璋称帝,宋濂奉命修撰《元史》,并且担任翰林院学士。
朱元璋十分赏识宋濂的才华,曾经夸赞他为“开国文臣之首”,由此可见对宋濂的推崇,除此之外,明太祖也深深知道,一个王朝是否能够延续,培养接班人也十分的重要,因此他十分注意对长子朱标的培养和教育,担任老师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大儒宋濂的身上。
《明史》提到,1360年,在李善长的推荐下,宋濂和刘基等著名学者被朱元璋召到了应天府,契约,宋濂被任命为江南儒学提举,在10月便奉朱元璋之命教授他最为拿手的“五经”,并且参与修撰起居注。
然而对于宋濂来说,却犯了难,古代讲究师徒秩序,而老师更是如同父亲,对于学生那些不上进不停规劝的行为,也是能够随意打骂的,朱元璋称帝是早晚的事情,而这也就意味着,宋濂教授的,却是将来的天子啊!自己又该怎样教授太子呢?如果不对他进行严厉的教育,到时候学无所成,朱元璋定然会怪罪,而万一对他进行责罚,宋濂很有可能也会因为对皇室不敬被处罚,在宋濂看来,朱元璋出身寒微之间,没有受过儒家教育,并不一定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朱元璋教授朱标的命令下来之后,宋濂尝试性的反问了一句话:“小儿顽劣,能训乎?”意思也很简单,“您的儿子如果是不听话或者是学业懈怠的话,能够训诫打骂吗?”而朱元璋的回答却也言简意赅,只有四个字:“不死即可”,原来朱元璋自己多少也吃了没有文化的亏,见过多年风雨的他也明白“严师出高徒”的道理。
朱元璋的这一番话,这也让宋濂傻眼,没想到朱元璋会如此豪爽,,对此又深深的放心,更加不遗余力的教授起朱标来。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而朱标也在意料之中的被立为了太子,根据明史记载,“太子为人友爱,其仁慈天性然也。”可以说名师宋濂的教导下,朱标也养成了一副宽厚的性格。到了朱元璋晚期,开始大肆杀功臣,宋濂也因为被牵涉到胡惟庸案而差点惨遭杀害,多亏马皇后和朱标极力劝诫,才让宋濂保住了性命,遗憾的是,如果朱标不早早去世,继承皇位的他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明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