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这一讲我们进入新的一年,周赧王六年(前309年),《资治通鉴》只有短短一句话,说秦国初次设置丞相这个职位,让樗里疾担任右丞相。
话说得特别没头没尾,貌似丞相要分左右,既然樗里疾是右丞相,是不是该有一位对应的左丞相呢?这种话谁看谁别扭,所以朱熹修《通鉴纲目》,索性删掉了里疾的戏份,只保留了一句“秦初置丞相”,不提“左右”的事。吕祖谦修《大事记》,办法相反,补充交代了甘茂担任左丞相。
这就看出秦国政治风向的变化:樗里子和甘茂都不喜欢张仪,两个人貌似联手接掌了张仪曾经拥有的权力。
丞相起始
南宋有一位重量级学者,名叫黄震,研读经史子集,做了大量的笔记,汇集成册,成为他的代表作《黄氏日抄》,这是前边介绍过的。
黄震读吕祖谦的《大事记》,也做了笔记,收录在《黄氏日抄》,其中关于秦国设置丞相这件事是这么说的:“丞相之名始此。”意思是说,天下以前从没有过“丞相”这个名目,到这时候才有。
但是,新问题又浮现了:丞相这个职位难道以前真的没有过吗?张仪难道不是丞相吗?
前边讲过,1983年广州象岗发掘了西汉年间的南越王墓,墓葬里边有一支戟的金属部分,上面的铭文写着铸造日期:“王四年”,也就是秦惠文王后元四年,公元前321年,还写着这件兵器的第一督造人是“相邦张义”。
“义”和“仪”通假,“张义”就是“张仪”,“相邦”是职位,相当于相国、丞相、宰相,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国家总理。我们读先秦文献,国家总理这个职位经常被称为相国,这很可能是汉朝人为了避刘邦的讳,把“邦”一律改成了“国”,或者简称为“相”。
寡头统治铁律
不管怎么称呼,总之先秦官制,国君总要有个副手,可以说这也是人类作为群居动物的天性。群居生活,天然就会磨合出一位首领,首领天然需要一名或几名心腹,而在心腹当中天然会有亲疏远近,最亲近的那个天然就会成为二把手。
社会学家罗伯特·米歇尔斯有过一个经典论断,认为现代社会的一切组织形式都有寡头化的倾向,迟早都会形成寡头统治,这就是所谓“寡头统治铁律”。这个铁律完全可以推而广之,人类社群莫不如此。
战国时代的集权化进程把寡头统治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这首先是因为在竞争压力之下,原先一些临时性的组织变成了常设机构,最典型的就是军队。
在封建制下,国君需要打仗的时候就会临时动员,卿大夫们接到动员令,再到各自的领地做动员,就这样凑起来一支军队,打完仗就各回各家。但如果三天两头都要打仗,就必须设置常备军了。既然设置了常备军,就得有配套的管理机构,而管理机构要想做到既高效,又稳定,就必然形成科层制的官僚机构,中央集权就这样逐渐成型。
官僚机构的规模扩大,分工也就自然出现了。中原诸侯率先实现了文武分职,文官首领是相,武官首领是将。而在秦国,文武一直没有分职,国君的二把手不管叫相也好,叫大良造也好,叫大良造庶长也好,在国内就管内政,出国打仗就管军队。这种现象应当是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惯性使然。
变法之后,全国上下高度均质化,国家大事只有种田和打仗,其他手工业、商业等等都被严重压缩,变成给种田和打仗做配套的服务业。而秦国人要想提高地位,种田的天花板太低,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打仗挣军功,就连商鞅本人都不例外。
张仪在秦国谋发展,也必须带兵打仗,不然的话,再怎么努力做事,也奔不到权力和福利金字塔的顶端。
二把手问题
但是,这种出将入相的模式存在一个很大的隐患,那就是二把手的权力过重,很容易把国君架空。解决之道貌似很简单,只要学习中原诸侯,文武分职就可以了,谁也没法一手遮天,还可以互相制衡。但问题是这就太违背秦国的军国主义传统了,文职怎么可以和武职并驾齐驱呢?
但二把手的权力还是要被拆分才好,那就简单粗暴地一分为二好了——很可能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秦国这才借着逐走张仪,二把手岗位空缺的时机,大胆做出官制改革,分出了左丞相和右丞相,这个“永相”因此和张仪担任过的“相邦”不一样了。
但是,左右丞相制在秦国并没有贯彻到底,秦国后来出过魏冉、范睢、吕不韦这几位能和商鞅、张仪相提并论的二把手。这些人既然都是代不两出的英才,也就没人能和他们配对,所以他们还是做了相邦,而不是左丞相或者右丞相。
通常都是形势比人强,但遇到强人,倒也能反过来人比形势强。有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例子,就是蜀汉丞相诸葛亮:刘备在白帝城托孤,设置了两位托孤大臣,诸葛亮为主,主管政务,李严为副,主管军务。
看上去真的很像左丞相和右丞相的关系,但结局是“两朝开济老臣心”,蜀汉王朝的后半场只剩诸葛亮的辉煌,却没了李严的戏份。
我们从古代相权的演变特别能够看出组织结构的自然规律:单一君主属于自然状态,所谓“天无二日,民无二王”,单一的二把手也属于自然状态,这就意味着,在核心权力圈内,永远存在着形成单一二把手的倾向。
但一把手会感受到来自二把手的威胁,给二把手分权也就变成了历朝历代反复上演的戏码。但无论怎么分权,是把相邦拆分成左右丞相也好,还是取消丞相,设置三省六部也好,总之走着走着,单一二把手即便在制度安排上不该存在,但在事实上也总会自然浮现。
最后谈谈“丞相”的词源。“相”的本义是“帮忙”。《尚书·大诰》里说“周公相成王”,直译过来就是周公给周成王帮忙。当然,这个忙帮得很大,大到了摄政的程度,也就是代理周成王治理天下。
逐渐地,“相”的涵义从“帮忙”发展成“给君主帮忙”,然后动词名词化,用来指“给君主帮忙的人”。这个“人”一定得在君主身边,是最能帮忙的那个。
有意思的是,“丞”的意思也是“帮忙”,而且也演化成了“帮忙的人”。所以“丞相”这个词,如果把“丞”和“相”都当成名词看,就是同义反复,而如果把“丞”当成动词,“相”当成名词的话,“丞相”的意思就是“给帮忙的人帮忙”。
秦国设置的这两位丞相,左丞相甘茂是外国人,当初被张仪和里子一同引上了秦国政坛,陪槽里子打过仗,资历还不深,在秦国也没根基。而右丞相標里子是秦惠文王的异母弟,也就是现任秦武王的表叔,足智多谋,战功卓著。
这两个人,按说一左一右的话,其实不太搭调,时间稍长就会爆发矛盾。果然,就在下一年里,矛盾就露头了。
我们下一期再谈。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