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民国初年,山西军阀的存在感特别低,这倒不是因为阎锡山没野心,而是因为当时的山西确实太弱了。辛亥革命前山西的新军只有一个混成协,相当于后世的旅,和其他地区以镇(师)为单位的新军武装根本没得比。
而刻薄寡恩的袁世凯,又想方设法想的算计阎锡山,想把山西纳入到自己的直辖地。
那阎锡山是怎么一步步的走出困局,手腕尽显,最终逆风翻盘的呢?
今天的民国军阀史,咱们接着来聊晋系,聊一聊晋系军阀最初的崛起。
清朝末年,全国各地都在编练新军,山西也不例外。
不过与全国多数主要省份不同,人家拿到的新军指标都是镇,也就师。而山西只拿到了一个协的编额,也就是旅。
这一方面是因为山西人口本来也不算特别多,光绪年间的一场“丁戊奇荒”山西受灾又是最重,直接给抹去了五六百万,到清末只有约有1200万出头,在大清算是中档水平。
另一方面山西又不是边疆,像辽宁(奉天)、吉林、广西、云南等省,人口都比山西少,但他们作为边境省份,拿到的部队编额就都是镇。新疆也在乌鲁木齐(迪化)和伊犁分别设置了两个协,总数加起来也相当于一个镇。
所以山西本地部队的规模和战力都不强。
但这对于大清灭亡前这个阶段的阎锡山而言,无疑是件好事。
虽然蛋糕小,但分蛋糕的人也少,这也就意味着找盟友的沟通成本也变小了。
1909年,山西的新军,陆军第43协正式成立。
而这年,1904年从山西武备学堂公派去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进修的那批人正好毕业回国,阎锡山就在其中。
所以这批人毫无意外的均被委以了重任。
第43协(旅)下辖有两个标(团),也就是一个旅下辖两个团,分别是85标和86标。
阎锡山是第86标标统,阎锡山的结拜兄弟黄国梁则是第85标的标统。
而阎锡山的其他留日同学,如张瑜、乔煦、姚以价等人,也都是这两个标(团)下面的营长。
也就是说,阎锡山这开局堪比那些系统文小说里的主角,大清费尽心思筹建的新军,就这么直接被系统送给他当私兵了。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
作为同盟会核心成员的阎锡山早就和孙中山通过气了。
双方原本计划等到革命军打到河南,阎锡山再举事响应。
但本地的局势突变,山西巡抚陆钟琦想把新军调离太原。如果远离太原,即便起义成功,想再打回太原就没那么容易了。于是阎锡山决定提前举事。
10月29日,太原的新军突然发难,太原城坡,巡抚陆钟琦身死,阎锡山就任军政府都督,山西独立。
山西独立后,阎锡山就以留学日本那批同学为主开始组建班底,制度也是照搬日本。
军队内部,阎锡山效仿日本,把军政和军令分开。
他让自己的结义兄弟兼同学黄国梁出任军政司司长,负责部队的装备、编制,和兵员招募等事务。
让自己另一个日本陆士的同学,孔子的第七十四代孙孔繁蔚出任参谋司司长,负责部队作战计划的制定和训练。
另外还增设一个秘书厅,处理军政府的日常公文。出任厅长的是阎锡山的头号心腹赵戴文。
他也是留日的学生,两个人还都是五台县的同乡,只不过赵戴文不是山西武备学堂选派的,而是山西大学堂选派的,在日本读的也不是军校。
而这种任用有留日背景人员的习惯,也一直贯彻着阎锡山的执政生涯。
为什么阎锡山会对日本制度以及留日人员都高看一眼呢?这就要提到我上期视频中的一个错误了。上期讲到阎锡山1904年去日本的时候发生了一场很重要的战争,视频里我说的是甲午战争,但实际上这年打的是日俄战争。为什么我要特意提到有这么一场战争呢,因为这是阎锡山第一次离开家乡去看外面的世界,然后他的国家大清国坐视两个虎狼在自己家里打架,争自己家的家产,自己又无动于衷。反而他要去的日本在这场战争中获利很大。这对阎锡的心理有很大的影响。一是打击了他对大清的忠诚,二是使他对当时日本制度的优越性深信不疑。所以像这期说的这样,他主政山西后会学习日本的制度,任用有留日背景的人。
至于为什么会说错,因为甲午是1894打到1895,日俄是1904打到1905,都是4打5的一个跨年战争,且都有日本参与,还都对中国的近代影响深远,脑子一乱就搞混了。
光对制度改革还不够,阎锡山又把部队进行了扩充,增加了一个旅(协),山西也终于凑出一个镇(师)了。而师长的任选,并没有用自己的同乡,而是找了自己同盟会铁血丈夫团的同志,一个叫孔庚的湖北人来担任。
