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冠病毒就像一只只肆无忌惮的猛兽,无情地侵袭着人民的身体健康。随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悄悄地倒下,有的站起来了,有的站起来又倒下了,有的却永远也站不起来了。诸多现实问题,无不令人揪心、难过。
在无限痛苦的呻吟和悲观中,今天却遇到了毛主席诞辰129周年纪念日。
早晨,打开手机,除了各种疫情防控信息外,满屏都是永远怀念毛主席的画面和镜头。无意间,我看到了毛主席的《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是毛泽东在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上读到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瘟疫的消息后写下的组诗作品。
血吸虫是一种白色线状寄生虫,寄生在钉螺体内,成虫钻进人的皮肤引发血吸虫病。患病者起初时下痢,继而食欲减退,精神萎弱,四体消瘦,逐渐削弱以至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病剧时,腹部膨大如鼓高烧不退,一天比一天痛苦,而且还是传染病,很难控制。在医学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把这种病称为“瘟神”“巫病”“蛊毒”“水毒”等等。
新中国成立前,血吸虫病遍布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十几个省、市、区(县),当时的病患者有1000余万人,受威胁人口达1亿。那个时候,在血吸虫病疫区,绝户村并不罕见,“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是最真实的写照。据《余江县志》记载:民国时期有2.9万人死于血吸虫病,42个村庄被毁灭,2万多亩良田无人耕种。仅仅一个蓝田坂村,即有3000多人死于血吸虫病。哪怕侥幸活下来的,无论男女老幼,个个“肚大如冬瓜,体瘦如丝瓜,面色如南瓜”。
到底要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大难题呢?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南方考察时,发现血吸虫病在南方各地肆虐蔓延,非常痛心,便下定决心“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1953年前后,先后派出100多名医务人员进驻重疫区余江县除灭血吸虫病,治好千余人。1956年2月27日,毛主席又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号召:“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并把消灭血吸虫病写进了《农业发展纲要40条》。同年,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派出大批医疗队到疫区防治血吸虫病。千方百计解决这个困扰人们的生死难题,消灭这个害人要命的恶魔。
在基层工作方面,大力兴修水利,填平沟壑,消灭钉螺。在疫区余江县大批农业、医疗专家和医生全部走到田间地头,开展大规模“群防群治”工作。1955年冬到1958年春,余江县累计发动3.6万余人灭螺。累计填老水沟300余条,长400多华里;开新水沟近100条,长300多华里;填旧池塘500余口,搬动土方400多万立方。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把生产搞上来了,另一方面把疾病搞下去了。
在疾病治疗方面,把治病变为防病,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生产队开设医疗点,对患者进行免费治疗,农忙时节还派医疗组下地治疗,医药费减收或免收。1956年之后,采取中西结合,各地中医通过献方等措施,发掘了一大批能够有效防治血吸虫病的中草药和药方,还发掘了针灸治疗的好办法。
在疾病预防方面,发动学生和知识分子在疫区宣传普及卫生知识,医生走家串户教会农民使用药物和处理粪便。疫区范围内,耕牛禁止下水,家犬全部宰杀,切断一切传染途径。
仅用了两年时间,余江县就根绝了血吸虫的滋生地,治愈了血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了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消灭了血吸虫病的喜讯,毛主席欣喜不已,彻夜难眠,写下了不朽诗篇《送瘟神》。
回顾毛主席抗疫的战略和战术,从预防到救治再到群防群治,从城市为主转向到广大农村,从运用知识分子潜能到发动人民群众,在基层工作、疾病治疗、疫情防控……无不一一给予了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和借鉴!无论是反复地查螺灭螺、水土整治、管粪改厕,还是防护、查病治病,都离不开党的组织;离不开科学家和知识分子实事求是地研究和精准指导;离不开医护人员的走街串巷,与群众打成一片;更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和团结努力。
今天是毛主席老人家诞辰129周年纪念日,此情此景,我猜想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收获和思考吧!抑或更加怀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