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李悝变法,魏氏很快就富强了起来。当一个人有了钱,他就会想要更多,比如权力,女子,车子,房子等。上升到国家也一样,熬过了苦日子的魏文侯觉得既然钱包袋子鼓起来了,腰杆子也该挺起来了。
但是吧,很多时候有钱不一定就意味着有实力。只有把钱袋子换成枪杠子,再养更多的小弟弟,才能真正挺起腰杆子,走出嚣张的王八步子。
于是魏文侯把李悝找来嘀咕一阵,商量军队改革相关事宜,魏文侯跟李悝说:“我要打造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先生有何良策?”
李悝试探着说:“老板您能给到的预算有多少?”
魏文侯大手一挥:“咱现在有的是钱,只要能强军,上不封顶!”
李悝:“得嘞,老板大气!”
于是,在魏文侯的鼎力支持,李悝的策划下,一套开创历史先河的军事改革制度正式现世。在这一套军事制度之下,魏国百姓踊跃参军,士兵悍不畏死,军队战无不胜,令诸侯闻风丧胆,打下了后来魏国百年霸业的雄厚基础,世人称之为魏武卒。
之后,吴起把这套制度带到楚国,奠定了楚国强大的根基,又经过商鞅抄袭和完善,更是为秦国打造了神挡杀神的虎狼之军。
为什么说魏武卒制度是开创历史先河的军事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生产力的限制,农民伯伯地里的庄稼不仅要供养国家,还得供养一大批干吃饭的老少爷们(贵族),在被各种剥削之后连养活自己都成问题,国家自然没那么钱再去专门养军队。
但是不养也不行啊,所以当时各诸侯国实行的都是“军民制”,简单来说就是国家挨家挨户拉壮丁,每家出一名壮丁为“正卒”,随时准备出征;其余为“羡卒”,在打仗时负责后勤保障工作。需要打架了就拿命去拼,干完了架继续下地干活。总之就是把农民往死里薅。
谁让你生下来是农民呢!
那么农民当兵有没有上升空间呢?当然有!要是遇到个好主子(将领),得到赏识还是可以翻身当地主滴。至于说你想靠自身努力(奋勇杀敌)上位?别闹,人家还等着你回去种田交“保护费”(赋税),真要让你翻了身,谁来养活我们?能让你吃饱饭就不错了,还想怎样?
套用一句今天“专家”的建议:如果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怎么办?那就给公司交钱上班不就可以找到工作了?
荒唐吗?看起来很荒唐,但是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你又能怎么样呢?活在当代的我们都该庆幸我们的政府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试想,如果政府不能代表人民利益,如果哪天社会能提供的就业机会远低于就业人口,当你失业苦苦找不到工作时,有人跟你说,只要交998,就给你工作的机会,虽然很坑!但起码能活下去,你还觉得荒唐吗?
我们看起来荒唐的背后,在某些利益阶层的人眼里,也许是理所当然!
同样的道理,在春秋后期,铁器已经可以普遍用于战争和农业生产,农民拿起铁器做的锄头就可以开垦更多的荒地。虽然地里的粮食增加了,可干活的农民依然富不起来,富起来的是不干活的贵族们。而在原有的制度体系下,国家想从富起来的贵族手里要钱显然是异想天开的事情,只能变法。
说白了,自古以来的变法就是“虎口夺食”,国家从原有的“富人”手里抢钱或者扶持另一群“富人”,顺便再救济一下穷人卖个好名声,所以变法就没有不流血的。你大爷的都要来抢钱了,不干你还是“人”吗?虽然很多时候这些原有的“富人”从不干人事,但并不妨碍他们自称为“人”。
尽管自古以来的变法最终收益者都不是穷人,但我们依然要无比敬佩这些变法者。正是因为他们冒着生命的代价前赴后继的不断改革我们的政治制度。在不断的完善中,哪怕底层民众每次只能享受一丝丝微不足道的好处,在历史的积累之下,才会有如今公平公正的社会体系。无论初衷如何,他们都值得被人民铭记!
魏文侯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国君,他率先开启了战国变法的先河,李悝的政治经济改革为他积累了足够的财富:
1,取消贵族世袭,从旧贵族口中夺了不少食。
2,鼓励农耕,开发荒地,改良耕种技术,充分利用土地,增加财政收入。
钱多了,能干的事就多了,比如国家供养职业军队。
魏文侯很大方,李悝也很实在,所以出台了让人无法拒绝的征兵政策:
1,解决待遇问题
成功选拔上魏武卒的士兵,先给你全家奖励百亩土地,政府还给你盖一间房子,不仅如此,还免除本人以及家属的徭赋租税,全家有了钱,再娶个漂亮媳妇,生一群崽子想必不是难事,房子,车子,票子,女子,儿子这不全有了?
