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有多怕,是指司马懿对曹家三代有多忌惮,心中的警惕程度有多高
一句话概括:司马懿瞧不上曹操多于怕曹操,最不怕曹丕,最怕曹睿。
司马懿熬走了曹家三代,最终夺取了大权,既是曹家自身气运不济,也是司马懿确实能苟能忍。那么为何说他最怕曹睿,最不怕曹丕,且对曹操瞧不上多于怕呢?下面我们来一一分说。
△司马懿
对曹操:瞧不上又甩不掉
司马氏篡位,最初的起因在于曹操,虽然他是无意的。
当时河内望族司马家的八个儿子个个都是精英俊杰,号称“司马八达”。而年轻的老二司马懿又是“八达”中最优秀者,所以曹操听闻了他的才名后,就在建安六年(201年)的时候,征召他入司空府效力。
结果,司马懿人虽年轻,但却很有主见,他认为汉室衰微,曹操已呈僭越之象,因而很是瞧不上“名为汉臣,实为汉贼”的曹操,不愿意在其手下效力。
另外,司马懿瞧不上曹操的原因,我推测还有出身的问题。曹操的父亲曹嵩是著名大宦官曹腾的养子,而出身士族名门的司马懿天生就对曹操这种阉宦家族嗤之以鼻,不屑为伍。
那么综上两点,一个是因为曹操的行为,一个是因为曹操的出身,所以司马懿就装有风痹病,以“长年卧床,不能自理”为由,想要合理地赖掉曹操的征召。
多疑的曹操自然要试一试,便派人假装刺杀司马懿,试探其到底能不能动,结果司马懿硬是撑住了没动,因而有惊无险地度过了这一关。
过了七年,到了建安十三年(208年),已是丞相的曹操再次征召司马懿,不过这次可没上次那么好说话了。曹操直接下令,若是司马懿应征则罢,若是不应征则直接收押下狱。司马懿一听就怂了,只得心里默念“大丈夫能屈能伸”,然后表面恭顺地开始为曹操效力。
这里面曹操应该早就知道司马懿是装病,只不过曹操在地位没稳固的时候,也不好对司马懿这样的名门才子用强,司马懿也应该是看透了这一点,才敢装病拒征的。但后面随着曹操的势力日渐稳固,身居丞相,独揽朝纲,曹操的行事也开始霸道起来,这时司马懿再继续头铁不肯端正态度,恐怕就要倒大霉了,甚至会殃及整个司马家。
△曹操
显然,司马懿为曹操效力是被强权所迫,是出于不得已。他对曹操肯定是面服心不服,畏惧确实有,但瞧不上更多,勤勤恳恳装老实员工,只不过是为了保平安罢了。
对曹丕:跟得早且处得好
司马懿最不怕曹丕,也没必要怕曹丕。
我个人认为把司马懿送到曹丕身边也是曹操的一大败笔,不过还是那句话,他是无意的。
上面说过司马懿在曹操第二次征召时认怂了,开始为曹操出谋划策,办理公务。曹操还让司马懿多于曹丕往来,于是司马懿经常在曹丕身边出谋划策,为曹丕争得太子之位贡献颇多。曹丕的夺嫡之路充满坎坷,所以早期对他助益大的心腹,曹丕日后都很信重,主要包括司马懿、陈群、吴质、朱铄,四人合称“四友”。
四友中论内政,陈群和司马懿都是出类拔萃的,但是再加上军事,就只剩司马懿一人了。所以,曹丕对司马懿这个文武双全的心腹十分倚重,甚至把司马懿比作萧何,即曹丕在前线作战,司马懿就留守都城搞后勤,这样曹丕才觉得安心。
△曹丕
曹丕可能是为了震慑内部宵小考虑,出征东吴前,给司马懿任命为抚军、假节,领兵五千,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司马懿还惺惺作态地坚辞不受,而曹丕则说了一通肉麻的话,“我这个皇帝为了国事,都忙得没黑没白的,给你加官这么重,并非想让你获得荣耀,而是让你帮我分忧。”台阶铺到位了,司马懿这才接受了任命。
司马懿不敢爽快接受任命是有原因的,这种任命其实挺犯忌讳。抚军大将军、假节、领兵五千这就是授予兵权,虽然看着不多,直辖兵力只有五千,但是开了个坏头,以后司马懿在军中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加给事中、录尚书事在东汉三国时期就是宰相,总揽朝中政务。如此一来,曹操时期只是一个参谋角色的司马懿,到了曹丕这里便开始军政一把抓了!
