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齐国陷入内乱,国力大衰。第二年,宋襄公率宋国、卫国、曹国和邾国军队,进入齐国境内,拥立齐孝公即位,宋襄公在中原小国中开始有了一些威信。
(一)宋襄公求霸,约诸侯会盟,反被楚国俘虏
齐桓公去世后,其后代无力延续霸业,中原霸主之位空缺。此时,宋襄公有心效仿齐桓公,不顾宋国实力弱小,想凭借公爵的显赫地位会盟诸侯,继任中原霸主。其兄目夷劝谏说,以小国之力会盟诸侯是祸患,宋襄公不听。
公元前641年,宋襄公开始图霸中原。这一年,宋襄公经过一番操作,通过武力或会盟的方式将曹、邾、滕、鄫等几个小国聚集在自己身边。同年,另一波诸侯国也在会盟,楚、齐、郑、陈、蔡五国在齐国会盟,这五国的实力远远超过宋襄公一派那五个小国。
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三国在楚国鹿上(现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内)会盟,宋襄公以盟主自居,引起齐、楚两国不满,会上,宋襄公与齐、楚约定当年秋天在盂地(现河南省睢县内)再举行会盟,并通知一些小国参加。盂地会盟前,目夷担心楚国可能使诈,劝宋襄公带上军队去会盟,宋襄公说,这次是我自己提出来大家都不带军队,这次是“衣裳之会”,大家交流友谊而已,我若带了军队,岂不是没有信誉?于是,宋襄公便不带军队去会盟。
此时楚国国君是雄才大略的楚成王,楚成王即位后,便向南拓地千里,随后锐意北进,连年攻打郑国,以图霸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八国联军伐楚,双方在召陵(现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会盟,这才将楚国向中原扩张的势头暂时遏制住。但此后,楚国并未停止扩张,楚国转而向东发展,连续扫灭了几个小国。齐桓公去世后,楚国正想利用此机遇争霸中原,这时,宋襄公自不量力跳出来要当中原霸主,楚国自然不能容忍,楚国背地里布置好了军队,准备在会上拿宋襄公开刀。《史记·楚世家》:“召我,我将好往袭辱之。”
会盟当天,宋、楚、郑、陈、蔡、许、曹等国到达盂地,齐、鲁两国找了理由没有参会,到会的这些国家大多都亲近楚国。会上楚成王借机将宋襄公扣押,并押着宋襄公攻打宋国国都商丘(现河南省商丘市内)。宋国军民在目夷的带领下顽强坚守,楚军攻打数月未能取胜,楚成王只好带着宋襄公撤退。当年冬,诸侯们又在薄地会盟,在鲁僖公的调停下,楚成王才将宋襄公释放。
盂地会盟,是楚国第一次羞辱讲究仁义的宋襄公,然而宋襄公并没有吸取教训。
(二)泓水之战,“仁义先生”宋襄公大败
宋襄公获释后,无脸回宋,便呆在鲁国,目夷派人把他接回宋国。宋襄公回国后,既气楚国之卑鄙,又气诸侯之不靠谱,唯独没有反省自己的迂腐和愚蠢。
宋襄公仍不忘做霸主美梦,第二年,即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不顾目夷和公孙固的反对,亲率宋国军队,并联合卫国、许国、滕国三国军队,一起去攻打亲附楚国的郑国。郑国马上向楚国求助,楚成王令楚军直接攻打宋国来解救郑国,来了一手“攻宋救郑”,其思路与“围魏救赵”一样,都是攻敌之必救,但比“围魏救赵”(发生于公元前353年)早了285年。
宋襄公得知楚军攻宋后,担心国内有失,便从郑国撤军去迎战楚军。双方大军在泓水(现河南省柘城县西北)相遇。宋军先到达泓水,在泓水北岸列阵,占了先机。
这时,楚军开始渡河,公孙固说,楚军人多,我们人少,我们可以趁楚军渡河的时候,突然进行攻击,这样我们就胜利了。宋襄公说,我们是仁义之师,怎么能趁别人渡河的时候攻击呢?于是宋军整整齐齐地列阵观看楚军渡河,楚军顺利渡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楚军渡河后,开始列阵。目夷说,我们可以趁楚军阵型未成前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着急,等楚军列好阵了,我们堂堂正正地击败他们。于是宋军整整齐齐地列阵观看楚军列阵,楚军列阵完毕。《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
楚军做好战斗准备后,宋襄公才击鼓发动攻击,战斗开始。楚军人多,战斗力强,两军一接触,勇猛的楚军便将讲究仁义的宋军整整齐齐地按在地上摩擦,宋军大败,宋襄公的亲信护卫人员全部阵亡,宋襄公大腿也受了重伤。第二年,宋襄公因伤痛发作,不治身亡。《史记·楚世家》:“楚成王北伐宋,败之泓,射伤宋襄公,襄公遂病创死。”
泓水之战,宋军本可以逸待劳,利用地利优势,趁楚军半渡或未成列,打败楚军一雪前耻。然而,“仁义先生”宋襄公自认为宋军是“仁义之师”,如果胜之不武,有损仁义之名,宋襄公的首要目标是要保住“仁义”的名声,而不是赢得战争胜利。
(三)宋襄公争霸失败的原因
宋襄公是春秋五霸(孔子、孟子一说,墨子、荀子则不认可其为霸主)里最名不符实的霸主,实际上,宋襄公从来没有真正成为中原霸主。宋襄公争霸失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其一,宋国无争霸的国力基础。宋国疆域小、土地少、人口少,无支撑中原争霸的基本条件。
其二,无能征善战的军队。宋襄公想效仿齐桓公通过会盟来成为中原霸主,然而,齐桓公是大国,有管仲等能臣辅佐,且有三万战斗力强的军队做后盾。宋襄公只有自认为显赫的爵位和人数、战斗力均不占优势的宋军,在周天子说话都不算数的年代,公爵并没有多大优势,楚国都自封为王了呢!宋国处于四战之地,宋军自保都很困难,与大国争霸,还不够大国塞牙缝。
其三,宋襄公完全不懂战争。宋襄公对战争的认识还停留在“结日定地,各居一面,鸣鼓而战,不相诈”的西周时代,在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大步发展的东周时代,宋襄公对战争的认知和指挥更像是个笑话。宋国旁边就是战术大师郑国,郑国将迂回、诱敌、设伏、防伏、空城计等战术玩的炉火纯青,宋国虽然近水楼台,却半点皮毛都没学会,想凭借抽象的仁义来打败敌人,真的是痴心妄想。
其四,楚国对中原霸主之位势在必得。楚国正在上升期,其被齐桓公压制后,尚能继续扩张,齐桓公去世后,自然不遗余力地图霸中原。此时突然冒出个宋襄公,楚国必然通过一切手段将宋国荡平,这样的楚国,是宋襄公的不幸。
泓水之战,宋襄公不听取大臣的正确建议,空以仁义之名指挥战斗,导致大败,提供了一个反面案例。泓水之战后,大臣公孙固“半渡而击”和目夷“未成列而击”的思想被兵家认可并借鉴。如《孙子兵法·行军篇》:“令半济而击之”。后人对宋襄公的评价,也诸多微词。《淮南子》:“于古为义,于今为笑,古之所以为荣者,今之所以为辱也。”毛泽东评价说:“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泓水之战后,宋国再也不提争霸,安心当一个二流国家。此时,中原各国已无力阻挡楚国的扩张,此后数年,楚国基本掌控了中原,楚国势力一度扩张到黄河以北,只有晋、秦、齐三个大国未屈服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