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前697---前628),姓姬,名重耳,春秋时晋国国君。晋献公诡诸之子,惠公之兄。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即位后选贤任能,修明内政,整肃法纪,增强战备,成为继齐桓公之后的又一位诸侯霸主,开创了以后晋楚争霸的新局面,是历史上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在当国君之前,因遭受骊姬之乱,曾被迫流亡列国,历时达十九年之久。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更有机会了解下层民众的疾苦,大大丰富了他的政治阅历,增长了他治国治军的才干。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重耳的弟弟晋惠公去世,其子子圉(yu)即位,即晋怀公。秦穆公不满于子圉在晋国为君,又看到晋国局势动荡,人心思变,便于次年发兵将重耳护送回国,立为国君,是为晋文公。
晋文公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晋惠公、晋怀公的亲信吕甥等人发动的叛乱,然后立即着手整顿内政,举贤援能。首先,他注意团结和奖励多年来跟着他流亡在外、患难与共的贤人义士及在平定叛乱中表现突出的功臣,“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重用胡偃、赵衰(cui)、先轸、狐毛、贾佗、魏灌、颠颉(xie)等人。
他对有功人员都论功行赏,唯独漏掉了跟他跟他流亡的功臣介子推。晋文公发现后马上召见介子推,但介子推已经隐居到绵山(今山西介休东南)去了,晋文公派人遍寻不得,便命人放火烧山,以逼介子推下山受赏。但介子推心意已决,坚持不出,
最后被烧死山中。晋文公事后非常的后悔,专门为此事做了检讨,并下诏讲绵山更名为“介山”,“以记吾过且旌(jing)善人”。这样,一心求贤若渴的晋文公更加取得了晋国上下的拥戴,使更多的贤士都心甘情愿地为他效力。
其次,晋文公也注意团结晋国的贵族集团,对那些没有随他流亡的贵族也同样一视同仁,认为“居者为社稷之守”,“何必罪居者”。他在平定吕甥等人的叛乱之后,还力主只诛首恶,绝不牵连无辜,对于来自楚国的人才,晋文公也同样大胆使用,表现出一位贤明君主应有的胸襟和气度。
由于晋文公举贤援能、知人善任,短短的几年时间,晋国便出现了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政治安定,百姓拥护,财用富裕,国势强盛,成为当时诸侯国中唯一可与楚国抗衡争霸的经济强国和军事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