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曾经在项羽手下待过,对他较为了解,他在刘邦面前评价项羽,他是这么说的:
“项羽发怒大吼,千人都会吓得魂不附体,但是他不能信任人,也不能把责任托付给贤能的将领,所以这种勇,只不过一般的血气之勇罢了。
“项羽待人恭敬慈爱,语气温和,部下生了病,他会同情流泪,把食物送给他;
“至于分派用人,有功劳应该分给爵位的,项羽却把印信角都磨损了,也不忍授给当封的人,这也就是一般人所说的妇道人家的仁慈。
“项羽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可是他却不驻守关中而建都在彭城。
“违背当初义帝的协定,而且把自己所亲近、喜爱的人封为诸侯王,是很不公平的行为。他的部队所经过的地方,没有不残破毁灭的。
“百姓都不真心亲近归附他,只不过被他的淫威强大所逼迫罢了。
“所以他名义上称霸天下,而实际上却丧失了天下民心的支持,他表面上的强大也就很容易变成衰弱。”
韩信在这里,主要指出了项羽为人几个方面的缺点:
血气之勇,妇人之仁,不是做大事的人;处事不公,不能论功行赏,任人唯亲,导致部下离心离德;不会大胆举贤任能,仅仅靠个人逞强斗狠;缺乏战略眼光,合理布局;凶狠残暴,丧失民心。
项羽曾经在平定河北之后,得到章邯手下的降卒二十余万,因为听到一些降卒的抱怨,就与部下商议之后屠杀了他们,这是他的一项重大失误。那么多人初来乍到,有一些抱怨在所难免,如果对他们善加抚慰与引导,政策对路,为我所用,难道不是可以成为了自己手下的一重要生力军吗?三国时的曹操就是这么干的,
史书记载,曹操“追黄巾至济北。冬,受降卒三十万,男女百万余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魏蜀吴那时为何曹操势力最大?与他的善于收纳俘虏关系巨大。我国解放战争中后期,解放军部队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也正是国民党军的归降与改造。反观项羽,即落下了残暴的骂名,又失去了一次补充自己力量的绝佳机会,可叹可悲!
项羽后来在咸阳屠城,一把火烧了阿房宫之后,有个叫韩生的向他建议:关中有山河险阻,四边有关塞之防,土地又肥沃,可建都称霸天下。
这本来是一个很不错的主意,可是项羽此时怎么说的呢?
“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看看项羽都在说些什么?!这是一个做大事人说的话吗?
气得韩生退出来后忍不住大骂:“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听后不但不思反省,反而大怒而烹杀了韩生。
更用不用说在鸿门宴上项羽的犹豫不决,轻易放走了自己最大的对手刘邦,桩桩件件,不可胜数……
这种智慧,这种心胸与气量的人,虽勇武盖世,终归又有什么大用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是项羽遭遇韩信十面埋伏,穷途末路时候面对虞姬的慷慨悲歌!在这里他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时不利”;
项羽最后时刻在乌江边,当摆渡人劝他过江以图东山再起时,他仰天长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拔剑自刎。他仍然把原因归结于“天”。可见,项羽到死都不能幡然醒悟!
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
“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司马迁认为项羽之败是“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说到了问题的实质。
后世南宋词人李清照在《乌江》中写道: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晚唐诗人杜牧有《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李清照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而李清照与杜牧都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表示出极大了惋惜和失望!
其实,项羽那时如果选择过江,之后就能东山再起吗?
不一定,因为,他自身致命的性格缺陷早已经决定了那最后悲壮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