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唯一参加过清军、北洋军、国军、八路军,建国后授衔的军人
1840年广州海面的枪炮声,打破了清廷上百年的宁静,也将中华大地带入一段长达百年的屈辱史。这一时期,中原大地屡遭外敌入侵,国内政局动荡,即使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也没有将华夏民族领进一个富强民主的新时代,反而是国内政局跌宕起伏,各路诸侯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好在我党的成立,给中国带来了一线曙光,经过几十年的奋斗,终于建立伟大的新中国。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在他短暂几十年的人生中,却能一次次亲身经历时代的变迁,他也是唯一一位参加过清军、北洋军、国军、八路军,并在建国后获得军衔的军人,这位老英雄就是蒋维平。
踏上军旅
1878年,蒋维平生于北京房山的石楼村。因家境贫寒,小小年纪就懂得帮着家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拾柴火、打猪草,蒋维平从七岁就开始干了。十几岁的时候,家人托人让他去县城的成衣铺当学徒,后来又给东南关的地主干了四年长工。
这几年的经历让他吃了不少苦,尝尽人间疾苦的他也很快成熟起来。那个时代的穷苦百姓,要想有个出人头地,改变命运,最捷径的方法就是参军。19岁那年,蒋维平加入李鸿章筹办的“洋务”军。
从军这些年,他当过班长,当过教官,多少有些成就,虽然从军多年,但一直为人正直,最见不惯兵匪欺压百姓。有一次他所在团部副官欺辱了一位农家少女,他气不过,联合一帮弟兄将那位副官毒打一顿,最后也受到处分,被开除军队。
不久后他加入段祺瑞的队伍,在边防军干了八年,最后当上了骑兵团团长,因为边防军最后解散,他也就返回家乡了。
他回到家中除了种田还学习了医术,数年间他搜集了不少医书加以钻研,广集民间中药验方,还向有经验的老中医请教,渐渐也成了一位经验丰富的“土大夫”。
1919年,他受五四爱国运动的影响,在家乡筹办了红十字会,修建了医务室和药房,周围的贫困乡邻去他那里看病,几乎都是免费的,他这一善举也赢得周围人的称赞。
最年长的八路军
抗战爆发后,北平作为抗日前线,蒋维平目睹国家主权被外敌侵犯,同胞被日寇辱杀的惨景,激起蒋维平的军人血性,不久参加了宋哲远的第29军,因他年纪大被安排在第三师当管马处主任委员。
但没多长时间,蒋维平再次因为部队解散回到家乡,干起了老本行,开办了一家西药店铺维持生计。1938年,八路军第四纵队进入平西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其中包森支队进驻房山县。
蒋维平眼见这支部队与他这些年接触的所有军队都不一样,他们从不欺压百姓,甚至还能尽所能为百姓提供帮助,这支为穷苦人民当家作主,又坚持抗日的队伍,让蒋维平再次燃起从军的激情。
当他向家人说出一心愿后,得到所有亲人的支持,妻子程德贤与女儿蒋淑环表示,她们一定会在家照顾好自己的,不用他们牵挂,同时也支持蒋维平将药店所有药品和医疗器械捐给八路军的想法。
几天后,蒋维平与义子蒋志刚携带药品,医疗器械,经过一昼夜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包森支队的驻地。对于蒋家父子的援助,他们非常欢迎,但得知蒋维平要参加八路军的想法时,包森支队长犯了难,毕竟老人年龄太大了。
但蒋维平铁心要参加八路军,最后包森只能向上级请示,最后得到宋时轮的批准,蒋维平正式加入八路军,而且还是八路军中,继徐特立、董必武、孙毅等人后又一位被批准允许留胡须的老兵。
革命老功臣
蒋维平虽然不能上前线抗击日寇,却凭借着出色的医术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他担任根据地卫生所所长,上任不到两个月,就给数百支队官兵和老百姓看病医治,他高超的医术得到大家的热烈赞扬,大家都敬称他为“蒋老大夫”。
两年后,他随军驻扎米脂县,为了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状态,他到处搜集民间验方,在多人陪同下,进入深山老林采集中草药,然后回来研究配制药品,他为医疗事业的心血投入,也很快发挥了作用。当地百姓和部队官兵很多人都被他治好过病,深受大家的欢迎。后来部队转移时,当地百姓执意挽留,都不想让他走,因为这件事,旅长王震奖励蒋维平一件裘皮大氅。
在后来的大生产运动时,蒋维平担任719团农场场长,他上任之后,不顾年迈的身体,每天起早贪黑,脏活累活都抢着干,与年轻人一起开垦荒地。而且他也是农民出身,务农也很有经验,在他领导下,全场职工实干苦干,经过一年的苦心经营,农场获得大丰收,上交粮食近5000石。
1944年,他作为三五九旅以及陕甘宁边区的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赶赴延安参加群英会,受到了伟人的嘉奖。
解放战争时期,蒋维平历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分院副院长、察哈尔军区直属医院院长、张家口陆军医院副院长等职,从医多年,他从不以功高自居,尽职尽责的工作。
到了1954年,华北军区政治部为了表彰蒋维平老先生的模范英雄事迹,安排八一电影制品厂拍摄了一部《老英雄蒋维平》的记录影片,在全国放映,影响很大。在第二年的大授衔时,蒋维平获授中校军衔,这位已经77岁高龄的老英雄,成为我军军史上年龄最大的一位中校。
1964年7月12日,蒋老先生病逝,享年8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