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曾志身居高位拒走后门:儿子一生务农,孙子想转非农业户口被拒
迪丽瓦拉
2025-07-31 06:02:53
0

曾志是一位红色革命先驱者,她始终将党和国家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舍弃一己之利。

在升至高位后,曾志仍秉持初心,婉拒想走后门的孙子,生活俭朴,最后选择让自己的骨灰埋于井冈山,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一.为了革命从不考虑个人得失

在电视剧《延安颂》中,有一位刚排除千难万险来到延安,便急着拜见毛主席的红军女干部。

这位红军女干部来到毛主席住所时,毛主席背着身子正准备烧水,于是她踮起脚走到他的身后,猝然拍了下他的肩膀,笑着叫道:“老毛!”毛主席回头看到她,惊喜万分地握住她的手,亲切地嘘寒问暖。

这位与毛主席关系非同寻常的女同志,在现实中确有此人,正是曾志。

曾志对毛主席曾斩钉截铁地说:“为了革命,决不考虑个人得失,随时准备献出自己的一切。”这也成了她践行一生的座右铭。

曾志15岁时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动荡的年代毅然投身革命。曾志原名曾昭学,然而,她当年在填写报名表时填了“曾志”二字,同学疑惑地问她改名的缘故,曾志正色道:“我就是要为我们女性争志气!”

之后,曾志积极参与衡阳暴动、上井冈山、创建革命根据地等革命活动,将彻底挣脱封建束缚、奋力推动革命浪潮的志气,深深地镌刻在红色的土壤上。

曾志在数十年的革命生涯里,最让人动容的莫过于舍小家保大家。

1928年曾志生下了第一个孩子,即石来发。当时正值红军反围剿,急需转移大部队,曾志在产后26天,忍痛将亲生骨肉留在井冈山,托付给一位叫石礼保的副连长。

然而,石礼保夫妇在石来发八岁时便先后去世了,小小的石来发只能通过讨剩饭吃来活命,饥一顿饱一顿,受尽了贫困之苦。

图 石来发

新中国解放后,一心扑在革命上的曾志才有了点空闲时间,她多次派人去井冈山寻找石来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2年母子终于得以相见。

据曾志长孙称,“奶奶是一个性格很强硬的人,一生很少会流泪,可是等到了二十四年见到我的父亲后,她的眼泪已经控制不住了,并且哽咽着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奶奶的一生可以说都是贡献给了党和人民。”

图 石来发和曾志

除了送走长子石来发外,曾志先后将次子、小儿子送人抚养,连小女儿也不能幸免。

1941年,曾志生下了小女儿陶斯亮。曾志在怀孕时两经磨难,幸好陶斯亮顽强地挺了过来,再加上陶斯亮是曾志与丈夫陶铸的爱情结晶,因此曾志十分疼爱她。

图 陶铸、曾志和女儿陶斯亮

1945年,革命斗争迎来了新一轮的高潮,曾志和陶铸将遵照党的派遣,前往东北沦陷区,组织敌后游击斗争。

临走前,曾志依依不舍地凝视着4岁的陶斯亮,将她托付给一位经历过长征磨炼的战士杨顺卿,郑重其事地对杨顺卿嘱咐道:“我们把这个孩子托付给你了,如果我们回不来,这个孩子就是你的。”

曾志虽然也会感到痛惜与不舍,但在她心里,国事、家事不能混淆,一己之利要退位给国家利益,没什么比中国革命的胜利还要重要。

二.身居要职但从不允许“走后门”

更为难得的是,这位为革命不惜付出一切的先驱,在身居高位后,仍然坚守初心与原则,绝不容许“走后门”。

1952年,曾志与长子重逢时,她已经升为中组部副部长,官居要职。

按照普通人的逻辑,石来发应该可以凭借母亲的身份,拥有一份更光鲜更稳定的工作,不再需要在风吹日晒下种田为业。

图 曾志和石来发(左)

但出人意料的事情发生了,石来发与母亲在广州生活了二十余天后,又独自回到井冈山继续务农,在农村一干就是一辈子。

论及影响石来发选择的因素,最首要的是曾志对他的谆谆教诲——“毛主席的儿子都去朝鲜打仗,你为什么不能安心在井冈山务农呢?”

