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贾太傅《过秦论》,二千载下。凛然有声!
秦,出自黄帝之孙帝颛顼后裔,始祖伯益佐大禹治水有功,受舜帝所赐姓嬴。大禹受舜禅,伯益受命执掌朝政,更继为夏启卿士,威望卓著。十一世孙飞廉(蜚廉)生子恶来、季胜,恶来即秦国先祖,季胜即赵国先祖,秦赵同源。
飞廉善走,恶来可搏犀兕熊虎,勇力无双,父子皆效力于帝辛(商纣)。 武王伐纣,革殷命,恶来效命帝辛,不从周,武王杀之。飞廉恰逢赴北方为帝辛立坛于(今山西沁源西),得石棺,铭文曰:帝令处父不于殷乱,赐尔石棺以华氏。飞廉又得报商亡,触棺而死,葬霍太山。
恶来死后,其子女防在周公旦平定三监之乱时,“......西迁商盖之民于邾吾,以御奴且之戎,是秦之先,世作周危(卫)......。”-----《清华简·系年.第三章》,由此西迁至周地。
女防玄孙非子,为周室养马有功,得周孝王赏识,天子以秦地(今甘肃天水)赐给非子,让他再延续嬴氏的祭祀,号称秦嬴。秦地初封不足五十里,既非诸侯,也非卿、大夫,地位低下,周王室附庸而已。非子为赢姓秦氏始祖。
周厉王十四年(前844年),非子曾孙秦仲继位,周宣王四年(前824年),秦仲得封大夫,获得车马、礼乐和家臣,赢姓秦氏踏入贵族行列。受天子命讨伐西戎。周宣王六年(822年),秦仲受天子命讨伐西戎,并在与西戎作战中阵亡。子秦庄公继位后,受天子命,领天子所遣之军军七千,大破西戎,得周宣王封“西陲大夫”,周天子将秦庄公五世祖(秦仲高祖父、非子之父大骆)所居犬丘(甘肃礼县)之地赐给秦庄公,秦氏封国开始扩展。
周幽王四年(前778年),秦庄公与其父一样,在与西戎作战中阵亡,长子世父为报父仇,坚决不肯继承家主之位,“西戎杀死我祖父、父亲,我不杀死戎王,不敢进城安居。”将太子之位让给弟弟,自己率军攻打西戎,其弟秦襄公才继位。
周幽王六年(前776年),秦襄公迁都汧邑(今陕西陇县),向东开拓。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侯联合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死于骊山之下,秦襄公与卫武公、晋文侯以兵救周,待周平王迫于犬戎压力东迁成周,秦襄公再出兵护送。
周室东迁,无力控制宗周土地,周平王便将岐山以西被戎狄所占据的土地赐予秦国,并与秦襄公盟誓“犬戎无道,掠夺我岐、丰,秦能克西戎,可领彼土。”,并正式封秦襄公为秦伯。自此秦国开始成为周之诸侯,与山东诸国往来使节,享有与齐、晋、郑、卫诸国同等地位。秦襄公用三牲九牢大礼,祭祀白帝,庆贺秦国正式立国。秦襄公是秦国第一位国君(秦庄公为追封)。
秦襄公后,历五世八代秦伯,至秦穆公继位,任用贤臣,,广纳贤士,秦国任用客卿的制度,由秦穆公始。他采用秦氏祖传的“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相马之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国在秦穆公时期,先后帮助过三代晋国国君(晋惠公、晋怀公、晋文公),创“秦晋之好”。又因利益纠葛,先后三次大败于晋国之手,收获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训,东进争霸天下之路被晋国牢牢封死。
无奈之下,秦国只得转向西方,击破西戎二十国,拓地千里,将周室陷于西戎的土地夺占回来。周襄王得知秦国夺回周人故地,对秦穆公大加赞赏,赐金鼓与秦,意为继续擂鼓出击,讨伐戎人之意。并封秦穆公为西部诸侯之伯(霸主),秦穆公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周襄王三十二年(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自此,秦国中衰,后继之君大都平庸无能,君位动荡,国势不振。终之后春秋及战国早中期,秦国默默无闻,勉力生存于西陲,旁观山东(崤山)风云变幻。
周显王八年(前361年),秦穆公十五孙秦献公去世,次子渠梁继位,即秦孝公,这就是贾太傅所说的“六世余烈”之第一世!
秦孝公继位之初,战国已进入中期,周室早已衰落不堪,山东诸侯国往来征战多年,以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地处偏僻,各国盟会不常参加,中原诸国疏远秦国,待之夷狄。
秦孝公为扭转不利局面,用卫人公孙鞅之策,以王霸之术展开变法,这段史实早已熟知于人心,不再加以详述。
秦于周显王十年(前359年)开始变法,至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国历二十年变法,国势大涨,先后击败韩、魏,夺取河西之地,并迁都咸阳,拓地至洛水以东,国力日强,秦国由此踏上统一天下第一步。
周显王三十一年(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子驷继位,为惠文王(周显王四十四年,惠文王十三年,前318年,秦公称王),为六世之第二世。
秦惠文王在位时,继续推行变法,以耕战之策,激励民众,先后夺取魏河东并上郡诸地,将疆域推进至黄河以东。并于周慎靓王三年(前318年)破五国攻秦联军,斩首八万。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破蜀,获得蜀国全境。
周赧王二年(前313年),以反间计使楚国背齐,瓦解齐楚联盟,并设计诱使楚怀王冒险出兵攻秦,秦军在丹阳大败楚军,获楚地汉中,楚国一蹶不振,对秦本土和西蜀威胁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