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常遇春,字伯仁,怀远县人(属安徽),1330年-1369年(洪武二年),享年四十岁。官职,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太保,中书右丞相。开平王,谥号忠武。
生平战绩
《明史·常遇春》开篇对常遇春有一段描写:
貌奇伟,勇力绝人,猿臂善射。
简简单单的十个字,我们能够还原常遇春的面貌,他个头很高,长相伟岸,勇武有力,而且胳膊长,善于射箭。
常遇春生活在元朝末年,当时天下大乱,贼寇遍地。当时他加入了一个强盗组织,时间长了,有点看不起这些强盗,感觉没有什么前途,于是决定重新找个大哥。很巧,当时的朱元璋在安徽还有点名气,他决定去投奔朱元璋。行至半路,在路边休息,睡了一觉,梦见神人呼唤他:“起来,起来,主君来了。”
常遇春被惊醒,醒来之后才知道是自己做了一个梦,好巧不巧,朱元璋正打此路过,常遇春感觉是受了神人指点,急忙叩拜。朱元璋正在用人之际,当即收下,二人畅谈。
常遇春直接向朱元璋要官,自请为先锋,朱元璋说:“我是看你饥饿才收留你的,你没有功劳怎能为先锋。”
采石矶战役
没过多久,机会来了,朱元璋与元朝在采石矶交战,当时双方的军队都在江面上,船只相距有三丈多远,相互够不着。常遇春见此机会,独自驾舟冲向元朝的船只,所向披靡,勇不可当,士兵们被他的英勇所震撼,士气大增,一举击败了元朝的军队,打下了太平。
因采石矶之战有功,被提拔为总管府先锋。
这之后,又参加了攻打溧阳,集庆,镇江,常州的战役,被提拔为统军大元帅。
攻打宁国,池州,被提拔为马步水军大元帅。
攻打婺州,提拔为佥枢密院事。
至此,常遇春已经是朱元璋帐下的一个人物了。
鄱阳湖之战
在朱元璋统一天下的战争中,陈友谅是最大敌人,二人发生了著名的鄱阳湖大战,在第一回合中,朱元璋的龙船搁浅,正在被陈友谅的部将张定边追杀,情况十分危急。常遇春开弓一箭射中了张定边,救了朱元璋一命。
此战过后,朱元璋封赏有功之臣,常遇春功劳最大。当然,并不仅仅因为是他救了朱元璋,在整个战役过程中,他一直冲在最前方,给士兵以极大的鼓舞。当时胜负难分,很多士兵都有逃跑和叛变的想法,最危难的时候,朱元璋亲自杀了十几个士兵才稳住阵脚。所以常遇春的表现对战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大战过后,朱元璋自称吴王,提拔常遇春为平章政事。
平定张士诚
之后,常遇春又攻打荆州,湖州,庐州,吉安,赣州,一路势如破竹,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陈友谅的儿子陈理逃无可逃,最后投降了朱元璋。
收拾了陈友谅,朱元璋又把目标对准了张士诚。
朱元璋任命常遇春为副将攻打张士诚,克太湖,乌镇,平江,虎丘,葑门,平定张士诚,封鄂国公。
率兵北伐
平定了陈友谅和张士诚这两个劲敌之后,朱元璋开始了北伐的脚步,他以徐达为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军发动北伐。
在大军出发之前,朱元璋告诫常遇春说:“
当百万众,摧锋险坚,莫如副将军,不虑不能战,虑轻战耳。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
。”
在朱元璋的心中,常遇春勇武过人不是他担心的,他担心的是他的轻敌,和他爱计较的小性格。
朱元璋看人很准,这也正是常遇春的人格缺点。
当时的元朝还占据着北方大面积的领土,常遇春北伐先后攻克开封,德州,通州,大都,保定,河间,真定等,直逼太原。
进攻太原时,元将扩廓帖木儿领兵救援,常遇春对徐达说道:“我军骑兵虽然已经集结,但是步兵未到,如果骤然开战势必伤亡很大,不如夜袭,可以轻易取胜。”
当时元将豁鼻马前来约降,常遇春就让他做内应。常遇春挑选精锐骑兵,口中衔枚,悄悄突袭元营。扩廓帖木儿正在大营中看书,一听明军杀来,不知所措,扭伤了脚,带着十八个士兵仓皇而逃。
之后又攻占大同,凤翔。
暴病身亡
元朝军队开始回攻通州,朱元璋命令常遇春率军九万驰援,在锦州,打败元军江文清部,在全宁打败元军也速部,直逼大兴州。大兴的元军一听明军来了,全都做鸟兽散,常遇春轻松占领了大兴,元顺帝仓皇北逃。此一战,缴获了大量车,马,牛,财宝,女人。
在回师途中,经过柳河川时暴病而亡。年仅四十岁。
人物评价
有人说常遇春好杀降,而且嗜杀,这在明史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不过,却记载了朱元璋这样的一段话,这段话也从侧面反应了常遇春的性格。
在围攻赣州时,朱元璋曾对常遇春这样说:“
克城无多杀,苟得地,无民何益?
”
之后,常遇春果然没有杀人,朱元璋听后大喜,赐书褒勉。
由此可以看出,常遇春确实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人,有人说他暴病身亡,就是杀人的报应,我觉得这就有些迷信了。
常遇春是个眼里不揉沙子的人,在朱元璋的团队初期,平章邵荣和参政赵继祖打算谋反,后来被朱元璋识破,朱元璋念他们都是功臣,不忍心杀,常遇春说:“作为臣子却想着谋反,留着还有什么用,我坚决不与二人共处。”朱元璋最后决定杀了二人。
常遇春的才能朱元璋是非常赏识的,传闻,朱元璋和刘伯温晚上闲聊,此时天空中有流星划过,刘伯温大惊,朱元璋问他何事,刘伯温算了一卦,说将有一员大将去世。果然没过多久,就传来常遇春去世的消息,朱元璋哀痛异常,追封开平王。
常遇春曾经自诩自己能够领十万兵,因此人称常十万,与徐达齐名,并称徐、常。
史料来源:《明史·常遇春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