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将,其中不乏汉族将领,还有很多异族将领。接下来我们看看初唐时期战功最高的前五位将领。
5.薛仁贵
薛仁贵祖上也曾担任过隋朝官吏,但因其父英年早逝而家道中落,少年时家境十分贫寒、地位卑微,以务农为生。后因太宗亲征辽东,大量征兵,从而步入军旅。
贞观十九年(645年),郎将刘君邛被高丽军围困,无法脱身。在此危难时刻,薛仁贵身着白衣,骑着白马,单枪匹马、挺身而出,直取高丽一将领首级,并将其悬挂于马上。高丽军观之胆寒,于是撤军,刘君邛也获救。此役过后,薛仁贵在军中英明远扬。随后,因唐军久攻不克,粮草补给存在严重问题,太宗下令撤军。回师途中,太宗对薛仁贵说:“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旧唐书》)。
显庆三年(658年),高宗命程名振征讨高丽,以薛仁贵为其副将。薛仁贵在贵端城(位于今辽宁浑河一带)击败高丽军,斩首敌军三千余人。
龙朔元年(661年),李治诏右屯卫大将军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领兵赴天山出征九姓铁勒。在抵达天山后,九姓铁勒仗人多势众,派骑士上来挑战,薛仁贵阵前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骑士慑于薛仁贵神威,纷纷下马请降。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大败九姓铁勒,并坑杀降卒。此役,薛仁贵上演了一出“三箭定天山”传奇佳话。
永淳二年(683年),薛仁贵辞世,享年70岁,朝廷下诏追赠他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幽州大都督。
4.裴行俭
裴行俭父亲裴仁基,隋朝左光禄大夫;其兄裴行俨,亦是隋末猛将。于唐太宗时期以明经科考试中选,并得名将苏定方真传。
调露元年(679年),突厥首领阿史德温傅、阿史那奉职二部落相继反唐,高宗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十八万大军征讨,最终突厥军队遭遇大败,杀敌不计其数。
永隆二年(680年),裴行俭率部大破东突厥阿史那德温傅及阿史那伏念所部,尽平东突厥残部,由于武后授意亲信裴炎向高宗进谗言,高宗只是册封了闻喜县公的爵位。
永淳元年(682年),十姓突厥的车薄叛乱,裴行俭又任金牙道行军大总管,准备领兵出征,但天意不测,裴行俭还未出师,便于四月二十八日在长安延寿里的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四岁。
《新唐书》中曾经记载过苏定方说过的一段话“吾用兵,世无可教者,今子也贤”。
3.苏定方
苏定方早期曾经在在窦建德帐下任职,窦建德兵败被杀后,苏定方又投靠了刘黑闼。直到李世民即位后,苏定方才被启用,开始崭露头角,不过此时的苏定方都是作为配角出现的。高宗登基后,苏定方开始绽放出名将的光芒。
贞观四年(630年),苏定方随定襄道行军大总管李靖袭击东突厥颉利可汗。最终,颉利可汗之后也被唐军俘获,东突厥至此灭亡。
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李治令苏定方与营州都督程名振率军一万讨伐高丽,苏定方等奋力进攻,大败高丽军,杀俘一千多人,战后,苏定方拜授右屯卫将军,封临清县公。
永徽六年(655年)五月十四日,苏定方随从葱山道行军大总管程知节征讨西突厥,被任命为前军总管。最后因王文度等人暗中算计,最终无功而返。此役期间,苏定方率领五百名精壮骑兵,翻越山岭直捣敌营,上演了一出“五百破阵”的传奇佳话。
显庆二年(657年)春,高宗任命苏定方为伊丽道行军大总管,再次征讨西突厥沙波罗可汗阿史那贺鲁。随后唐军大获全胜,收其人畜前后四十余万。至此,西突厥宣告灭亡。
显庆五年(660年),苏定方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水陆大军十万人征讨百济。期间,苏定方率军迎击,大败百济军,斩杀一万余人,活捉了国王扶余义慈和扶余泰,至此百济亡国。
