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文|迷史
编辑|迷史
前言
李世民政治军事集团在李世民统一天下和消灭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并且在李世民称帝后也为唐朝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集团,是指以一定的目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行动一致的组织团体。
政治军事集团指的是群体在政治上拥有共同的目的并且拥有一定的军事力量。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的军事集团,
如刘邦集团、曹操集团、李世民集团、朱元璋集团
等,无论哪个集团都有一个领头的核心人物,围绕着这个核心人物,
有文臣,有武将,文臣出谋划策,武将领军东征西讨,最终要么夺取天下,或在一方称霸。
集团建立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唐朝第二代皇帝,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卓越的政治家,
他能登上皇帝宝座,就是依靠一个强有力的军事集团,在竞争中打败了李建成集团。
李世民是唐王朝第二位皇帝,死后庙号“太宗”,谥曰“文皇帝”,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李世民从小聪明睿智,遇事临危不惧,在时人看来将来必成大器
。
李世民初露头角是在解雁门之围的战役中:大业中,突厥围场帝雁门……军至崞县,突厥候骑见其军来不绝,果驰告始毕可汗曰“救兵大至矣”遂引去。
高祖击历山飞,陷其围中,太宗轻骑取之而出,遂奋击,大破之。
李世民在此役中表现出了较强的军事才干,
能够比较准确地分析出敌我虚实,也显示出他足智多谋。
李世民出身显赫,他能够拥有这种特殊出身,与其父李渊有着莫大关系,
而其之所以能够建立起以自己为中心的政治军事集团也正是借助李渊所拥有的优势资源。
李渊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李翯的后裔,世代显贵。
李渊的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是西魏八柱国之一。
李渊的父亲李晒,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李渊的母亲与隋文帝的独孤皇后是亲姐妹,而李渊在七岁的时候就袭封唐国公。
李渊在多地任官,击败反贼,击退突厥,为隋朝立下了不少功勋,也反映了李渊具备较强的军事才能。
李渊在任太原留守以后,晋阳一带的官僚、地主、富商都看到李渊心存大志,纷纷建言献策,归附李渊。
李渊把长子李建成留在河东,命他在河东秘密招募青年才俊;
而把李世民带到太原,让他在晋阳密招好友。
兄弟俩散财济贫、赈济灾民、礼贤下士,得到了当地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来此投奔,这也说明在当时李渊身边已经聚集了一批文人豪杰。
李渊不仅有裴寂、刘文静这样的谋臣,还有窦琮等将军统领三万军队,有着很强的政治实力和军事实力。
在晋阳起兵前,李渊本身已经拥有非常强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而其中的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窦琮等在后来都成为李世民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所以李世民集团能够形成并发展壮大与其父李渊所建立的根基是密不可分的。
除了李渊在李世民集团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外,其与长孙氏的联姻也成为该集团实力上升的一个重要推动因素。
长孙氏,河南洛阳人,其先世源于北魏皇族拓跋氏,因担任过宗室长,故改姓长孙氏。
长孙氏“少好读书,造次必循礼则。年十三,嫔于太宗。”
长孙氏的父亲长孙晟是北魏上党文宣王长孙稚曾孙、北周开府仪同三司长孙兕第三子。
李世民随父亲李渊晋阳起兵到问鼎关中直至李渊称帝,李世民集团也在不断发展。
其发展过程在《两唐书》中有大致记载:“
高祖乃命太宗与刘文静及门下客长孙顺德、刘弘基各募兵,旬日间众且一万
。”
此处前文已经提到,晋阳起兵前长孙顺德、刘弘基和刘文静已经成为李世民集团成员。
“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
李世民礼贤下士,众多英雄豪杰前来投奔效力。
李世民率兵至河东,关中的英雄豪杰纷纷前来投奔为他效力。
李世民向李渊请命率军入关,他们攻取永丰仓后赈济穷民,李渊对世民的所作所为大加赞赏。
