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清平乐》播出以后,大家对于剧中一个细节就非常感兴趣,那就是里面对于皇帝的称呼并非“皇上”、“陛下”之类的,而是称为“官家”。其实不只是宋朝,不同的时期,对于皇帝的称呼都有所不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历代皇帝的特殊称呼,宋朝叫官家,有的朝代称呼更有趣。
要说起帝王的称呼,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词:“王”。与此同时,与之并列的还有一个词就是“后”。这里的后不是指王后,而就是指帝王,《左传》记载:“夏后皋即夏天子皋。”不过后来就有了用“王后”称呼天子之妃的用法了。
最开始帝王还有一个称呼,就是“辟”。史书记载:“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这个词的意思就是执掌权柄、以法治国,“复辟”一词就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就是指重新获得执掌权柄的机会。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正式有了“皇帝”这一称呼,这也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了。不过秦汉时期,还会称呼皇帝为“元首”。《尚书》记载:“元首明哉,股脑良哉。”就是说皇帝英明的话,下面才会出现贤良的大臣,所以“元首”代表皇帝,“股脑”就代表大臣,因此又有了“股肱之臣”的说法。
另外还有“至尊”,这个词只能最高君主才能用,诸侯可以用“王”、“寡人”等称呼,但不能用“至尊”这个词。比如《过秦论》里就有:“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
接下来,就是大家广为熟知的“陛下”了。“陛”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而陛下原本是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由于大臣在向天子进言的时候,不能直接对着天子说,必须先告诉台阶下的侍者,再由侍者转达。久而久之,“陛下”便成为与皇帝面对面时的敬称。
与陛下类似的还有“九五”,看起来好像没什么特别,就两个数字组合起来罢了,但实际上里面的学问很大。“九”是个位数字中最大的,中国古代有很多事物都与“九”有关,比如“九鼎”、“九锡”等等,所以它代表的是最大的。另外,“五”作为中位数,有着居中的含义,用现在的话来说,五就是C位啊,正所谓“五脏俱全”。因此“九五”合起来,就是代表天子。
在西汉的时候,皇帝甚至被称呼为“县官”。我们知道,县官在后来是指一个县的长官,一般为七品。然而在西汉,它的确指的是皇帝,《史记》记载:“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
到了唐朝,宦官就会称呼皇帝为“大家”。这个词很有趣,因为唐朝各家的媳妇,称呼婆婆也是叫“大家”。这个词主要源于早期奴仆对主人的称呼,宦官就是皇帝的奴仆,媳妇也有侍奉婆婆的职责,所以都称呼为“大家”。但在皇室中,只有宦官会这样称呼皇帝,大臣是不会用的。
宋朝时候,就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官家”了,那么官家是怎么来的呢?其实这是有典故的,“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
有一次宋真宗问侍读学士李句容,为什么要称呼天子为官家,李句容回答:“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宋真宗听了十分高兴,可见“官家”这个词其实涵盖很广,也象征着皇帝独一无二的地位,以及无人能及的高尚品德,因此宋朝皇帝都很喜欢“官家”这个称呼。
到了明清时期,就渐渐用年号代指皇帝了。年号原本是用于纪年的,并没有什么指代性,就像唐高宗、武则天这种在位时频繁换年号的皇帝,年号就没有什么特殊指代性。可像明清时期的皇帝,往往就只有一个年号,所以几乎成为皇帝的代号。
不过在清朝,皇帝还有一个特称,就是“老佛爷”。很多人以为,“老佛爷”是称呼皇太后的,其实并不是这样。这个词最早源于“满柱”,是满洲女真首领最早的称呼,是佛号“曼殊”的转音,意思就是“佛爷”、“吉祥”。清朝建立后,就不再用“满柱”称呼最高统治者,而是改为汉译的“佛爷”。
在影视剧《还珠格格》中,我们常常能听到“老佛爷吉祥”、“老佛爷千岁千千岁”的台词,其实这是不对的。在清朝只有一位女性被称为老佛爷,就是慈禧太后。之所以称呼她为老佛爷,也是因为她的实际地位其实与皇帝无二。
由此可见,随着朝代的更替,对于皇帝的称呼也会有所改变,每种称呼都有其不同的历史来源及意义,但都象征着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其实除了文中说到的,还有很多关于皇帝的称呼,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参考文献《史记》《左传》《尚书》《旧唐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