显庆五年(660年)八月,苏定方在浿江(今朝鲜大同江)大破高丽军,进围平壤城(高句丽首都)。但因北路唐军回师、高句丽寒冷的气候及新罗无法按期支援等因素,苏定方只得于龙朔二年(662年)二月班师。
苏定方不仅擅长指挥骑兵步兵作战,还擅长指挥海战,一声驰骋疆场数十年,北击颉利,西灭突厥,东平百济,《新唐书》赞曰:“定方所灭三国,皆生执其王”。
2.李勣
原名徐世勣,字懋功,早年投身于李密率领的瓦岗军,后随李密一起投降于大唐。李渊下诏册封为莱国公,并赐姓李,改名为李世勣。
武德年间,李勣跟随李世民参与了讨伐王世充和窦建德以及辅公祏的战役。
贞观三年(629年)十一月,李勣被授为通汉道行军大总管,与华州刺史柴绍、灵州大都督薛万彻人,率领十几万军队,以李靖为最高统帅,分道出击东突厥。
贞观十五年(641年)十一月,李勣被征调入朝,任兵部尚书。十一月,朝廷命营州都督张俭统率所部直逼薛延陀东境。李勣被授为朔州道行军总管,率步卒六万、骑军一千二百人屯驻羽方,与灵州道行军总管李大亮、凉州道行军总管李袭誉等分兵抵御。随后,大破薛延陀军,斩首三千余级,俘获五万余人及马一万五千匹。
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命人画二十四功臣图于凌烟阁,李勣名列其中,李勣位于第二十三名。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亲征高丽,李勣率军跟随,期间战功着著,后因补给问题,李世民下令班师回朝,随后,朝廷录功封李勣的一个儿子为郡公。
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薛延陀内部产生动乱,李世民也趁机派军进击薛延陀,李勣作为统帅,前后斩首五千余级,俘获男女三万余人。
乾封元年(666年),高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高宗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出兵高丽。此役,唐军共获五部,一百七十六座城,六十九万七千户口。随后,高宗朝廷将其划分九个都督府、四十二州、一百县,并设安东都护府统管高丽旧地。这也是李勣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
1.李靖
李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名气非常的大,在唐初诸多将领中战功最为突出,为唐王朝几乎打下了半壁江山。李靖位列初唐名将第一名,应该是没有什么疑问的。
早在武德年间,李靖跟随李世民参加了与王世充的作战,后来李渊以宗室李孝恭为帅,命李靖做他的副手,平定了南方的萧铣和辅公祏叛乱,并招抚了岭南诸部,南方的半壁江山归于唐王朝。
李世民登基后,在贞观三年(629年),李靖以定襄道行军总管的身份,统领诸将北征。贞观四年(630年)李靖亲率三千精骑,冒着严寒,夜袭定襄,使颉利可汗部惊闻溃败;随后又奔袭阴山,一举灭亡东突厥。此役李靖战功卓著,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大败东突厥,活捉颉利可汗,回朝后因功着升为尚书右仆射,封代国公。
贞观九年(635年),李世民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以侯君集、李道宗、李道彦、李大亮、高甑生等为行军总管,率兵约10万,西征吐谷浑,最终慕容伏允为其左右所杀(有的也说是自杀),李靖大胜而归,回朝后改封卫国公。
贞观十七年(643年),李世民命当时著名画家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将李靖排名在第八位。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靖在家中病逝,享年79岁,李世民下诏,追封李靖为司徒、并州都督,赐班剑、羽葆、鼓吹,后陪葬昭陵,谥号为“景武”。
晚唐以后李靖逐渐被神化,在后晋时期被追封为“灵显王”;到了南宋时期被追封为“辅世灵佑忠烈王”。
李靖除了军功显著以外,在兵法上也有颇有深造。他的弟子们也非常的厉害,他的学生苏定方灭了三国,徒弟的徒弟裴行俭孤身万里赴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