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招商局创办的过程中,李鸿章作为企业的发起者曾灌注了大量的心血。因此,关于招商局的经营取向无不与其思想意识密切相关。此外,招商局的创立既是李鸿章对以往洋务实践的一次总结与反思,同时也是其洋务思想与计划的一次调整与延伸。
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官员,在谋求国家自强的过程中,首先从军事工业入手,并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了包括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在内的一系列军工企业。但是这些军工企业在经营管理上所采取的并非是近代的管理方式,而是近乎于传统官营企业的模式,并且企业的运营资本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这些企业虽然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但是从其实际的经营效果上看,并不理想。这些军工企业不仅资金耗费严重,就连产品的基本质量也很难令人满意。因此,朝廷内外对此多有不满的不满。同治十三年(1870年)廷臣宋晋提议停办福州船政局就是对此问题的一次爆发。曾国藩、左宗棠以及李鸿章等洋务官员予以驳斥,力争船政可兴不可废。虽然,最终以李鸿章等人的胜出而终止,但是李鸿章等洋务官员不得不对洋务军工企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
经办洋务军事工业的经验与总结使李鸿章认识到,政府主办企业存在的弊端是非常大的,官场上的人事关系极易干扰企业中的规章制度。一些企业与其说是生产单位,倒不如说是当权者安插亲朋故旧的衙门。以福州船政局而言,“凡湘人之失职者,一概入局”。这种现象引起本地人的不满,因之,其继任者为了平衡地方关系转以安插本地士绅予以缓和。不但船政局如此,所有大中型军工企业都存在类似现象,无一例外的成为官场的延伸。在这些军工企业中,营私舞弊、领取干薪、因循推诿的现象无所不在。以致时人普遍传喧,“船政局干修极多极厚,或每年数千金,亦少数百金”,面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连刘坤一本人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未必全属子虚”。至于企业管理人员贪污中饱更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李鸿章本人对此不可能不有所耳闻。正是出于对洋务军工企业管理中诸多问题的反思,李鸿章在奏设招商局的过程中,不断强调:招商局当用心经营,“以免官场之气”。
李鸿章创办民用工业的另一条思路则是意在扩充饷源。招商局兴办的直接动因即是基于同治十三年冬季的“船政之议”,内阁学士宋晋批评福州船政局“糜费太重”,“名为远谋,实同虚耗”,并指出江南制造总局情形也是一样,建议清政府在此“费用日绌”时节,为节省财政支出,将“两处轮船局暂行停止”,由是引发一场有关继续造船与否的争论。其实这场争论的核心并不在船该不该造,而在于造船之资金问题。鉴于晚清财政状况,在既有的财政体系下,如果加大对洋务军事工业投资势必会导致中央财政的正常开支,这是中央政府所不愿意承担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对此也有深刻体会。但是即便如此,李鸿章也表示:“国家诸费皆可省,唯养兵设防,练习枪炮,制造兵轮之费不可省”,“左宗棠创造闽省轮船,曾国藩饬造沪局轮船,皆为国家筹远久之计,岂不知费钜而效迟哉?”如果裁撤,必将“前功尽弃,后效难图”,“不独贻笑外人,亦且浸长寇志”。
虽然,福州船政局被保了下来,但是财政问题依旧是军工企业继续面临的最大难题。鉴于军工企业是不能停办,中央财政的拨款又极其有限,如若继续维系这一开销,洋务工业必须转向市场,以期获得资金。因此,从洋务军事工业向民用企业转型被纳入到李鸿章等人的视野。正如其所宣扬的:经营煤铁工业,可以“榷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由此不难看出,“裕饷”、“浚源”成为李鸿章推行民运企业的重要动机。“欲自强必先裕饷,欲浚源莫如振兴商务”,而其自称“创设招商局之初意,本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