历朝历代皇帝让臣子军政一把抓,往往最后都不会有好结果。司马懿肯定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必须表现得诚惶诚恐、不愿意接受以避嫌;曹丕想必也明白这个道理,但是曹丕认为自己信任司马懿,同时也有自信能够驾驭住司马懿。不过,谋一时者不足以谋万世,曹丕觉得自己能驾驭,怎么就不想想自己的子孙后代怎么办?一个军政齐掌的重臣就不该让他出现才对。
△三马食“曹”的典故
曹操曾经告诫过曹丕,用司马懿的同时要加以防备,曹丕可好,孩子心眼实,直接把司马懿捧上了天。曹丕临终时,司马懿不意外地与曹真、曹休、陈群一起被任命为辅政大臣。可以说,曹丕对司马懿是真的好,而曹丕本人能力有限,也真的渴求司马懿这样的人才来辅佐自己,甚至授权过度,不断为司马懿添筹加码。
总的来看,曹丕与司马懿是一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君臣。在这样的基调下,司马懿根本用不着怕曹丕,只要尽本分、不逾越、装恭谦,君臣之谊的小船就绝对翻不了。
对曹睿:压不住还摸不准
司马懿最怕曹睿,因为气势上压不住,脾性上摸不准。
按理说到了魏明帝曹睿时期,司马懿身上有三朝元老的光环加持,能力一般的新皇帝在气势上恐怕都要被压制一头。可惜,司马懿遇到了沉毅聪慧的曹睿——这个曹操都赞许有加的孙儿。
△曹睿
曹睿虽然是新帝,但是当皇帝的技能却不生疏,凡事都能够虚心听取意见,并极有主见地做出合理决定,因而魏国挫败了吴、蜀的多次进攻,同时还平灭了辽东的公孙渊,可谓业绩斐然。正是因为坚持政由己出,辅臣们在这位英明的君主面前也只能听命行事,不敢过分揽权。
气势上压不住也就罢了,在脾性上司马懿也有些摸不准曹睿。
对于人而言,什么事情最可怕?未知的、脱离掌控的事情最可怕。
和曹操不同,曹睿的行事风格就让司马懿有种不在掌控的感觉。曹操这个人虽然也多疑狡诈,但当时的司马懿只是个小人物,他知道只要自己服软、勤勉用事,曹操就不会把自己怎么样。所以说,曹操虽然可怕但是有迹可循,可以“欺之以方”。
但是曹睿就不一样了,曹睿时期的司马懿已经身居高位,军政方面的资历和功劳都是魏国中数一数二的,功高就会震主,越是明君越在乎这个,所以司马懿一直小心谨慎、恭谦侍主,说白了一大把年纪了还要装孙子,好累!
别看曹睿很倚重司马懿,但是心里一定也经常犯嘀咕,到底司马懿是不是忠实可靠的。而司马懿也知道自己时常会被君主惦记,这无疑是挥之不去的隐患。
初,帝至襄平,梦天子枕其膝,曰:“视吾面。”俯视有异于常,心恶之。——《晋书》
司马懿在攻入襄平的时候,曾梦见曹睿枕在自己的膝上,对自己说:“看我的脸。”司马懿俯视着曹睿的脸发现有异常,于是心里感到很是厌恶。
那司马懿厌恶什么呢?不会是在担心君王的身体健康吧?
当然不是,都是千年的狐狸,谁也别装小白兔!司马懿厌恶的是曹睿对自己的压制,厌恶的是自己一个老臣却还要装孙子!
征辽东胜利后,曹睿的健康开始严重恶化,于是紧急催促司马懿回朝见驾。司马懿当时大急,昼夜兼程,拼命跑了一宿,硬是跑完了四百余里路,及时见到了曹睿。
这里为什么说“及时”呢?不要以为司马懿是对君王的无限真情流露,拼死也要见上最后一面。司马懿可不是曹休,有军务在身就可以先不回来。
司马懿回来是要经受最后考验的,一旦流露出怠慢不臣之心,说不定曹睿一个念头的转变就会要了司马懿的命!司马懿紧张的也应该是这一点,所以累死也不能休息,一定要把戏演足。
果然,司马懿通过了最后考验,曹睿临终前选择了相信司马懿,任命他为辅政大臣之一。也正是司马懿高超的演技,使得阻止曹魏倾覆的最后机会也错失了。
结语
综上所述,司马懿最怕曹睿,因为他对曹睿压不住、摸不透,心中常感惴惴不安;司马懿不怕曹丕,因为曹丕最信重他,他只要尽心用命就可安然不恙;司马懿怕曹操,因为曹操用强权威胁他,但只要装乖巧就会化险为夷,同时司马懿心中更多的还是瞧不上曹操。
文以载道,史可明鉴,
@清山雅舍
热衷研读历史文化,分享生活感悟,期待朋友们的留言关注。创作不易,欢迎点赞分享,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