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穿/门/东
小
运
河
▲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
如今民居聚落、街巷纵横、人流如织的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在数百年前曾有一条人工运河穿行其间,河面桨声阵阵,撑船号子高昂,一派繁忙景象。
▲《东城志略》
如果翻开民国一些关于南京城的志书,常常可见小运河,即是指此。晚清陈作霖《东城志略》有:“ 明留守后仓……其转输之道,则引淮水以为渠,谓之小运河,自金陵闸东北傍白塔巷而流。”
《秦淮志》有:“ 芥子园在小运河旁,与周处台相近。 ”
“ 小运河水,明初开。《待征录》:古鹿苑前,今金陵驿地。明为留守后仓。仓前池塘为运河,受南岗以北水,汇五板、观音、藏经、采蘩、星福、小心六桥之流。有半边营,南岸皆河。北汇于东园,自金陵闸入淮。”
“ 小运河水诸桥:五板桥、观音桥、藏金桥、采蘩桥、星福桥、小心桥。明初浚城东南鹿苑寺前池塘,以受南岗以北诸水,为之汇五板、观音、藏金、采蘩、星福、小心六桥之流。有半边营,南边皆河也。有水所营,所官营于水,故名。”
以上记载基本还原了小运河的大体面貌。
▲《明都城图》
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亲自统率水陆大军,第三次进攻集庆。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不到十天,便攻下集庆。朱元璋进城后,下令安抚百姓,改集庆为应天府。至正十九年,朱元璋陆续攻占浙东余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处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此后,朱元璋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在完成高筑墙部署后,便着手实行广积粮。任命元帅康茂才为都水营用使,负责兴修水利,又分派诸将在各地开垦种田,以减轻农民负担。此间,城南赤石矶一带兴修京城的留守后仓,粮食、货物往来极为频繁,为了提高运输效率,于是自仓前娄湖开运河贯通秦淮。运河水沿边营、张家衙、马道街、新路口、水佐营、半边营、小心桥,再穿过长乐路流入白鹭洲公园内的长塘,最后通过金陵闸,在平江桥东侧汇入内秦淮河,来往的货船可以利用这条小河将粮食、货物直接运送到仓前。
▲《秦淮区志》
小运河上曾有五板桥、观音桥、藏金桥、采蘩(蔡板)桥、星福桥、小心桥、麦子桥、小石桥、骂驾桥、金陵闸、苑家桥和东目桥等十余座小桥。如今这些桥名都变成街巷或居民区的地名。
《秦淮区志•地名》载:“ 骂驾桥东起白鹭洲公园南门,西至莲子营。相传明代田德颟的母亲在桥上骂皇帝,故名。又名马家桥。”
“ 心腹桥南起剪子巷,北至马道街。因地处中营、边营、三条营的中心区域,故称心腹桥。曾名星福桥。”
“ 五板桥南起三条营,北至剪子巷。清代此地有一明沟,上盖5块石板,故名。”
“ 蔡板桥东起心腹桥,西至箍桶巷南。相传民国初有人在此挖地,发现一块石头桥碑,刻有“蔡板桥”三字,故名。”
“ 小心桥东街南起老虎头,北至长乐路,因位于小心桥东而得名。”
随着朱棣迁都北京,南京在明朝的政治地位下降,运河的作用也逐渐减弱。久而久之,河周民居聚集,河道变窄,小运河的运输功能也慢慢湮废。河上所谓的桥,便也无桥栏,也无桥墩,仅仅铺上几条青石,方便行走。自清代以降,留守后仓被废弃,娄湖干涸,小运河的河道也随之发生改变,河水顺剪子巷、藏金桥流至膺福街附近的内秦淮河。
当时,大中桥一带是金陵水道陆上的集散地。运货商船需要通过东水关,经内秦淮河进入长江,而内秦淮河中段是金陵闹市区夫子庙,游船画舫往来如梭,再加上货船,便极易形成拥堵。于是船主另辟蹊径,在平江桥附近进入小运河,往膺福街附近的内秦淮河,从而绕过拥挤的河道,减少交通上的不便。但因小运河河道狭窄,无法满足运力,且冬季干旱水浅,更无法通行较大的船只,于是,水上货运渐渐转由外秦淮河进入长江。小运河便逐渐成为一条污水沟。
光绪元年(1875),江宁县府筹款集议捐办,对小运河疏浚、清淤整治,疏通水道,作为居民日常排水之用,改名为“官沟”。
▲白鹭洲公园
现今小运河仅存东起白鹭洲公园而北至金陵闸附近,长约二百米的一段河道,见证这数百年金陵门东的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