曾志对儿子如此,对孙子更是不遑多让。

1985年,曾志的长孙石金龙,即石来发的儿子,是一名井冈山垦殖厂的普通工人。

三十多岁的石金龙一直怀着脱离农民身份的愿望,希望可以“穿上皮鞋,脱离赤脚”,在得知自己有一位身居高位的奶奶后,他看到了实现愿望的曙光。

因此,石金龙动身来到了北京的曾志家里,据他回忆称,当时“到奶奶家里一看,却发现并没有我想象的‘锦衣玉食’”。

眼看着距离返程之期越来越近,石金龙也越来越难以开口。

直到返程前两天的晚餐上,石金龙瞧着曾志神情愉悦,壮着胆子说出了自己的请求:“奶奶,家里都挺好,您不用挂念。只是,我们爷仨都是农村户口,您看能不能给家里解决一下商品粮户口?”

曾志听了之后,久久没有说话,餐桌上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格外尴尬。

图 石金龙

半晌,曾志指着桌上的剩饭剩菜,笑道:“金龙,你看咱们今天吃的饭菜,不都是农民种的吗?那你又何苦要转商品粮呢?”说罢,曾志便起身回房了。

数年之后,石金龙还是不甘心,执着于农业户口转为非农业户口。

于是,石金龙找上了曾志的秘书小刘,想请她给地方上打个电话。不料小刘听后直摆手,胆颤心惊道:“曾部长有规定,家里的事要是她没有交代,我今天办了,明天就要卷铺盖回家了。”

图 曾志和家人在一起

石金龙这才领悟,对于奶奶那一代共产党人来说,组织原则比千金还重,它象征着党的生命。

因此,他们绝不允许任何人破坏组织的纪律性,哪怕是自己血浓于水的后辈。

婉拒后辈“走后门”这一行为的背后,既蕴含着曾志对自己羽毛与官德的爱惜,也蕴含着曾志对后辈的殷切希望——后辈靠自己的力量踏实进取,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肆意索取。

图 曾志和家人在一起

三.身居高位但从不铺张浪费

曾志的坚守初心不仅包括不允许“走后门”,不以权为后辈谋私,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的俭朴,不以权为自己谋私。

熬过艰难困苦的革命年代,在新中国解放后,曾志先后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委书记、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等职,官位越做越大,不变的是对勤俭节约的坚守。

1985年,石金龙拜访曾志家时,便惊讶地发现奶奶的生活和自己的想象相悖。不是什么豪华阔气的别墅,而是一套100平方米的老式单元房;没有精雕细琢的装饰,只有几件已经褪色的家具;没有俯拾皆是的古董,最多的只有奶奶爱看的书。

正因为目睹了奶奶生活之俭朴,石金龙当初才会感到难以启齿。

图 曾志和家人在一起

曾志退休后也毫无二致,从不因为聚焦在她身上的目光变少而肆意享受。

曾志有一个名叫蔡军的曾孙,蔡军是一名井冈山干部学院的普通司机,曾在曾志退休后拜访过她。

在蔡军看来,他这位大官太奶奶对物质的要求很低,对富裕的生活似乎毫无兴趣。

蔡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太奶奶在家里面很普通,她主动要求把房子搬到偏一点的位置,安安静静的,不参与什么世事。”

据蔡军回忆,为了节约用纸,曾志会事先把餐巾纸分成两部分;家庭开支几乎由曾志一人管理,她会非常认真地记账,连每天买了什么菜都会记录;如果家里有什么坏了或破了的物品,曾志都会亲力亲为,独自处理,从不假于人手。

“比如打翻一个酱油瓶子,太奶奶都不让家里人去扶,都是她一个人去动。”

图 蔡军

更甚者,有次家里的塑料桌布被锅烫坏了,曾志便把桌布中间破损的部分剪掉,缝起来两边,继续凑合着用。

朋友来做客时,看到桌布上的补丁,摇头感慨道:“没想到共产党的高级干部家里面这么朴实啊!”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没有谁比过惯了苦日子的革命先驱更懂这句话。

曾志把自己比作“革命的幸存者”,时刻念着要回报在革命中牺牲的同志,因此她节俭至此。

与物质上的俭朴相对的,是曾志精神上的富足,她殚精竭虑,不分昼夜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灵魂纯粹而高尚。

四.临死之时也挂念着做最后的奉献

曾志在晚年对儿女说:“只要为了党的利益和需要,我可以舍弃一切,包括生命。因为我不仅是一个女人,更是一名战士。”

她对这一原则与初心的坚守,即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也毫不松懈。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逝世。

生前,曾志写下了一封名为《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的信,嘱托了身后事。

信中写道:“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除了上述这些,还不要在家里设灵堂。把我的遗体先交给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无用的火化......我想这样做,才真正做到节约不铺张。”

