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唐朝强盛时期,1张大学文凭含金量有多高,看看留学热潮便知道
迪丽瓦拉
2025-07-29 03:02:28
0

唐朝时期的“来华留学生”叫做宿卫学生,与今天的国际交流生颇有相似,又有着很大的不同。相同之处是要以唐朝汉文化为主要学习教材,不同之处是这些“来华留学生”要通过刻苦的努力参加唐王朝专门为他们开设的“高考”——宾贡进士制度。

宾贡制度,是盛行于唐朝中期的一项人才选拔制度,这项制度是以科举考试为基础,面向的群体是唐朝以外的藩属国,包括高丽、安南(越南古称)、缅甸等地区。番邦负责向唐朝举荐“宿卫学生”,获得入唐学习的资格,通过宾贡科举考试后,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将会获得“进士及第”的称号,享受与唐朝本土进士同等的仕途待遇。

这些唐朝时期的国际交流生通常要从“半工半读”做起,接受中原文化的再造熏陶,四书五经六艺自然是必修课。为了求取唐朝的文化真经,学习唐朝先进的典籍制度,宿卫学生可以说历尽千辛万苦。

艰难宿卫路,少小离家老大回

唐朝时期的宿卫学生,往往都是背负沉重的家国期望。少年时期便要跋山涉水,远离故土来到唐朝学习文化典籍。其中,最有名的宾贡进士崔致远,12岁那年被父亲送上新罗(朝鲜半岛番邦旧称)通往大唐的商船,远涉重洋来到唐朝。《桂苑笔耕集》记载,崔致远临行之际,崔父立下家训“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不谓有儿,往矣勤哉,无惰乃力”。

虽然朝廷全额资助宿卫学生的日常学习起居,但是巨大的家国使命和思念家乡的愁苦,却需要这些年少的宿卫学生自己承受。比如,崔致远的名作《秋夜雨中》写道“秋风唯苦吟,举世少知音。窗前三更雨,灯前万里心”。写出一个不远万里求学的宿卫学生身处异国他乡,没有亲人陪伴,面对半夜三更雨,内心的一片愁苦只能诉诸眼前的一盏油灯。

就算是今天首尔直达西安的飞机直线距离是1666公里,近4个小时的航程,何况1000多年前舟车劳顿的唐朝。众多宿卫学生中,崔致远算是比较幸运的,12岁来到唐朝,28岁学成归国,只身异国他乡整整16年。像同时代有很多宿卫学生或是沉入大海丧生前往长安的路上,或是病死长安求学过程中,宿卫宾贡可谓是一条艰苦卓绝的求学之路。

宿卫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

这些由番邦选派求学的宿卫学生,主要学习唐朝的典章礼仪。汉语翻译事业尚不发达的年代,他们面临的首要学习内容是如何解决语言不通和文字障碍的问题,对于一个连本国语言文字都不甚精通的少年来说,语言再造是一项极其艰难的任务。崔致远曾经这样描述道:

是以车书欲废于混同,笔舌或惭于差异……土声难辨其鸟言

即便是唐朝与周边附属国已经有着长达百年的互通友好,双方的臣民仍然存在着巨大的语言和文字障碍,这种障碍甭说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学习,即便是日常的交流存在很大的困难。

由于宿卫学生无法正常加入国子监学习,唐朝专门为他们制定一套学习计划,即参加“宿卫”的活动。“宿卫”是唐朝时期的宫廷小职位,包括承担皇宫的警卫和大型国事仪式的仪仗工作。参见《唐六典》,如下

左右卫大将军、将军之职,掌统领宫廷警卫之法令,以督其属之队仗,而总诸曹之职务。

由此可见宿卫是皇帝身边的警卫人员,同时承担仪仗队的职务,自然是皇帝最为亲近的侍卫。宿卫队员熟知朝廷的各项典章礼制,让留学生跟随宿卫队从事皇帝的保卫服务工作,一方面可以学习正规的官方语言,一方面可以通过实践学习唐朝的高层文化。这也是“来华留学生”冠以“宿卫”的由来。

负责皇帝的日常警卫工作,不是宿卫学生的主要职责,更不是朝廷的目的。朝廷为了防止宿卫工作耽误“来华留学生”的学习,采取“轮流值班”、“学做结合”的办法。《唐六典》对此有着详细的记载,如下

蕃人任武官者,并免入宿。任三卫者,配玄武门上,一日上,二日下。配南衙者,长番,每年一月上

这就是说,宿卫学生最开始要值班一天休息两天,已经做过很长时间的宿卫学生,每个月值班一次即可。不难看出,宿卫学生值班的工作量不大,剩余的时间要去国子监跟随“老师”学习汉文化的典章书籍,比如礼、乐、射、御、书、数。

宿卫学生的人员和学业情况

来唐学习的人员绝非是个藩属国的臣民便可以申请,他们必须在本国具备一定的地位,通常情况下都是王室贵族或部落酋长家的子弟才有资格申请。《唐会要·学校》记载说

大唐贞观时期,高丽、百济、新罗、高昌、吐蕃诸国酋长亦遣子弟,请入国学。

及《东史纲目》记载

新罗自事唐以后,常遣王子宿卫,又遣学生如太学习业。

从这些零散的史籍中,不难看出真正能够申请加入唐朝宿卫学生队伍的,往往还是以番邦的贵族子弟居多。一方面这些番邦贵族仰慕唐朝的繁荣强大,希望贵族子弟能够来到唐朝学有所成,将来归国后指导本国的治理;另一方面,从派遣的人员身份规格之高可以发现,宿卫学生中除去像崔致远专心务学的人,还有一部分实际上具备“人质”的双重身份,以派遣王子学习为名,企图与唐王朝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比如开成元年,新罗王子金义琮“来谢恩,兼宿卫”。

