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长冤死于宰相制度,是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的殉葬品》朱元璋作为政治暴发户,严重缺乏自信,总觉得臣子瞧不起他。皇权和相权不可调和的矛盾让他寝食难安,废除宰相制度是必然的。所以胡惟庸被杀五天后永久废除中书省,朱元璋下令:朱家子孙以后永远不许立丞相,臣下有奏请立丞相者,全家凌迟处死。
权力欲和控制欲极强的朱元璋绝对无法容忍,功劳大、威望高、能力强的李善长长期担任丞相,这也是当初他选择杨宪、汪广洋和胡惟庸这些没有政治资本的人接替李善长做过渡丞相的原因。
李善长是大明开国首相,也是名相,只要他活着,他就代表着明代宰相制度,朱元璋觉得李善长树大根深、功勋卓著、德高望重,如果李善长一直活着,好不容易废除的宰相制度随时都有复辟的风险,所以只有杀了他,才不至于将废除宰相制度的成果付诸东流。
李善长不是死于朱元璋的心理变态,朱元璋是疑神疑鬼、喜怒无常、心狠手辣,但也是老谋深算,像李善长这样重要的大明开国第一功臣怎能说杀就杀。当初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态度是能不杀就不杀,但他对李善长的罪证却一直在制造和搜集。等到废除宰相制度和朱标死后,李善长就非死不可了。
朱元璋不惜一切代价巩固皇权,防止皇权旁落。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宰相制度必须废除,李善长也必须为宰相制度殉葬,只是需要铺垫和准备。李善长是朱元璋的亲密战友和大明开国元勋,他被诛杀的罪名是“伙同左丞相胡惟庸谋反”,李善长被赐死,全家七十余口被杀,唯有长子李祺因为是驸马而幸免于死。
“皇帝的新装”——谁都明白这是朱元璋自己制造的冤案,只是当时没人敢说而已。胡惟庸谋反案在洪武十三年正月,李善长被杀在洪武二十三年五月,相差十年,再者李善长在洪武四年正月就已经退休,难道退休十九年还功高震主?不合逻辑吧!如果李善长伙同胡惟庸谋反,为何胡惟庸案发时当时没有查出李善长的罪证,再者像谋反这样天大的事是要有谋反动机和谋反计划的,但是李善长这两个因素都没有。如果李善长想当皇帝,当年群雄并起时为何不自立山头?还有就算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封第一功臣和封王对李善长没有丝毫诱惑,以李善长的功劳,生前封第一功臣已经实现,因为大明开国时,他和徐达都被封为特等功臣,李善长任左丞相位居第一,徐达任右丞相位居第二;洪武十八年徐达死后被封为中山王,李善长死后封王更没有任何问题。
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勋臣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娶公主,亲戚拜官,他作为人臣,名份已经到了极点。即使他自己想自图不轨,尚且未曾可知,而今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大错特错。假使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也不过是位列勋臣第一而已,太师、国公、封王而已,娶公主、纳王妃而已,难道还会胜于今日吗?而且李善长难道不明白天下是不能侥幸取得的吗?元朝末年,欲取天下者无限,却都莫不为此粉身碎骨,覆宗绝祀,能保全自己脑袋的有几个人呢?李善长自己也亲眼所见,为什么还要在衰倦之年去重蹈覆辙呢?现在李善长已死,再说无益,但愿陛下将此作为将来的教训。”
王国用这耳提面命和点到为止的进谏,反而让后世更加迷惑。如果李善长真的无罪,就算其人已死,也可以昭告天下,为他恢复名誉、平反昭雪,但如果李善长真的有罪,朱元璋又怎么可能对尖锐的谏言淡然处之?
朱元璋收到上奏,向来嗜杀成性、专横独断的他竟然没有怪罪王国用尖锐的指责,也没有治罪王国用。
也许只有朱元璋自己心里最清楚,他当然知道李善长是冤杀的,这只是政治需要,不得不杀,只是为了保证朱明江山永固,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必须彻底废除宰相制度,废除宰相制度李善长则是最好的祭品,从这个视角分析,胡惟庸、蓝玉和李善长他们的功劳,就是他们必死的原因。朱元璋不仅要废除了宰相制度,还必须从肉体和名誉层面摧毁勋贵。(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