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在科举考试出现之前,朝廷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
迪丽瓦拉
2025-07-31 02:34:29
0

在中国古代社会,科举考试自隋唐开始,就是朝廷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直到清末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一千两百多年,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同时也有许多学子,通过寒窗苦读,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那么,在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度选拔官员之前,朝廷是通过什么办法选任官员的呢?

一、世卿世禄

西周时期,由于宗法制度完善,官员的任命也受其影响。

周天子将天下土地分封给各个诸侯,诸侯再将土地分封给他的卿大夫,卿大夫再分给士,其中嫡长子为大宗,其它庶子为小宗,爵位由嫡长子继承,老子死了,传给儿子,儿子死了,再传给孙子,按这样的等级秩序延续下去,这就是宗法制度,由此造成官员也是世袭。

再加上知识的学习和传授完全掌握在当权者手上,普通人是没有机会学习的,所以也就更谈不上为官了。

春秋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在各诸侯国中造就了大量的士卿群体,他们垄断了政府的官员名额,虽然给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的好处,但这个制度并没有能一直延续下去。

随着历史进入礼崩乐坏的战国时代,周天子失去了掌控诸侯国的能力,私人办学的兴起,各诸侯国为了能在天下纷争的乱局中占有一席之地,大量地引进民间力量,以充实自身的实力,由此世卿世禄制度逐步瓦解。

二、征辟与察举

汉朝建立以后,国家所控制的地域大幅增加,从而产生了一个全新的官员选拔制度,这就是“征辟”和“察举”。

所谓“征辟”就是上至皇帝,下至各级官员,都有权力自己出面招聘下属,这些被招聘之人就可以成为朝廷的官员,皇帝招聘的称为“征”,各级官员招聘的称为“辟”,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征召。

“征辟”只是两汉时期朝廷选拔官员的一种补充形式,当时朝廷主要的选官方式是“察举”。

察举制正好与征辟相反,是自下而上的一种选官制度,说白了就是下面往上推荐。朝廷让地方官员去搜罗人才,然后定期向朝廷举荐,州举荐上来的人称为“秀才”,这个和科举制度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后来刘秀当了皇帝,为了避讳,改称“茂才”,如果是郡里举荐上来的人称为“孝廉”。

州里举荐上来的“秀才”或“茂才”一般都是在本州表现突出的现任官员中挑选,而由“孝廉”举荐上来的人,一般是从平民中挑选,每年一次,而且是有固定名额的,西汉时是根据行政区划,每郡是2个名额,到了东汉,是按人口为基数,每20万人给一个名额。虽然被推荐上来的“孝廉”也要参加朝廷的考试,但考试并不是主要的,只要被推荐上来,就能一夜之间,从布衣百姓变成国家公务员。

既然想要被推荐,那肯定要有标准,否则就乱套了,于是朝廷制定了推荐标准,被推荐的人要满足四个要求,一是德行要好,要讲孝悌,二是要有文化,懂得经学之道,三是要知晓国家法律,四是要有行政能力。

只有满足了这四个条件的人,才有资格被推荐,但这造成了一个问题,谁来认定你达到了这四个条件了呢?当然是推荐你的人认为你达到了推荐的条件。那我怎么样才能让推荐我的人认为我达到了被推荐的条件呢?

这其中就有许多门道和技巧了。

有两种人极易被举荐,一种是原本在当地就是望族的子弟,这是世卿世禄制的残余,之所以举荐官员爱挑选这种人,是因为地方官员治理地方,需要依靠这些望族的支持和配合,而且举荐人对被举荐人要承担连带现任,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会打洞,老子有本事,儿子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第二种人是在当地名声很好,受到大家夸奖的人,这类人也有机会被举荐。

于是为了获得好名声,就会造成你夸奖我,我抬高你,相互吹捧,以便提高各自的声望,造成两汉名士的大量涌现。

还有就是孝顺,你只要孝出水平,孝出高度,一样会被举荐。

这就造成很多人为了孝而孝,比如当时有个叫赵宣的人,一般父亲过世,儿子要守孝三年,可这个赵宣,为了体现自己的孝,他竟然为他死去的老爸守了二十多年的孝,常年住在父亲墓地的墓道里,在当地传为佳话,正在赵宣要被举荐之时,发现这二十年里,赵宣竟然在父亲墓地的墓道里一边守孝,一边生了五个孩子。可想而知,从全国各地举荐成百上千的“孝廉”有多少是真才实学。

除了秀才(茂才)、孝廉之外,朝廷还会根据需要,征召一些其它的人才,如贤良方正、明经(精通儒家经典的人)、明法(精通法律)等等。

通过征辟和察举,为大汉王朝提供了大量的文臣武将,为帝国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也不可否认,在征辟与察举的过程中,为了个人和家族利益,以权谋私,沽名钓誉,贿赂成风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产生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世家大族,他们相互勾结,控制着朝廷人事权,从而架空了朝廷。

