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军队一向是“党指挥枪”,既有政治主官,也有军事主官,一般来说,司令负责打仗,政委负责思想,那么当司令和政委发生争执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当然要有个人出来一锤定音。
1947年,在东野秋季攻势的第二阶段,三纵接到命令,去歼灭敌第53军第116师。53军为了维护各部的联系,围绕铁路线分兵把守,这个敌116师也是分兵驻守各地,主力在西风城,师部和特务营却驻扎在威远堡,而且在下屯、二道河子、定远屯都布置了相应的兵力,那么,三纵到底该先打哪里,就成了一个问题。
司令韩先楚和政委罗舜初对主要突击目标都有自己的选择。
韩先楚觉得应该集中主力先打威远堡,先后布置另外一部分主力在威远堡外围,围歼增援的敌军,威远堡这是敌军师部所在,进攻这里肯定会等到敌人的援军,只要速战速决,就能连吃两部,然后在进攻西风的敌军主力。罗舜初主张先打敌军位于西风的主力,然后稳扎稳打一步步向威远堡方向扩大战果。
韩先楚要的是出奇制胜,而罗舜初则是稳扎稳打、逐步推进。我们无法评价这两种打法的好坏,不过也能看出这两种打法是截然不同,无法合二为一的。而且,韩先楚虽然是主管军事的司令,却是刚到三纵不久的,而罗舜初却是三纵的老政委。
在会议上,支持罗舜初的很多,支持韩先楚的也不是没有,韩先楚觉得先打西风会让敌人的主力收缩,加强防守。而罗舜初则认为韩先楚的方案太冒险,如果被敌人的援军缠住,可能会有难以预料的后果。他们谁都说服不了谁,一直无法形成统一的意见。没办法,三纵只能把两种方案都报给了军部。
结果还是参谋长刘亚楼一锤定音,给三纵回复“3纵应以主力包围威远堡“,这算是决定按照韩先楚的打法来作战。
3纵马上按照总部的指示部署兵力,在9月29日开始实施长途奔袭,当时还下了暴雨,可以说3纵冒雨奔袭百余里,在经过三十多个小时的拼杀后,全歼了国民党116师,歼灭敌军1800余人,俘虏了包括敌师长、副师长在内的敌军六千余人,还缴获了大批的武器、弹药和军用物资,这是秋季攻势中缴获敌人物资最多的一次战斗。
这场战斗的胜利,还真如同韩先楚所设想的一样,攻敌主力真的是击中了敌人的要害,让敌军失去了首脑,也就失去了反击的能力,最终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