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命丧黄泉的“庆功宴”
朱元璋宴请功臣们吃饭,然而当刘伯温看到端上来的三个菜之后,顿时吓得脸色苍白,并说今天我们所有人必死。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什么样的菜能把神机妙算的刘伯温吓成这样呢?
1368年,朱元璋称帝后,就逐渐将曾经追随自己的人封侯拜相,那时这些人跟着朱元璋建功立业,最终才换来了大明的天下。
朱元璋待这些功臣们不薄,不但给他们加官进爵,还赏赐给他们众多的土地财产,更是让很多大臣与自己朱家结亲。
这样的天子谁不愿意追随呢?
然而当大明走上正轨的时候,当初那些功臣们就成了朱元璋心头的一根刺,自古没有不怕“功高盖主”的帝王,哪怕是草头出身的天子也不例外。
对于朱元璋来说,他的子孙想要继承江山,他就要肃清一切的障碍,原先那些功臣愿意臣服他,那么等到他百年之后,这些老臣们还会死心塌地辅佐新君吗?
更何况,还有很多臣子仗着开国之功,在朝中大肆贪污、拉帮结派,这是朱元璋的雷区,对于贪官污吏他一直都是零容忍的态度。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朱元璋早就计划好了要除之而后快。
都说伴君如伴虎,功臣太强的确让朱元璋感到害怕,同时很多老臣也了解朱元璋的性子,最终通过大智慧躲过了君王的杀心。
其中刘伯温、徐达就是很好的例子,然而其他的功臣们就没有躲过这个劫难。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朱元璋登基以后,就在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建造了一个阁楼,这个阁楼叫做“庆功楼”,顾名思义,就是专门为功臣们庆功的地方。
天子的这个行为让功臣们大为欣慰,凡是曾经跟随朱元璋建功立业者,无人不深受感动,感叹陛下英明。
但是有一个人却因此忧心忡忡,这个人就是军师刘伯温。
天下安定以后,刘伯温就进宫见了朱元璋,恳求道:“如今大业已成,天下平定,臣的责任已尽,愿意辞官还乡。”
朱元璋一听哪里肯让他走,于是连忙说道:“军师追随我半生,如今到了该享福的年纪,怎么就要走了呢?”
其实朱元璋不愿意放人刘伯温早已心中有数,朱元璋再三挽留,他依旧是铁了心要辞官,于是朱元璋没办法,只能赏赐了众多金银珠宝给他,好让他后半生衣食无忧。
就在刘伯温临走之前,朱元璋打算在庆功楼开一个宴会,这场宴会上邀请的都是之前的功臣,一来为他们庆功,二来为刘伯温饯行。
然而谁也没想到,原本是一场庆功宴,最后却让他们全都命丧黄泉。
刘伯温机智逃生
只因为桌上的三道菜,刘伯温就得知今天所有人必死无疑。
其实在宴会刚开始之前,朱元璋也并没有抱着全部铲除的想法,古人打仗之前尚且“先礼后兵”,于是朱元璋就打算先试探一番。
上来的第一道菜是一道“翡翠白玉汤”,其实就是豆腐跟菜叶子煮的汤,这道菜以前他们过苦日子时天天吃,有着非同一般的感情。
然而大臣们看到这道菜以后有些失望,他们平常已经吃惯了山珍海味,谁还愿意吃这种没有荤腥的菜呢?
然而接下来的几道菜竟然全是素菜,这样清汤寡水的菜让大臣们瞬间失了兴致。
朱元璋看到这一幕很是失望,他见大臣们吃得不情不愿,于是下令又上了三道菜,但是当其他人都在大快朵颐的时候,刘伯温却吓得一动都不敢动。
这三道菜分别是燕窝羹、红烧兔肉、红烧狗肉,大臣们吃得忘乎所以,只有刘伯温始终没有动筷子,他急忙借机从宴席上离去。
在他临走之前偷偷找到徐达,徐达一向与他交好,并且还是朝中的顶梁柱,他既然看明白了朱元璋的意图,就忍不住给这位老友提个醒。
刘伯温低声对徐达说道:“老弟,皇帝怕是要对我们赶尽杀绝。”
徐达一听这话一头雾水,大臣们吃得不亦乐乎,皇上也看起来非常开心,刘伯温这话该从何说起呢?难道菜里有毒吗?
