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的科举考试制度,考场的作弊者挖空心思,其结果是难以想象的
迪丽瓦拉
2025-07-28 13:32:43
0

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是从隋朝开始的,到了清朝考试各项制度进一步得到了完善。清军入关后,由于久居关外,缺乏对文献书籍资料的保护和重视,使很多前朝科举考试的历史书籍都毁于战火。

等顺治皇帝迁都北京后,在推行满族习俗的同时,很快发现中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于是,他积极号召在民间收集历史文献藏书,大量启用汉族官员,沿用明朝典制,兴办学校,恢复科举考试制度。

由于当时社会还不稳定,很多士人对科举考试并不热心,加上从出题到监管各方面都存在很多漏洞,考试作弊的现象也普遍存在。如南闱科考案。虽然顺治皇帝惩处了这些受贿舞弊的官员,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考试规定,但因为大权都掌握在八旗官员的手中,很多贫苦百姓子弟是很难被录取的。

到了康熙皇帝继位后,他敏锐的感到国家的强盛是离不开教育的,因而他针对科举考试的弊端,进行了一系列的科举考试改革。

考卷按地域分设,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

清朝初期,由于各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为了使贫穷落后地区和边远省份的考生能获得同等的考试资格。康熙皇帝批准在全国按地理区域分为南卷、中卷、北卷三个区域,按考生报名数分摊一定数量的名额,分别录取。南卷为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五省及江宁、苏、松、常、镇、徽、宁、池、太、淮、扬十一府及广德一州;北卷为直隶及山东、山西、陕西、河南四省及奉天等处;中卷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四省及庐、风、安庆三府、徐、滁和三州。其中南、北中卷按参加考试的人数平均录取。

后来,清廷又先后对发达与欠发达地区的考试归属地进行了改革。同时在会试时根据不同的省份考生的成绩增加录取名额。此外,为了防止在考试中官官相护,监考官员利用职务之便营私舞弊,照顾录取亲属‘’官家子弟的情况发生。康熙皇帝还别出心裁地设立官卷。就是凡是在京三品以上,及大小京堂、翰林、科道、吏、礼二部司官,在外各省的督、抚、提、镇及藩、臬等官的参加科举考试一律编入“官字号”,单独安排考场入号考试、单独录取,这样不挤占农家平民子弟的录取名额,同时也遏制了官员走人情关。

不拘泥考题的皇家忌讳,延长评卷时间,保证阅卷质量

在改革试卷形式的同时,康熙皇帝还对试卷的内容进行了改革。清代的科考依旧沿用八股文,考试题目也出自《四书》。历朝在科举考试出题中,都有很多忌讳,每当这时,出题者都会小心翼翼,极力避开这些忌讳,不敢越雷池一步,尽量选一些“冠冕吉祥的语句取代题目的本意”。因此,很多考生摸透了考官的这种心态,不是下功夫勤奋苦读学习,而是把心思放在揣摩题目、猜题,押题上。

根据这种弊端,康熙皇帝果断下令在科场出题者不必拘泥皇家的忌讳,按诗书的题解原意真实地出题。这样就使这股揣测、猜题之风戛然而止。

此外,康熙皇帝还下令延长科举出榜时间,以保证阅卷的质量。康熙年间,随着战乱的结束,社会逐步稳定,参加科考的士人越来越多。但因为出榜时间紧迫,考试官来不及,不能细心地遍阅考卷,常常使很多佳卷被遗漏,草率地录取。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康熙皇帝下令按照各省份考生的数量分别放宽出榜的时间。比如,规定会试揭榜不晚于三月十五之内;乡试揭榜大省不晚于九月十五之内;中小省不晚于九月初五之内,这样延长出榜时间,既能使批卷的官员细心地全面阅卷、评卷,也能使主审官综合阅卷,使好的佳卷不被遗漏。

严肃考场纪律,进一步加强考试监管,对作弊者严惩不贷

为了严明考场纪律,严惩科场作弊者。早在顺治年间,清政府就对科举考试制度作出了详细规定。到康熙年间,又对各项条款做了补充和完善。如,康熙二年规定,各省的考生三年内应考试童生一次,乡试后报满,凡前任考生已经报考过一次的,不能再考;如有前任考生考试未完,缘事离任者,许新考生将未考州,县生童借考,以应乡试等。

在考生进入考场时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比如:”凡是考生入场,俱穿拆缝的衣服、单层鞋袜,只能携带篮筐、小凳、食物、笔砚,其余物件一律不许携带入内;考生进入考场不得交头接耳,任意攀谈,往来行走”,同时还对考生交卷的时间,中途解手都进行了详细的要求和规定。

在考场的监考官都是来自地方大员和八旗军的将领,手下专设各稽查人员,分别按考号核对考生的姓名、考号。同时在贡院的考场四周围墙都有军兵严格把守,闲散人员一律不得靠近,如有违纪严惩。

除了这些考试规定外,对违纪、科场舞弊者给予予的严厉制裁。

例如,康熙三十八年八月,顺天正、副考官李蟠、姜宸英主持顺天乡试,因防范疏漏大意,让闲杂人员混进考场。事后被人举报,康熙皇帝命九卿重新审阅考试试卷,并对主考官提出处理意见,九卿讨论后提出对主考官革职的建议。康熙皇帝对这个处理意见很不满意,指出:“此案若照以完结,仍不能儆。着将所取举人集内庭复试。如有托故不到者,即行黜免。其考官等处分,俟覆试后具奏。”等复试结束后,分别对相关责任者分别给予了处分。