并且,在遗嘱中,曾志决定将节省下来的6万余元全部捐给祁阳县、宜章县的“希望工程”。

曾志留着红色的血液,她生于井冈山,战斗于井冈山,死后也想长眠于井冈山。按照曾志的遗愿,一切丧事从简,遗体于1998年6月26日火化。

4天后,陶斯亮遵循母亲“一部分骨灰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的嘱咐,将母亲的骨灰带到井冈山,埋在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附近的山坡上。

曾志的墓碑上刻有“魂归井冈——老红军战士曾志”,陶斯亮为母亲之墓献上一个小花圈,小花圈上深情地写着:“您所奉献的远远超过一个女人,您所给予的远远超过一个母亲!”

哪怕是生命亮起红灯时,曾志还是心心念念着“化作春泥更护花”,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最后的光热。

她希望死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扬节约之美德;希望将有用的器官捐给医院,为医疗事业做贡献;希望遗体火化,骨灰作为一棵树的肥料,让自己在死后“做一名彻底的丧事改革者”。

革命年代,曾志是在枪林弹雨中摸爬打滚的红军女干部,甘愿为革命献出自己的一切,忍痛送走年幼的儿女;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身居要职却两袖清风,婉拒想通过她脱离赤脚的孙子,是在原则与利益的博弈中,咬定原则不放的中国好干部。

不管是何时,曾志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并且毫无怨言。

正如她晚年所说的:“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

一生为国的曾志,坚守初心的曾志,真的做到了为女人争志气,为中华民族争志气。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石头能做高脚杯?揭秘“诺亚方舟... 古代亚美尼亚的地毯中为何有龙的身影? 在亚欧交界的十字路口,外高加索地区最南端,坐落着美丽的国家亚美...
陈垣后人向江门市博物馆捐赠文物 南都讯 11月12日,是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先生诞辰144周年纪念日。当日上午,陈垣先生的外孙女...
原创 成...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这是毛主席在《沁园春·雪》中对于成吉思汗的描述。然而成吉思汗...
原创 慈... 你知道历史上最 奢靡 的女人是谁吗?晚清太后慈禧的奢侈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举天下以奉一人”,...
原创 亚... 根据西方历史,亚历山大率领4万余兵力,从希腊出发,一路向东征战,最终可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竟然...
原创 秦... 战国七雄,每一个国家都有深厚的底蕴,哪怕强如秦国,也花费了无数年的时间才完成了统一。七个国家,每一个...
原创 明... 1449年明朝经历了土木堡之变,导致明朝几十万精锐尽失,明朝也因此由盛转衰,虽然中途经历了弘历中兴,...
原创 清... 那时候凌潇肃和姚晨还没有搞对象,《关中匪事》大火,这些年过去了,人家都离婚了,但是凌潇肃所塑造的“墩...
原创 史...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司马芝 形象) 三国时期有个名士,...
原创 风... 《风起洛阳》剧中的太子妃,是个端庄持重、温柔高雅、雍容华贵的贵妇,还是个很护犊子的慈母,由于她历史原...
原创 古... 古代真实存在的五大军事奇才,个个战功赫赫,唯有一人得以善终 战争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存在,我们不是生活在...
文化中国行|这些县级博物馆,缘... 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省孝感市考察云梦县博物馆,让县级博物馆走进公众视野。据了解,目前全国3...
节庆搭台 湖南江华瑶族民俗民品... 央广网永州11月14日电(记者黄珂岚 实习记者苏润秋)11月13日,在湖南省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2...
原创 秦...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以气吞山河之势荡平了东方六国,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王...
原创 再... 《“圣武”》 《“圣武”》创作于1919年,同年5月15日发表在《新青年》第6卷第5号上,后收录在...
原创 明... 明朝后期,朝廷面临内忧外患,此刻在内需要足智多谋的文臣,在外需要勇猛善战的武将。可是朝中的文官只顾着...
原创 曹... 《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的古典小说。它作为我国文化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叙述中的人物故事吸引着众多的读者...
原创 王...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谈到,李信以20万大军伐楚,先胜...
原创 东... 一直有“汉以强亡”的说法。我们只取字面意思,不深究王夫之原来的本意了。而事实上,汉朝说以强亡并非没有...
原创 朱... 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的第一任皇帝,其历史功绩彪炳千古,他在位的30年时间里面,他多次颁布政令要轻徭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