见他不明白,刘伯温又说道:“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你看这三道菜是不是正对应着飞鸟、狡兔跟走狗呢?”
徐达一听瞬间恍然大悟,他顿时也明白过来皇上的意图,于是急忙问刘伯温:“那我们怎么办呢?难道只能等死了吗?”
刘伯温说道:“一会你不要喝太多酒,要保持清醒,一定记得皇上去哪你就跟着去哪,寸步不离。”
刘伯温说完就急忙走了,而徐达一直谨记着刘伯温的话,时刻跟在朱元璋的身后。
待到大家都吃得酣畅淋漓的时候,朱元璋突然起身向门口走去,徐达看到后紧跟其后,这时朱元璋发现有人跟着他,一回头发现是徐达,于是问道:“丞相为何离席?”
徐达说道:“特意来护驾。”
这句话让朱元璋不太高兴,他告诉徐达不用护驾,只管回去吃便是,此时徐达突然哀戚地看着朱元璋道:“皇上难道真的一个都不留吗?”
朱元璋一听对方识破了自己的目的,于是注视着他没有开口,徐达就对朱元璋说:“臣不敢违抗命令,只希望陛下能照顾好臣的妻儿老母。”
话说完,徐达转身就要往里走,谁知这时候朱元璋叫住了他,示意他跟着自己离开。
他们前脚刚走,后面的庆功楼中就突然传来一声“巨响”,随着一阵尘土飞扬,房屋瓦砾纷纷落下,随后突然腾起巨大的火焰,整个庆功楼都被淹没进火海中。
徐达死里逃生,受到了不小的惊吓,回家以后他数天都没有缓过来,每日茶饭不思,竟然渐渐瘦地脱了相,身体也越来越差。
虽然那一次并没有丢掉性命,但是也因此忧郁成疾,最后还是没逃过一死。
“火烧庆功楼”是假的?
历史上的朱元璋就是一个心狠手辣、屠杀功臣的人,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在宋濂的《张中传》中,我们根据一些记载发现了端倪,“火烧庆功楼”的故事竟然有了一个大反转,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张中传》中有记载: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的确在南京建了一个楼,这个楼叫“忠勤楼”,他时常叫着朝中的文臣武将来此谈论国家大计。
忠勤楼就是庆功楼的原型,而在正史上并没有记录“火烧庆功楼”一事,这个故事是从一些野史中传出来的,这些野史都是清朝时候的书籍。
也就是说,故事的真实性有待商榷,这跟朱元璋的“长相之争”如出一辙,清朝曾对大明肆意抹黑,很多故事都是杜撰出来的。
在“火烧庆功楼”这一故事中,朱元璋对开国功臣起了疑心,因为害怕他们谋反而想出了这一毒计,最终把他们全部杀害。
故事中的主角除了徐达,还有李文忠、冯胜、邓愈、李善长等人,这些人有些是病死,有些是因为贪污案件被牵连,也有些是参与谋反被处死。
总之所有的开国功臣里,没有一位是被烧死的,“火烧庆功楼”的故事真实性几乎为零,不能尽信。
这个故事能流传至今,是因为明朝时期就有了一些民俗故事,到了清朝时期,一些文人添油加醋,肆意改编,就形成了当下流行的小说。
大清对这些小说是十分推崇的,因此市面上的很多野史书籍都大火,人们纷纷争抢,里面的许多故事就这样在民间流传了下来。
那么满清为什么要做这么费力的事呢?
清朝在入关以后,为了好统治天下,于是就编造了很多抹黑明朝的事,毕竟他们是游牧民族,很多汉人还在大喊“反清复明”。
大清为了能让自己的入侵显得“正统”,所以必须要给大明制造很多黑点,尤其是开国皇帝朱元璋,更是被描述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形象。
另外,很多满清的文官做了很多坏事,他们为了讨好朝廷,就把自己做的坏事直接推到了明朝的身上。
从诛杀开国功臣、到大明很多所谓的“昏君”,甚至就连长相都被构陷,因此至今为止还有很多人对朱元璋存在着许多的误解,认为他是一个落井下石、心狠手辣之人。
在这个虚假故事的背后,隐藏着的也无不是明清时期,民间野史文化的繁荣,民间能发展起这些“精神文化”,也从侧面说明百姓安居乐业,生活安稳无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