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明明朝的军队,许多人都会有一种感觉,战斗力应该很强,毕竟是战胜了蒙古铁骑的。
大明之所以没落,有许多是因为宦官、党争等因素。不过,明朝在过去的时候,武力是否真的如此强大,让所有人都很失望,实在没有这么强大,反而有些弱小。
明代军队的体制可以用军队和军队来形容。兵户制起源于元代,元朝的户口是以人口为单位进行户口登记的,每个户口都有一个具体的住所和工作,户口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不能更改的,明代的军队户口也是一样。
明成制是明代特有的一种体制。其下层为小旗,各有十人,五小旗为一总旗,二百总旗为百家,十百家为一营,五百家为一营。
各大统领是“卫指挥使”,而“卫统领”则是“卫统领”,当时的国家共有五个省份,各有一个都统,直属五大统领。
当年,太祖为了让自己的军队能有足够的能力而建立这两个体系。由于军队实行终身制度,因此每一名士兵都有自己的固定住所,有朝廷的田赋,有了田产,有了田产,有了战争,就可以立刻出征。
由于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朝廷并没有在军队上投入大量的军饷。在这种情况下,军人制度要比征兵制度更稳定。
明代的兵马可谓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兵种,以前的时候,就算在宋朝,最高的时候也不过125万,而在明太祖时代,兵力就有188万,而在明成祖的时候,更是高达280万。
以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发展程度,要不实行军人制度,根本无法供养这么多的部队。
说到这里,所有人都会想,难道锦衣卫也是其中之一?诚然,“卫”在国内的身份也各不相同,其中最尊贵的就是北京与南京,号称“上十二卫”,十二卫并不在五大统领之下,而在皇上手中。
所谓的“上十二卫”,便是所谓的“御林军”。这支军队,是由皇上直接控制的,也被称作“皇帝亲军”。“上十二卫”是明朝开国以来,随着皇帝对各诸侯的势力逐渐减弱,各军逐渐归附到了皇上的手里,“上十二卫”也被扩充为二十六军。
明成祖以此为根基,建立了“三军”,其中包括了3000名投降于明朝的蒙古铁骑,以及“神机营”,装备着最尖端的枪械,以及“五军营”,这些都是曾经驻守京城的。这三个兵种,就是明成祖的全部,也是他五次出征的主要力量。
但在明英宗的时候,三军就被皇上给灭了。当年英宗亲自出兵,率领三个大营的精英,却在一夕之间被打得溃不成军。
这一段时间以来,“三大军部”的辉煌战绩已经彻底的结束了,历代的皇帝们都在不断的修炼,但是他们的实力却再也没有办法回到以前的实力了。
明末清初,战火连天,连皇上都不愿意派遣京营的士兵出战,可见这支部队的实力有多弱。李闯到了北京,那十多个京师,还没开战,就已经投降了。
说到这,或许有人会想,京营怎么会沦落到这种程度,只是因为在土木堡吃了大亏而已,怎么就一蹶不振了?
事实上,京营不过是明军制度的一个缩影,京营的军队都是从全国的军中挑选的,没有一支优秀的军队,京营又怎么可能强大?卫所制度在明朝发展至鼎盛之时,便逐步衰落,其原因有:
首先,军队是农夫,而不是士兵,自从开国以来,大明很少打仗,军户很难接受正规的军事培训,战斗力一年比一年低,久而久之,军队和平民也没什么区别。
其次,就是士卒的身份不高,在军队中,军人是最底层的。所以,士兵们欺负士兵是家常便饭,士兵们更是成了士兵的奴隶,像他们这种穷困潦倒的人,根本无法战斗。此外,明代士大夫的世袭制也是导致明代军事力量衰落的一个主要因素。
明代官员大都是从祖先传下来的,大都没有多少本事,全凭祖先的保护,只能欺负平民,让他们去战场厮杀,简直是天方夜谭。
皇上也明白魏国制度的没落,于是明末就实行了征兵制度,只是那巨额的军事开销却是一个问题。明末和辽东开战,征收赋税,农民起义爆发,镇压农民起义,大明就是这样的恶性循环,一步步走向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