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读苏洵《权书·项籍》评说诸葛亮,批语:“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历来史家大都对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战略思路赞誉有加,而毛泽东的评价却独树一帜,另有见解。
毛泽东认为,乍一看荆州、益州两路出击是一个颇有诱惑性的方案,荆州离益州千里之遥,两地分兵的做法必然让刘备军团更加失去兵力上的优势。
但我却认为这正是诸葛亮强大自信心的自我表现,也是毛主席看不透诸葛亮的原因,我们来分析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描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并以《隆中对》描绘自己的雄图霸业路线。
诸葛亮居住在阳城西二十里,一带高冈枕流水,高冈屈曲压云根,流水潺潺飞石髓,床头堆积皆黄卷,座上往来无白丁,叩户苍猿时献果,守门老鹤夜听经。我们常说什么人住什么地,这是一个仙境!
刘备来到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
诸葛亮身边的人,刘备报名号给童子,曰:“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来拜见先生。”童子曰:“我记不得许多名字。”连童子都十分自傲。
玄德问曰:“何处闲游?”诸葛均曰:“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僧道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真是什么人做什么事啊。
一顾茅庐遇博陵崔川平,二顾茅庐遇颍川石广元,汝南孟公威,黄承彦,遇到的都是神仙级人物。
隐士高人人司马徽来评价诸葛亮,笑曰:“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当刘备问诸葛亮才华时,司马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
而后诸葛亮作出《隆中对》更是将三分天下囊括胸中,准备出山时,诸葛亮对弟说:“汝可躬耕于此,勿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
《三国演义》作者有意描写三顾茅庐的情节,从居住环境及身边的人物可以看出诸葛亮是神仙级人物,高人司马徽对诸葛亮的才能是十分肯定的,而农人唱的歌及临走前对其弟的要求,暗示出诸葛亮的强大自信心及其完美的世界观,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出山只当红尘一游罢了。
当时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荆州北据汉、河,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荆州地盘跟当时的东吴相当,位于各诸侯国的中心,兵力很强大。《三国演义》蔡瑁投降,曹操问:“荆州军马钱粮,今有多少?”蔡瑁曰:“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大小战船,共七千余只。”
西川就不用说了,《三国演义》写西蜀:蜀为西郡,古号益州。路有锦江之险,地连剑阁之雄。回还二百八程,纵横三万余里。鸡鸣犬吠相闻,市井间阎不断。田肥地茂,岁无水旱之忧;国富民丰。诸葛亮描述: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民殷国富。
刘备失去荆州后,单靠西蜀就能抗衡并吞中原,一次进攻东吴,七次攻打曹操,可见西川的富庶民强。
荆州是赚来的,能不要吗?且依诸葛亮治国治兵才能,实现国富民丰、兵强马壮指日可待,有如此强大的国力、兵力、武器、人心,任何一个军事家必定有信心分兵二路进取中原,成相应之势,实现诸葛亮的“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
诸葛亮出山后三把火烧曹操,略施小计赤壁大破曹操百万兵,毫不费力赚荆州,然后长驱西指收益州,实现了雄踞荆、益州两地,兵有五虎大将,同东吴孙权结成盟友,一切都顺利地按诸葛亮的三分天下计划走。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诸葛亮强大的自信心以及其超凡的能力,所以诸葛亮敢“口出狂言”,世人多不解。
诸葛亮的自信心也体现在其用兵上,凡事好用计而不是直接对抗,更不冒险,连华容道手到擒来的战斗,都用上心计派关羽守,见莽张飞会用计,十分开心,更不用说一叶扁舟赴东吴,舌战群儒骂死王朗,借东风助周瑜火烧赤壁破曹操百万兵。
但如毛主席分析,诸葛亮得荆益地盘应集中优势兵力进攻一处,进取中原,则只能选择出秦川出击,但曹操可以围魏救赵攻荆州,诸葛亮还得分兵救,所以占据了荆州西川两地,分兵两路,成钳形攻打曹操才是正确的,只是毛主席不够了解诸葛亮的强大自信心。
#我在头条搞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