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集我们讲到商汤灭夏,商汤其实不是靠行仁义上位的,而是靠的征伐。商汤号称“七名”“九征”,有记载的征伐有征葛、有洛、荆、温、豕韦、顾、昆吾、夏、三朡等。
商汤是实打实地打出来的。如果放到近代,那就是
缩小版的成吉思汗、成功版的拿破仑、仁慈版的希特勒
。
商汤的日子不好过
虽然商汤胜利了,但是接下来的日子不好过。商汤十八年,称帝,进入夏都斟鄩。商汤进入夏朝的宫殿,打算迁走夏朝社稷,但是
没有成功
。为什么没有成功,没有记载。可能有三点。
1.形势不允许。
虽然商朝取胜,毕竟夏朝的势力仍然很强大,很多地方仍然没有攻克。如果强行迁走夏朝的社稷,可能会引起强烈的反抗。
2.夏奸很多,需要安抚。
如果有很多夏朝官吏投降的话,出于安抚的需要,不能强行迁走夏朝社稷。
3.占卜。
商朝特别信鬼神,干什么都要占卜。可能占卜不吉利,所以没有迁走夏朝社稷。
考古发现,二里头文化四期落入了商朝的纪年,仍然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繁荣。说明,商汤保留了斟鄩城,并没有将其毁弃。这就跟
清军入关,保留了北京城
一样。
既然迁不走,那就在斟鄩附近另建新都,于是,在附近,一个小型的都城建成了,被称为
西亳
(今偃师商城)。这是一座临时都城,其主要作用是监视斟鄩城。
接下来,商汤的日子更不好过。商汤十九年,大旱。二十年,大旱。
这一年,也有好消息,夏桀被流放南巢后,憋屈死了。商汤的劲敌彻底消失了。看来,上天不是在惩罚自己,是在惩罚夏朝。
接下来,大旱没有改观。
二十一年,大旱。二十二年,大旱。二十三年,大旱。二十四年,大旱。
连续7年,大旱。再这样下去,商朝就变成非洲沙漠了。
在当时看来,一切都是上天的惩罚。
我们无法得知商汤的想法。那时候,只能求助于鬼神。商汤“
祷于桑林,雨
”。
商朝又重新恢复了生机,商汤又重新找回了自信。鉴于夏桀已经死掉,上天又相信了自己,商汤在“二十七年,
迁九鼎于商邑
。”终于实现了立正统的梦想。
二十九年,商汤去世。
伊尹是被太甲杀死的吗?
商汤逝世之后,伊尹继续辅佐了三代商王,但是他们在位时间很短都去世了,于是太甲帝继位。
太甲帝是商汤的嫡长孙,临政三年之后,昏乱暴虐,违背了汤王的法度,败坏了德业,因此,伊尹把他流放到汤的葬地桐宫。
此后的三年,伊尹代行政务,主持国事,朝会诸侯。太甲在桐宫住了三年,悔过自责,重新向善,于是伊尹又迎接他回到朝廷,把政权交还给他。从此以后,太甲修养道德,诸侯都来归服,百姓也因此得以安宁,被称为太宗。
太甲逝世后,儿子沃丁即位。沃丁时期,伊尹去逝了。
伊尹作为商朝的“霍光”,能够放逐国君,可谓权倾朝野。《竹书记年》给了不同的记载: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为王,七年后,太甲逃出桐宫
杀伊尹
,任用伊尹的儿子。
因为历史久远,历史的迷雾,已经难以揭开,以商朝甲骨文卜辞对伊尹崇高的祭祀推测,《史记》中关于伊尹的记载是符合实情的。
也许霍光死后被灭族却被供奉的故事也可以推测伊尹的结局。伊尹的儿子伊涉后来也成为历代商国君时期著名的大臣。
伊尹,以自己的政务能力,稳定了商朝初年的局势,防止了夏朝初年太康失国之类的悲剧发生。伊尹是商朝初年政权稳定的定海神针。
一般,
朝代兴起之初的一百年,都是盛世。
但是商朝却没有迎来盛世。在伊尹之后,商朝又陷入了沉寂,一直在衰、复兴、不断的复衰之中循环,直到那位猛人的横空出世。
武丁盛世
由于商朝采取
兄终弟及、父死子继
的继承制,导致帝位争夺激烈,也导致了政权不稳。另外由于黄河水患,商朝频繁的迁都,盘庚即位时,自汤到盘庚已是第五次迁移了。商朝经历屡次衰弱,直到武丁即位。
武丁是盘庚的弟弟(小乙)的儿子,也就是盘庚的侄子。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
《史记》记载:武丁即位后,想要复兴殷朝,但一直没有合适的大臣来辅佐。武丁三年没有发布政见,政事由冢宰来决定,自己审慎地观察国家的风气。
武丁夜里他梦见一位圣人,名叫
说
(yuè)。他按照梦中见到的圣人模样来观察大臣们,没有一个是梦中人的样子。于是派百官到民间去四处寻找,终于在傅险(地名)找到了说。
当时,说是一个服劳役的奴隶,正在傅险修路。官吏把说带来让武丁看,武丁说就是这个人。找到傅说之后,武丁和他交谈,发现他果真是位圣贤之人,就举用他担任国相,商朝大治。
由于说没有姓,就用傅险这个地名来作说的姓,叫做
傅说
。
武丁四处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
一万三千人
。
《竹书纪年》记载到:
三十二年,伐鬼方,次于荆。
三十四年,王师克鬼方。氐、羌来宾。
四十三年,王师灭大彭。
五十年,征豕韦,克之。
武丁通过连年征伐,为商朝打出了一个盛世。
武丁盛世的意义
在这些征战中,商朝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抓获了大量俘虏。
据殷墟卜辞记载,武丁的配偶妇好还亲自率兵征伐羌方。作为武丁的妻子,妇好并没有呆在豪华王宫里,享受锦衣玉食,而是经常率兵东征西讨、南征北战。
除了“
伐羌
”之外,卜辞中还有许多“
获羌
”“
用羌
”的记载,即抓获了羌人的俘虏并用作人殉的牺牲,且数字惊人。
在妇好墓中挖掘出的战俘人殉中既有黄种人,竟然也有大量的白人。
于是很多哈白派说商王族是白种人,岂不知他们把那些战俘的人殉人骨当做了商王,也可知哈白族的跪舔随处可见。
在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侵了印度,并建立了四个种姓,将印度本地的原著居民达罗毗荼人驱赶到了印度南方,并作为低种姓存在到现在;同样白种人也在商朝入侵了中国,变成了战俘人殉。
我们应该感谢武丁,战败了这些白种人,否则我们也有可能像达罗毗荼人一样作为低种姓,被驱赶役使的命运。
武丁向四方连年用兵,征服了周围的许多小方国。这些征伐战争,为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大疆域,奠定了基础。
《竹书纪年》记载:武丁“力行王道,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是时舆地,东不过江、黄,西不过氐、羌,南不过荆蛮,北不过朔方,而颂声作,礼废而复起”,是一位伟大的帝王。
武丁在位59年,去世。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
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武乙、帝乙、帝辛时期,国家逐渐衰弱,国内矛盾十分尖锐,东南方的诸侯起来反叛。同时,西方一个小国也崛起了。
支持原创,欢迎关注,欢迎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