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一个国家对外交往的方式,中国地大物博,王朝统治尤为不便,因此在中华文明早期,王朝统治是以封土建邦的形式维系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王朝中央对地方诸侯国失去震慑力,诸侯国就逐渐演变为一个个独立国家,国家间的官方交流,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频繁,进而使“外交”这种方式极早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
但这只是一个王朝分裂国家内部的外交活动,直到封建大一统王朝建立,并顺利进入成熟期的汉朝建立,中国的外交发展,才进入了与外族进行交流沟通的阶段。
而这一时期的外交,因为疆域扩张,其复杂远超以往,但汉朝的外交成就依旧在中国历史上名列前茅,是因为中国挑选外交官的方式极为有效。
“武交”
当今世界上不少国家奉行危险的外交理念,认为“战争是外交的一种手段”,可真正实行的时候,却以处处武力威慑,强迫他人违反自己意志满足预定目标,令人不齿。
在这些“武力外交”国家沾沾自喜的时候,殊不知中国早就有更加高明且以理服人的“武交”。
《后汉书》记载:
“(汉明帝)十六年,奉车都尉窦固出击匈奴,以超为假司马,将兵别击伊吾,战于蒲类海,多斩首虏而还。固以为能,遣与从事郭恂惧使西域。”
东汉明帝十六年,窦固出塞进攻威胁汉朝的北方少数民族匈奴,班超随行暂代司马,此战获功无数,班超也颇受上司窦固的赏识。
当时西域夹在汉朝和匈奴中间,左右摇摆,望风而服,虽然窦固此前大胜,西域诸小国却摇摆不定,两边讨好,窦固索性命令班超以武将之身出使西域,窦固的想法很简单,“乱世用重典”,以武人思维去破局。
班超也没有辜负窦固,上演了一出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刺杀外交”。
班超出使的第一站就是鄯善,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楼兰,是西域有名富足的国家。
班超刚到的几天,鄯善国人很是和善,甚至和善得不像话,整天客客气气地好吃好喝地招待着班超一行人,但死活不提外交事宜,过两天干脆冷落了班超一行人。
一行人都摸着头脑,唯独班超异常清醒说:“此必有北虏使来,狐疑未知所从故也。”
这应该是匈奴那边也来人了,鄯善王这老小子正在摇摆!
作为一名优秀的武将转职来的外交官,班超有良好的“目的不达,誓不罢休”的操守,他决定发扬“替君解忧”的作风,主动出击帮助鄯善国王下定决心。
他先是把服侍他们的人叫来诈了一下:“匈奴使来数日,今安在乎?”趁这些人吃惊的功夫,把人制服。
通过对方的反应,班超验证了自己的猜测,而把对方控制住则杜绝了对方回报消息。
束缚住侍者,班超把随行36人召集齐,喝了一个酩酊大醉,然后故意出言激所有人:“卿曹与我俱在绝域,欲立大功,以求富贵。今虏使到裁数日,而王广礼敬即废;如令鄯善收吾属送匈奴,骸骨长为豺狼食矣。为之奈何?”
你们跟我到这里是为了立功得富贵的,但咱来了几天,你们也发现了,这鄯善王对咱是一天不如一天,迟早会把咱们送给匈奴那些狼崽子,让他们去立大功,得富贵,你们觉得咱们该怎么办?
一行人听到这话,也知道事情到了危急时刻,当即表明自己任听班超指挥。
班超也不含糊,大手一挥说:“不入虎穴,不得虎子。当今之计,独有因夜以火攻虏,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尽也。灭此虏,则鄯善破胆,功成事立矣。”
班超说出了那句后来流传千古的名言,然后就要带着所有人趁夜色先下手为强,把匈奴使者杀了,逼鄯善国站队,以此建功立业。
众人一听,立马打了退堂鼓,要和一起来的文官郭恂商议。
要知道,在异国他乡就只有这36个人,此时不但要求他们杀敌,还要他们在别人的地盘杀敌放火,逼当地国王站队,这份胆魄非干大事者不可为。
班超显然就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发现众人退却,当即怒骂这帮人,顺便骂郭恂不过是庸弱的文官,问他管什么,说不准他还泄露了呢!那不还是一死,而且死得更窝囊。
这番话算是彻底劝服了众人,众人按着班超的指示,十人持鼓躁乱,其余放火杀人,匈奴使团被杀了个措手不及,尽数被斩,事成之后,班超也没有坐以待毙,提着贼首就去找鄯善王。
鄯善国上下都被班超这种别样的外交方式震惊了,也不敢因为班超杀人问罪,反而顺坡下驴,站到了汉朝的一边。
以谋杀敌国使团争取中立国的支持,班超之手段,既是自己的机变,也是强汉给予的底气,这才促成了古往今来“武力外交第一人”!