康熙五十年的江南辛卯乡试案,一个名叫吴泌的考生,考试后被人举报,主考官上奏康熙皇帝。康熙下令二江总督、安徽巡抚督院调查了解,并将副考官赵晋押解到京城审问,审问的结果,发现挖出一个以副主考官赵晋为首的作弊团伙。康熙皇帝大怒,下令对赵晋斩立决,同时对考场监考的知县从严处理。这些监考官都是实施收取好处、给考生透题、默许夹带文字,在贡院事埋藏考题、安排替考等犯罪行为。经查实取证后也被处以斩立决。当时,还有福建辛卯乡试中的主考官收受贿赂、替考等也都被处以极刑

结束语:

康熙皇帝在中国古代帝王中是为很有作为的皇帝,他非常重视教育,认为发展教育是强国的根本,他执政期间,大力提倡办学,普及教育,建立书院,重视八旗子弟融入汉文化,允许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

康熙皇帝对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作出了特殊规定。清朝初年,是不允许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因为八旗军担负守卫边防,平叛乱等重任。到了康熙执政后,社会逐步稳定,康熙皇帝开始决定满洲、蒙古、汉军与汉人同场参加科举考试。但后来又发生了“三藩叛乱”,当时,八旗军是清朝军队的主要力量,如果习文考试,势必影响军队的日常训练,于是,康熙皇帝下令暂停八旗子弟参加科考。一直到“三藩”平定后,康熙皇帝考虑要建立满族为主体的国家政权,有必要提高八旗子弟的整体素质。于是,下令恢复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的规定。同时,为了照顾八旗军在本地驻防军人的学习,还允许士兵以本地户籍的名义参加本地的科举考试。

在康熙皇帝执政期间,清朝的教育事业得到了繁荣和发展。以书院为例,北宋最好时期时只有七百多所;明朝最鼎盛时为五百多所。而到了康熙皇帝年间,新建、修复的书院就达到八百多所,等到康熙晚年书院已达近千所,遍布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些基础教育对提高、传承民族优秀文化,各民族融合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清朝最后一批太监,孙耀庭回忆娘娘沐浴:她们都不用自己动手。不用多说相信你们也都知道,历朝历代在宫里面...
原创 清... 都说树倒猢狲散,抛弃血缘的束缚,这个世上没有那个人会在你贫困潦倒的时候对你不离不弃。清朝,中国的最后...
原创 历... 历史珍贵照片,民国宋氏三姐妹的父母,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这对伟大的父母,培养的六个子女都成了民国...
原创 战... 翻开战国地图,我们会发现,魏国几乎是七大战国之中面积最小的战国,然而,魏国却为何能跻身七大战国之列,...
原创 朱... 咱们今天来说说朱元璋跟刘日新的故事,说到朱元璋大家都是不陌生的,但是刘日新大家就可能感觉有些陌生了,...
原创 朱... 伴君如伴虎,自古帝王无情,就算出生在皇家也并不意味着可以与皇帝以简单的父子相处。古代帝王将亲生儿子流...
原创 朱... 73岁高僧被朱元璋凌迟处死,怎么说都是老朱的又一笔血债。不过这个和尚并不是因为一个“殊”字而死,他千...
原创 清... 1620年,阿巴亥给代善“送饭”吃,努尔哈赤很恼火,将她赶回娘家,却舍不得她离开,很快就去接她回来。...
原创 南... 南昌起义 参加南昌起义的部分人员 江西省政府主席一级上将朱培德 1927年8月1日凌晨,清脆的枪...
原创 满... 众所周知,满清末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由于满清政府的腐败和无能,直接就导致了八国联军的侵华...
原创 朱... 明朝官员范文被下大狱,秋后问斩,判的是欺君之罪,案子转到朱元璋手里,原本是例行公事,结果老朱看到他的...
原创 朱... 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病逝于应天(南京),享年71岁。 据历史资料说,朱元璋是中国历史...
原创 溥... 在1924年11月5日,溥仪被已经被彻底的赶出了皇宫,当时的溥仪在皇宫里面已经居住了16年的时间。出...
原创 朱... 中国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光封建王朝统治时期就经历了2000多年,在这2000多年的时间里,先...
原创 朱... 在研究明朝历史的时候,我们总会产生一种好奇,为何朱元璋会那么残忍,毫无征兆就对跟随自己一起打江山的那...
原创 唐... 在唐朝的辉煌历史中,唐玄宗李隆基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被传为千古佳话。然而,尽管唐玄宗对杨贵妃宠爱有加,...
原创 钱... 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建昌知府钱用勤因任内税粮短缺被查而抄家治罪,钱用勤之子钱怞在这穷途...
原创 朱... 让人命丧黄泉的“庆功宴” 朱元璋宴请功臣们吃饭,然而当刘伯温看到端上来的三个菜之后,顿时吓得脸色苍白...
原创 朱... 朱标在历史上很受热捧,因为他是一个可能改变历史走向的人物,他的身份非常尴尬,父亲是皇帝,弟弟是皇儿,...
原创 朱... 朱元璋和汤和从小便相识,也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所以二人也很玩得来,他们也曾一起给地主放过牛。 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