三、九品中正制

朝廷为了收回官员的人事权,到了曹魏时期,在陈群的主持下,九品中正制横空出世。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其实还是脱胎于察举制,只是察举制是由地方向朝廷推荐,而九品中正制则由中央朝廷派出大、小中正官到地方的对人才进行评品,并划分等级,一共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不同的等级对应着你将来做官的级别,一般降四个等级录用,所以等级越高,你将来做高官的机会就越大。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虽然使得中央朝廷从地方上拿回了人事权,也缓和了世家大族与朝廷的关系,但却造成了另一个后果,就是门阀士族的产生。

原本察举制时,普通百姓还是有机会当官的,但九品中正制的到来,彻底断绝了普通百姓当官的希望,因为评品等级的权力完全掌握在中正官的手里,谁有资格被评品?评品的等级是哪一等?都由中正官说了算。

对于手握评品大权的中正官,他们为了自身家族的利益,只会给自己人高等评级,不是自己人则只给低等评级,甚至没有评级,早期中正官评品等级时除了看家世之外还要看个人的才能以及道德水平,但到了晋朝,则只看家世,其它的就不管了,这造成高级官吏总是集中在少数世家大族手中,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世家大族只是头顶着高等级的评品,其实根本没有真才实学,在经历了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随之而崛起的,是那些普通的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他们以充沛的活力,奋斗的精神,淘汰了门阀士族,最终带来影响中国千年的科举选官制。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有着极其不平常的一生。他从一个大字不识、清贫困苦的穷和尚混到皇帝宝座,开创...
原创 汉... 我们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够看到女子穿的是肚兜,可以说在文胸等内衣传入中国之前,肚兜可是中国古代女...
原创 真... 在罗贯中《三国演义》中有这么一个精彩的故事“草船借箭”。 周瑜为难为诸葛亮提出“限十天造出十万支箭...
原创 赵... 古往今来,有很多众说纷纭的历史悬案,对于这些充满神秘色彩的传奇故事,史书往往以春秋笔法一笔带过,民间...
原创 男... 前几年的时候,很多电视台都推出了各种各样的鉴宝节目,有很多专家都深入到民间,来民间探访那些被遗落的文...
河南博物院携手海康威视,以科技... 河南博物院内珍藏着包括贾湖骨笛、莲鹤方壶、杜岭方鼎、妇好鸮尊等在内的“九大镇院之宝”以及17万余件珍...
原创 朝... 在中国,尤其是农村地区,逢年过节或有亲友上门,热情好客的人家总少不了一桌丰盛的宴席,大鱼大肉已然成为...
原创 我... 那今天我们就要聊一个在中国历史上非常传奇的一个人物,中国啊长寿的人叫做彭祖,据说他一共活了八百八十岁...
原创 刘... 在我国民间,刘伯温是个比诸葛亮还牛的人物,人们常说“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意思是说诸葛亮...
原创 老... 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朋友或许听过一句话“龙生九子,其形各异”,其中一子名为“霸下”,亦称“赑屃(bìx...
原创 我... 封建社会持续两千多年,是我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秦王扫六合到鸦片战争前夕,先后有五十多个朝代的兴...
原创 陈... 前言 “能否给我祖父陈独秀重新修缮一下墓穴?” 这是陈独秀的孙女陈长璞在陈独秀逝世几十年后写信向邓小...
原创 世... 笔者是世界历史高手中的高手,知道很多人闻所未闻的世界历史知识,笔者前不久写了一篇名为《世界历史第一对...
原创 鬼... 我们都知道,鬼谷子可是一个极具传奇的历史人物,有多位著名弟子,比如商鞅、孙膑、白起、苏秦等人,要想杀...
背起报馆打游击——山西太行新闻... 在山西省左权县麻田镇西山脚下,矗立着一座标志性建筑——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1985年,为纪念在194...
原创 马... 关二爷的江湖地位总有人想挑战,但“威震华夏”的威名岂是能够轻易撼动的。 以武力值来说,能于万军之中直...
原创 孙... 1925年3月12日,国民党在得知消息后,火急火燎地着手组织准备着孙中山先生的治丧事宜,孙中山先生的...
原创 李... 提起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明朝末年的李自成可以称得上传奇人物。他21岁时离开黄土高原的老家,23岁起义...
原创 刘... 小时候有一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去参加会议,被一个卫兵拦住检查通行证的故事,体现了列宁遵守纪律的优秀品质...
原创 廖... 1947年8月,西北野战军1纵队进攻榆林受阻,为避免部队遭受更大的损失,1纵指战员决定率部撤走。西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