番邦派遣的宿卫学生不仅身份要达到一定的标准,名额进出的数量也有着严格的要求。首先要通过鸿胪寺的经费预算,唐敬宗宝历元年,新罗国王金彦升上书唐朝,说太学生崔利贞等4人已经达到学业年限,请求唐朝遣送他们回国,另外打算在派遣金允夫等12人前往学习,特请朝廷批准鸿胪寺给予学费资助。

宿卫宾贡的意义

根据《东史纲目》中提到过,宿卫学生的学习通常是10年期限,甚至更久。他们不是简单地学历镀金,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到唐王朝的文化和习俗中,自觉接受中原先进文明的洗礼。由此,诞生出一大批学富五车、功成名就的学生。

①对宿卫学生自身的意义

据有限的史料统计。至唐末,通过学习获得进士及第多达58人。他们由一个文明未开化的番邦臣民,一跃成为唐朝的科举进士,不但精通盛唐时期的汉文化,而且可以与唐朝诸多文豪谈经论道。得到许多唐朝文学家的高度评价,比如裴说赋诗《赠宾贡》写道“惟君怀至业,万里信悠悠,路向东溟出,枝来北阙求,家无一夜梦,帆挂隔年秋。鬓发争禁得,孤舟往复愁”。

更为重要的是,宿卫学生通过唐朝宾贡制度获得进士身份归国后,会得到本国的认可,朝廷将直接授予相应的官职。

②对历史的意义

这些通过宿卫登科及第的交流生,他们自身认可并接受中原儒家文化。学成归国后,由原先的储备干部直接变成本国朝廷的核心成员,他们行为处事以儒家为标准,辅佐国主推行治国理政策略的时候,必然首推儒家思想,对番邦诸国的制度完善和顶层设计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时之间,儒家思想遍及朝鲜半岛和日本岛,这对于中原儒家思想的传播同样有着极其深远的时代意义。

宿卫宾贡制度,是唐朝时期特有的历史标识,更彰显出华夏汉文化极富灿烂辉煌的一面。那些参与宿卫宾贡的学生,不远万里之遥,背负深沉的使命和对汉文化的无比崇敬,上演一场波澜壮阔的求学取经之路。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 1936年2月,毛主席率领红一方面军到达陕西省的清涧县城,准备渡过黄河向东奔赴华北的抗日前线。 怀着...
原创 晋... 明朝历史上的靖难之役,使得明成祖朱棣,成功扳倒了朱元璋亲自提拔的皇太子——朱允炆,这场战役打得很持久...
原创 摄... 清朝历史上的多尔衮堪称一个神奇的男子,毕竟他从未做过皇帝,但是,在《清史稿·世祖本纪》记载:甲辰,尊...
原创 唐... 唐高祖李渊是建立大唐王朝的奠基人。他的功绩却被史官们截取,甚至于歪曲了一些真相。细察原因,是因为要突...
原创 他...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非凡的才能和卓越的成就,成为后人传颂的佳话。今天,我们要讲述的,便是...
原创 欧... 自15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人开始了对新大陆的探索与开发。尤其是在北美大陆,欧洲开拓者(殖民者)...
原创 内... 上个世纪70年代初,内蒙发现了一个清代女子的古墓,墓主人穿着一件龙袍,神奇的是,历经240年,尸身竟...
原创 清... 作为古代皇帝的妃子,相貌不出众没有关系,没有才华也不要紧,家世不好也不碍事,最重要的是冰清玉洁,因为...
原创 清... 民间有言 “多子多福”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传宗接代,认为孩子越多越有福气,当然,是儿子越多越好。古代...
原创 我... 先说说什么是封禅,为什么皇帝要封禅。 皇帝也是一份职业,也需要加鸡腿,也需要亲亲抱抱举高高。 但天下...
原创 误... 清朝晚期战乱不断,各种财政收入受阻,慈禧更因奢侈生活被指祸国殃民,是导致清末外战不利,国家发展受阻的...
原创 诸... 在蜀汉政权中,随着诸葛亮的病逝,随即展开了一场内斗,在人事任用上也进行了重要调整。原本权势正盛的杨仪...
唐诗故事丨豺狼塞路人断绝,烽火... 史朝义兵败自杀,安史之乱在表面上结束了。实际上,唐朝廷远没有全部消灭叛乱和割据的势力。叛军老巢河北一...
原创 三... 赵云作为蜀汉五虎上将之一,一直以超凡的战斗力和战无不胜的记录被誉为“常胜将军”。他不仅勇猛过人,而且...
原创 1... 伴随着1911年的辛亥革命,在中国沿袭了两千年的封建帝制轰然崩塌,后来虽有袁世凯再演“登基”盛典,但...
《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新书发布... 长沙10月28日电(向一鹏 管震)《长沙走马楼西汉简牍》新书发布暨学术研讨会27日在长沙举行,来自中...
原创 古... 在各类古代影视剧中,我们能看到古代军队嗷嗷叫的往前冲。在各种古籍中,也常常能见到士兵舍生忘死得冲锋的...
原创 中... 一,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以三万疲惫之师千里奔袭,半日破刘邦六十万之众; 垓下之战,以十万兵力...
原创 历... 人们说到项羽的时候,总是会用“力能扛鼎”这个词来形容,说明项羽的力气非常大,能够举起一口很重的大鼎。...
海外华媒河南行:中原文化百闻不... 中新网郑州10月29日电 (刘鹏 李海珠)“河南给我的感觉就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从书上了解远不如走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