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是秦朝末年泗水郡沛县人,西汉初期重要政治家、丞相,汉初三杰之一。他自幼勤奋好学,对历代律令都颇有研究。萧何平时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他性格随和,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有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他们年龄相近,性情相同,相互成了莫逆之交。对刘邦感情尤不一般,他见刘邦器宇轩昂,言语谈吐大方有别于常人,是大富大贵的面相。所以在萧何任狱吏的时候,经常接济还没有发迹的刘邦。当时刘邦整日无所事事,我行我素,也没有什么收入,所以经常靠萧何救济。
等刘邦起兵反秦后,萧何一直追随他南征北战,为刘邦处理内政,统筹粮草后勤,让刘邦能够毫无后顾之忧的全力在前线征战。楚汉相争时,萧何出任汉相,为刘邦确立了养民、致贤的方略,总揽内政事务,广收人才,并为刘邦推荐了“兵仙”韩信。刘邦能够平定天下,萧何居功至伟,因此被封为酂侯、相国。
萧何自幼酷爱读书,反而对金银财宝看得很淡。当刘邦攻入咸阳后,无数将士都往秦朝府库涌去,争先抢掠金银财帛,就连刘邦本人也一头扎进皇宫,贪恋皇宫中的金石玉器、美女妃嫔而舍不得离开半步。只有萧何与众不同:他急如星火地赶往丞相御史府,并派兵包围丞相御史府,不让任何人出入。将秦朝的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所以汉朝建立以后,刘邦之所以能够熟知天下地形、各郡县人口多寡,及民间疾苦、社会状况等,都赖于萧何收藏、保护的那些图书和文献档案。而汉律也是萧何根据留下的秦朝法律文献,沿袭下来的。
汉初,他在未央宫内主持建造“石渠阁”、“麒麟阁”、“天禄阁”三阁,“石渠阁”主要存放得到的那些秦朝书籍、档案;“麒麟阁”主要存放贤臣良将的画象等典籍;“天禄阁”专们收藏各地所献的秘本珍本和各处贤才硕学之士所著书籍。这三阁为汉代官府的主要藏书楼,这是汉代国家藏书的基础。
萧何认为:由于秦二世倒行逆施和多年的战乱,国家经济破败,民生凋敝。现在国家的当务之急是让百姓休养生息,积极发展生产。所以,汉朝建立以后,身为相国的萧何,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增加劳动力,他裁汰老弱残兵复员为民,来进行农业生产;让因为战乱逃亡的人各归原籍;让那些因生活所迫而成为别人奴婢的,则一律免为平民。此外,他还轻徭薄赋来减轻百姓的负担和痛苦,因此,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
萧何常常为民请愿。他发现长安一带耕地面积狭小,百姓缺衣少食;但皇家的上林苑,却用来供养草木禽兽,就向刘邦进谏,请求允许百姓去上林苑种地。不料,刘邦不但不采纳,反而说萧何是慷他人之慨,用自己的上林苑收买人心;还说萧何受商人贿赂,以受贿罪将他关押起来。
这引起满朝文武,乃至长安百姓都为萧何鸣不平。有人向刘邦劝谏道:“相国为民请命,这是他的职责。而陛下怀疑他受贿,有证据么!当年楚汉相争时,陈豨、英布谋反,陛下领兵在外,相国镇守关中。他要是想谋取关中,简直易如反掌。那个时候他都没谋取私利,连整个关中都不放在眼里,难道今天会在乎一点点商人的贿赂吗?”刘邦仔细想想,觉得自己确实做得太过分,就放了萧何。封萧何为酂侯,食邑8000户。后来又两次益封,一次2000户,一次5000户。
尽管如此,他还是一如既往的节俭:从不侵占百姓的良田,就算买田宅,也只挑穷僻之处。住房的要求也不高,从来不修豪宅。因为他觉得,我的后代如果贤仁,他们就会效法我的节俭;如果不贤,有钱有势的人家也不会看上这些穷僻的田宅,不会对他们强行欺夺。
萧何对别人要求的,自己总会首先做到。他运筹关中时,为征兵支援刘邦,他把儿子萧平等子弟10多人都送上了前线,极大的鼓舞了全军的士气。
萧何临终的时候,推举曹参为相国。曹参执政后,什么事都按照萧何的规矩实行,因此有“萧规曹随”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