2,解决社会地位问题
只要是入选武卒的士兵,无论之前是什么身份,全都是新时代的地主!哪怕你祖宗十八代都是隔壁地主老王家的奴隶出身,都能给你强制解除原有的人身依附关系,你全家老小再也不用担心遭受黑心地主的毒打。相反,如果你愿意,家里余量够多,也可以招几个奴隶毒打一顿,翻身农奴把歌唱!
3,解决了?后顾之忧
当兵就得打仗,打仗就很可能丢掉小命。俗话说得好,好死不如赖活着,没人会拿生命开玩笑。俗话又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只要给得够多,总有人愿意拿命去拼。魏武卒设置了相对公平的军功制度,按照功劳大小分上功和次功,根据不同的军功给予不同的奖励,升职加薪不在话下,对于立功特别重大的,不仅可以升职加薪,连你家的老婆孩子都能得到重赏。
想想,当你在前线立了大功,后方政府带着重金敲锣打鼓到你村里吆喝:“王家媳妇,恭喜你家男人王二狗打了大胜仗,当上将军啦,政府来给你家送钱来了,快出来领啊。”想想就带劲!男人在外面干死干活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家里的老婆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嘛!
总之,参军光荣,打不死活下来了你就能跻身贵族阶层,光宗耀祖。后代再争点气,三代之后就是世家大族!挂了也不亏,反正你原本就是烂命一条,当了烈士还能给家里挣上百亩土地,全家人彻底摆脱给狗地主卖身的苦日子。干就完了!
可想而知,在这一制度下的士兵,有理想(当地主),有钱拿(分土地),全家支持(惠及家人),干起架来还不得嗷嗷往上冲呐。
当然了,打仗不只是简单的打打杀杀,只靠着一腔热血往上冲大概率会沦为炮灰,还需要有过硬的业务水平和出色的将领。
魏武卒是怎么炼成的?
有了制度保障,只能保证能招到好兵和激发士兵的斗志,至于如何选拔士兵,训练军队,带领军队攻必克战必胜,依然是个大问题。“术业有专攻”,魏文侯和李悝也不知道咋办。
李悝虽然有“断讼以射”大胜秦军的战绩,但很明显,他更擅长立规矩,他可以忽悠人自主学习射箭,至于该怎么射,如何瞄准目标,发力多少等技术性问题。对不起,他也教不了。
魏文侯也很无奈。虽然他老魏家是富起来了,但论起打仗,他老魏家还真比不上老赵家,老赵家那可是晋国老军方了,人家那可是能两次依靠晋阳城扭转局势的军事天才,可他老魏家上几代祖宗干的全是见风使舵,背刺盟友的糟糕事,军事方面的人才的确欠缺。
既然自己家没有,老规矩,那就挖人吧。这时一个人引起了他的注意。
鲁国将军吴起。
公元前412年,齐国讨伐鲁国。鲁穆?公用吴起为将,大败齐国,天下震动。诸侯们怎么也想不到,强大?的齐国竟然会在正面战场被弱小的鲁国暴打!这就相当于社会青年放学堵?校门口找?小学生收保护费,没想到却被小学生抡起胳膊揍了一顿。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鲁国朝堂也很震惊,咱只想拒绝交保护费,安生过日子,却没想反揍你啊。当一个人只想摆烂的时候,他就一定会干出许多荒唐事来。
弱小的鲁国打败了强大齐国,本应该是举国欢庆的事,可有人却高兴不起来。就有人给鲁公说:
“鲁国虽然打败了齐国,但是鲁国本身弱小,为了避免被大国惦记和报复,还是把吴起赶走吧!”吴起得知消息后赶紧连夜逃跑。
这便是弱者的悲哀,在强大的实力面前,哪怕你偶尔赢一次也是过错!然而他们却并不值得可怜!我们应该对弱者抱有同情心,但我们敬佩的永远是身处低谷却依然奋勇向前的人,而不该把所谓的怜悯给予那些自甘堕落的摆烂者!
魏文侯得知吴起逃离鲁国之后就有了想法,可是他也很纠结。毕竟这位爷“黑历史”实在太多了,买官求荣,残杀乡里,母死不归,上学又被儒门劝退,杀妻求将….“累累恶行”简直是罄竹难书,要不是馋他的才能,天天跟着一帮大儒厮混的魏文侯恐怕也恨不得臭骂他几天几夜博取个好名声!
当然了,作为晋国家贼出身的老魏家是不在乎什么脸面的。只要有真才实学,管你是什么鸡鸣狗盗之辈!但表面功夫还是要做一做滴。我很想要,但我就是不说,除非有人帮我说!
魏氏朝堂人才济济,自然不缺擅长揣摩老板心思的员工。翟璜就是这么一位情商相当在线的好员工,于是他向魏文侯推荐了吴起。
魏文侯假装扭捏一番,说:“这不好吧,我听说吴起这家伙名声不好,我怎么能用这些品行不端的人呢?”