这就能看出阎锡山的政治手腕有多高明了。
像咱们前面提到的黄国梁,他的身份很特殊,既是阎锡山的结义兄弟,又是山西仅有的两标新军其中一标的长官。换句话说,黄在山西新军中的地位和阎锡山是差不多的。但山西独立后,他就立马被阎锡山安排了个军政司长的职务,看似重要,但没了实权。
而出任山西所有部队最高长官的这个孔庚,在面对都是本地人的下属和士兵时,他一个外地长官就谈不到什么权威了,这也从根本上断绝掉了黄袍加身那种桥段出现的可能。
对内整肃完了,就该对外施展招数了。
袁世凯出任总统后,正式任命阎锡山为山西都督。
但阎锡山并不是袁世凯的嫡系,俩人甚至可以说是八竿子都打不着。
再加上山西又紧挨着直隶,从大同到北京只有三百多公里。
即便袁世凯的嫡系部队彼时战力最强,人数也远超晋军,但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酣睡,换掉阎锡山似乎是早晚的事。
毕竟四川离北京那么远,袁世凯不照样派部队去换了都督嘛。(详情看四川篇)
阎锡山为了稳住袁世凯,就开始示好加示弱。
有个叫董崇仁的山西人是袁世凯的好友,据说二人还是结义兄弟,阎锡山就给他安排了一个晋南镇守使的职务,能主管山西南部一切军务。而且这还不是个空架子,扩军后的山西也只有两个旅,阎锡山把其中一个都旅交给了董崇仁,可以说是诚意满满了。
然后阎锡山还把山西民政长的职务交给了袁世凯的一个远房亲戚。这同样不是个虚职,民政长就是后来的省长(黎元洪时期改名),能主管一省民政。在民国初期各地还都是军政府的时代,民政长一职通常由本省的都督兼任,军政一手抓,要不怎么叫军政府呢。也就是说阎锡山等于把属于自己的民政管理职权给分了出来,送给了袁世凯家的亲戚。
但这仍然不能打消袁世凯的顾虑,毕竟安排的都是山西人嘛,更重要的是你阎老西还在呢。
1914年,袁世凯推出了一项针对全国官制的改革法案,将都督一职改称将军,将民政长改称为巡按使。从名字上就能看出企图,这是想要让各地军政府实现军、政分离。
实际效果也很明显,之前多数省份都是都督也就是现在的将军兼任巡按使(民政长),改制后有些省份变成了巡按使兼任将军。
不要小看这种改变,这就是宋朝以文抑武那一套,枢密使还是由文官担任更托底。不知道是不是靠欺负孤儿寡母上台的军头脑回路都这样。大清赵匡胤石锤了。
至于山西,袁世凯可能也不是太信任自己那个远房亲戚,于是就派了一个叫金永的浙江人来山西出任巡按使。一边分阎锡山的权,一边监视阎锡山。
金永到任后,他自己也清楚作为外地人想要挖阎锡山的墙角难度比较大,所以他干脆以山西警备司令部总司令的名义重新招募人手,很快便武装起了七个营的部队。
可面对飞龙骑脸,阎锡山依然不为所动,反而继续示弱。干脆把一切军务都交给黄国梁,自己进入半隐退的状态。山西司马懿了属于是。
也正是因为他的这份隐忍,才让他没有像云南的蔡锷和四川的胡景伊那样,被袁世凯招到北京软禁起来,彻底失去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时代里争霸天下的可能。
1916年,袁世凯称帝失败,随后身死。阎锡山也终于等来了翻身的机会。
他先是支持北洋分家后率先上台的皖系,帮助段祺瑞讨伐搞复辟的张勋,以此换取段祺瑞给他的一张山西省长的委任状。
这时候黎元洪(总统)已经把巡按使的名字又改成了省长,那么阎锡山是省长,金永算啥呢?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
转过年(1917),阎锡山又让自己的参谋长张培梅接替了袁世凯结义兄弟董崇chóng仁的晋南镇守使之职。金永和董崇仁被赶走,袁党彻底被肃清。
这还没完,就连他自己的结拜兄弟,当年先是架空后又拉出来挡枪的黄国梁也给赶出了山西。
一系列操作下来,山西又成了阎锡山的家天下。
我阎老西又回来了!
接下来,晋系军阀就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到中原大战前,晋系的地盘已经囊括了晋、冀、察、绥以及京、津在内的四省两市,部队更是扩编到了10个军20万人。
这,就是下期的故事了。
“楚云飞”也将登场哦。
参考文献:
《辛亥起义前的阎锡山》董岩春
《阎锡山与晋军的崛起研究》王琳
《略论阎锡山与晋系军阀的崛起》刘书礼/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