“文交”
除了特殊的“武交”,汉朝也会用正常的文官充当外交大臣。
文官外交则是完全不一样,突出一个逻辑缜密,以辩取胜,汉朝选用时,也尤为注意任用人的“辩才”。
刘邦打天下的时候,身边有一位从楚地带来的幕僚叫陆贾,他的名声不显,比起他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他本人的名声就像微弱的萤火。
“马上打天下,下马治天下。”这句话广为流传,但鲜有人知,这话原本记载于《史记》,是陆贾说的。
陆贾是一位儒生,不同于后世是个读书人都敢说自己是个儒生的年代,在陆贾生活的时代,秦朝一统天下和汉朝建立几乎无缝衔接,社会文化上面的百家争鸣,一直没有结束。
“儒生”真正成为读书人的代称,还要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陆贾在当时,可以称作一位儒家的先行者。
陆贾在刘邦身边,以能言善辩,善于游说倍受赏识,尤其在汉朝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陆贾往来于诸侯间,为刘邦得天下辗转腾挪,有不世功,汉统一天下后,陆贾因功常伴刘邦左右。
要知道刘邦可是很讨厌儒家的,刘邦有多讨厌儒家?
“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
看见有人着儒冠就抢过来往里面撒尿,然后和他对骂,刘邦能把陆贾放在身边,只能说陆贾功劳确实不小,可陆贾没有一点“为尊者讳”的意思,开口闭口都是儒家经典。
刘邦就骂道:“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
这话说起来可是相当不文明,充分暴露了刘邦混混出身的本性,毕竟史上少有皇帝张嘴就是“你爸爸我……”
陆贾却是不恼,反驳道:“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乎?”
刘邦难得有了愧色,且越发看重陆贾。
刘邦定鼎天下以后,发现秦时开辟的百越之地被赵佗占领,便委派陆贾去说服赵佗俯首称臣。
百越自古是蛮夷之地,秦朝虽然花大力气开辟百越,设置郡县,但不少当地人依旧没有归化。赵佗占地称王,说服对方称臣极为不易。
可陆贾一见到赵佗,把握就多了很多。
当时,中国分辨华夷,标准是对方是否遵守礼仪,陆贾见到的赵佗,“魋结,箕倨见陆生。”
魋结就是将头发束在头顶,箕倨,是大腿放平坐在地上,两者哪一样都是相当不尊礼的表现,赵佗的表现可以说完全放弃了中国人的身份,而从夷俗。
这却给了陆贾进攻的机会:“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然后歌颂了一遍刘邦的功绩,论证了刘邦天子身份的正当性,进而劝道: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汉诚闻之,掘烧王先人冢,夷灭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则越杀王降汉,如反复手耳。”
陆贾的话连哄带骗,又拿赵佗家的祖坟做要挟,既是攻破赵佗的心防,又试探赵佗是否还当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陆贾赌对了,赵佗惊起而坐,换回了中华坐礼,找借口说:“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但不甘心就这样投降,问道:“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
这话在后人来答,八成都会认为不出名的赵佗不如上述赫赫有名的三人,但陆贾的回答是“王似贤”,赵佗一听这话,膨胀地问:“我孰与皇帝贤?”
这下完全落入了陆贾的节奏中,陆贾慷慨称赞了一通刘邦最后缀了一句:“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间,譬若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
赵佗被陆贾说的没脾气,也没有胆子尝试和汉朝军队碰撞,大笑缓解尴尬说道:“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不久,便向汉朝称臣。
陆贾观敌弱点,步步为营,不费一兵一卒,收百越之地,堪称外交官能力之极。
然而,这还不是汉朝外交的极限,除陆贾、班超以外,汉朝还有赫赫有名的张骞、苏武等人。
自汉开始,中国走出本国矛盾,走向世界民族之林,不可避免地和外国外族打交道,风云际会下,中国涌现了一个又一个外交家,其中既有自武官出身,也有满腹经纶之弱儒生,汉代之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举,这才让大汉在错综复杂中乘风破浪。
参考文献
1、《后汉书》
2、《说苑》
3、《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