他又看下李悝,问道:“先生你觉得呢?”
李悝觉得老板装的实在太假,又不好意思拆穿,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能得到善终的变法者,他的情商自然相当高,于是他帮老板编好了任用吴起的理由: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司马穰苴何许人也?这可是在当时就名震天下的军事大家,带领齐国军队逼退燕晋联军,是得到各诸侯国军方认证的大才!既然吴起这么厉害,就不要纠结他的个人私德了嘛。
魏文侯很欣慰,这可不是我说的啊,是你们推荐的人,那就用吧。于是把吴起请来败为西河郡守,主要负责抵抗秦国和训练新军。
吴起到任后开始组建魏武卒,他非常清楚,既然老板给出了上不封顶的招兵政策,那就说明着老板对此事极为关注。丰厚的待遇当然就要设置极高的准入门槛,不然混进来一帮瘦弱病残,土豪家都能给霍霍完。于是吴起设置了招兵条件: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荀子议兵篇》
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手执长戟,腰悬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
有史学家统计,魏武卒全身负重超过30公斤,战国时期一里约等于410米。也就是说想成为光荣的武卒,首先小伙子身体得很棒,能一口气负重30公斤在6小时之内跑完40多公里!
啥概念呢,参考马拉松全程42公里,目前世界纪录是两小时跑完,这还是全身只穿裤衩的几句零负重无障碍比赛!如果在增加30公斤负重呢?
再举一个例子,在朝鲜战争中,我国114师轻装急行军14小时跑了72.5公里,至今被老美称为军事史上的奇迹!
而这仅仅是当年魏武卒的入围标准!虽然体力不代表战力,但起码够肉!
二,吴起治军
吴起招到了大约五万名身强力壮还很持久的帅小伙,他要重振雄风(扬名天下),洗刷男人的耻辱(不忠不孝不仁的黑历史),让曾经那些恶意诋毁排挤他的人看看,今天的吴起,你们高攀不起!
首先是人员编制
吴起摒弃过去以战车为核心的军队编制,改成以重装步兵为主的编制,以五人小队为单位,设置伍长一名,以此递进分别有十人队,50人队,百人队,五百人队和千人队。从每个单元中挑选表现优异者作为首领,负责日常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保证全军士兵的军事技能得到同步提升。
“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
这样的编制,不仅能保证个体的单兵作战能力,还比战车为主的编制更灵活,虽然比不上战车冲锋的战斗力,却可以通过灵活的战术和阵法运用击溃同等兵力的车战部队。在战斗中,即使军队阵型被战车冲垮,也可以迅速集合部队形成新的战阵。
简单总结魏武卒的特点就是短小精悍:
虽然个小手短,但装备精良,武力高强,只要被近身,那就是神挡杀神!
然后是部队纪律问题。
吴起治军,赏罚分明,功过不相抵。自古以来,带兵者能做到赏罚分明就已经相当不容易了,能做到功过不相抵的简直是凤毛麟角。功是功,过是过,功不能抵过,过不会遮功,只有严明律令,军令才能令行禁止。
在一次和秦军对战时,两军还在对峙阶段,双方都没下达冲锋号令,可是吴起下面一个精神小伙估计看着对面哇啦啦一片人头,仿佛看到了金灿灿的票子和娇滴滴的女子,实在忍不住,扛起长剑就往前冲杀,还砍了两个人回来到吴起跟前邀功,没想到吴起直接下令处死了他,身边有将领求情道:
“将军,念在小王立功的份上,饶他一命吧。”
吴起说:“有功就应该重赏,犯了错也得重罚,功过不相抵。他虽然很勇猛,但是不听军令,触犯军纪,必须斩首!”
吴起不仅依法治军,还喜欢玩行为艺术。
他一个军中大佬,经常和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看见挨冷的士兵给上去给他盖盖被子,要是有士兵伤口流脓,吴起可就来劲了,他总会走上去,一脸关切的对士兵说
:“宝宝别怕,我给你口一下,把毒素吸出来就好了!”
说完就上嘴,把士兵激动得恨不得再伤一遍,再享受一遍大领导的特殊服务。
一位士兵的老母亲得知自己儿子被老流氓口了,忍不住大哭了起来,周围人问她:
“咋啦,王家大嫂子,你儿子能被吴将军口一下,那是你们祖坟冒烟了,前途无量啊,咱还哭了呢?”
老母亲擦干眼泪,说:“你不懂,吴将军口得太舒服了,我家老王以前也被吴将军口了一回,没想到被口之后老王更加不要命的打架,没等上再口一次就光荣了,现在我听说我儿子也被吴将军口了,我担心我儿子也要跟着他爹去了。”
经过吴起训练出来的魏武卒,身体强壮,装备精良,技术过硬,斗志旺盛,令行禁止。当然,是骡子是马得拉出来遛一遛:
公元前389年,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新军硬怼秦国50万军队,大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