“太宗以前军济河,先定渭北。三辅吏民及诸豪猾诣军门请自效者日以千计,扶老携幼,满于麾下。
收纳英俊,以备僚列,远近闻者,咸自托焉。
”
李渊于晋阳起兵后,设立大将军府,并置三军和左右领大都督。李世民被封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右统军尽归其统辖。
义宁二年(618年)三月丙辰,李渊立杨浩为帝,自封大丞相,晋封李世民为赵国公。
可见,李世民集团在此时已经初见规模,并且不断发展。
政治集团的成员
1.刘文静,《两唐书》皆有传。《旧唐书刘文静传》卷五十七载:
刘文静在晋阳起兵前就已经与李世民交好,经过裴寂的引荐成为李世民的谋士,同时又是李渊的得力助手。
刘文静与李世民不仅共同进谏李渊于晋阳起兵,
而且还助李渊谋划晋阳起兵前的各项准备事宜。
从晋阳起兵到李渊称帝,刘文静功劳巨大,招募勇士,开仓赈济灾民。
在平霍邑之战中,其辅助李世民斩杀宋老生,平霍邑。与李渊、李世民率大军平长安,又随李世民大战薛举于渭水河畔,大败薛举。
义宁元年(617年)十二月,
李世民为右元帅,刘文静与其统大军征战洛阳城下,击败隋将段达。
刘文静初为大将军府司马,后因军功升为大丞相府司马、光禄大夫、鲁国公。
2.长孙顺德,《旧唐书》有传,《新唐书》无专门列传,其事迹存于《新唐书长孙无忌传》中。
长孙顺德在晋阳起兵前己经归顺李渊,且与李世民交好,经刘文静引荐成为李世民的得力干将。
晋阳起兵后,随李世民平霍邑,破临汾,下绛郡。
与刘文静在潼关击败屈突通,将屈突通引荐于李世民,使其成为该集团的又一重要成员。
李渊称帝后,因功拜左骁卫大将军,封薛国公。“长孙顺德,皆避辽东之役,亡命在晋阳,依渊,与世民善。”
长孙顺德与李世民、刘文静等共谋晋阳起兵
。
3.刘弘基,
刘弘基与李世民往来亲密
,“又察太宗资度非常,益自托。由是蒙亲礼,出入连骑,间至卧内”。随从李世民战霍邑,斩杀宋老生,大败薛举于扶风,又随李世民经略东都。
先后历官右光禄大夫、渭北道大使、右领都督,封河间郡公,武德元年(618年)拜右骁卫大将军。
4.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乃文德皇后长孙氏的兄长,与李世民少年交友
。李渊于晋阳起兵后,其在长春宫觐见李渊,李渊授渭北道行军典签。
《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六载李渊兵渡黄河,
授长孙无忌渭北道行军典签。
5.房玄龄,李世民兵至渭北,“
玄龄杖策谒于军门,温彦博又荐焉
”。李世民招纳房玄龄入幕府,授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房玄龄尽心效力于李世民,为李世民收揽文臣武将。
6.
杜如晦,太宗平京城,引为秦王府兵曹参军,俄迁陕州总管府长史。
7.段志玄,“志玄从父在太原,甚为太宗所接待”,从此处看出
李世民对段志玄父子及其赏识和尊重
。晋阳起兵后,段志玄招募义兵,李渊授其右领大都督府军头。
太宗为敦煌公、右领大都督,右统军隶焉。李世民当时任右领大都督,段志玄则在右领大都督府任职,可见此时段志玄已经归于李世民麾下。
而后随从李世民平定霍邑、绛郡,攻永丰仓,又随刘文静在潼关抗击屈突通。
先后历官左光禄大夫、乐游府骠骑将军。
《昭陵碑石段志玄碑》载:“初军头,从上破西河,迁朝散大夫,破宋老生于霍邑,迁银青光禄大夫。”
8.萧璃,“太宗为右元帅,攻洛阳,以瑀为府司马。”
萧瑀任秦王府司马为李世民效力。
9.殷开山,“太宗为渭北道元帅,引为长史。”
随从李世民平京城、破薛举。
历官光禄大夫、渭北道元帅长史、吏部侍郎赐爵陈郡公。
10.唐俭唐俭,“俭与太宗周密,俭从容说太宗以隋室昏乱。”
可见唐俭在晋阳起兵前就已经结识李世民,并被李世民收拢为自己的谋士。
李世民为渭北道行军元帅,唐俭为元帅府司马,随李世民平京城。
《昭陵碑石唐俭墓志铭》载:“以功拜右光禄大夫,授渭北道行军司马,所奉元帅,即文皇帝焉。”
这只是李世民政治军事集团内的十名将领,其余还有许多杰出将才,如
于志宁、丘行恭、罗君副、屈突通、权万春等。
以上15人中,刘文静、长孙无忌、长孙顺德、刘弘基、唐俭5人在
晋阳起兵前已经明确在政治上追随和效忠李世民。
其余10人是在李世民随李渊晋阳起兵到武德元年(618年)李渊称帝前这段期间
通过引荐、投靠、征召等方式加入李世民集团的。
李世民集团在初步形成时人数并不是很多,只有15人。
从人员分类上看文士有3人,武将5人,文武兼备的有7人。
其中单纯属于文人的只有房玄龄、杜如晦、唐俭。
武将居多,这也为李世民在战争中能够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从该集团整体上来说,文士负责出谋划策、拟写奏章等,
而一些文武兼备的人在战场上则
能够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改变战役部署,虽然不能保证战争胜利,但绝不会落败。
李世民在整个集团中处于最髙地位,统筹负责集团内的所有事物,从而提高了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