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老秀才一句话,惊出红军将领一身冷汗,毛主席立即下令飞夺泸定桥
迪丽瓦拉
2025-08-06 05:32:31
0

老秀才一句话,惊出红军将领一身冷汗,毛主席立即下令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中央红军长征至四川大渡河畔,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河水汹涌,船只稀缺,后有追兵,前有天险。就在红军将领们为如何渡河而焦头烂额之际,一位九十多岁的老秀才道出了惊人之语。这位亲眼目睹了72年前石达开兵败大渡河的老人,一句话让在场的红军将领们冷汗直冒。毛泽东闻言,立即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这个决策不仅改变了红军的命运,更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究竟老秀才说了什么?毛主席又是如何应对的?这个惊心动魄的历史时刻,又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与勇气?

1935年5月25日,阳光明媚,春风和煦。然而,在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畔,中央红军却面临着生死攸关的困境。经过长达八个月的长征,红军已经从出发时的八万余人锐减至两万余人。他们刚刚突破了蒋介石的重重包围,渡过金沙江,来到了这个名叫安顺场的渡口。

安顺场渡口位于大渡河西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重要渡口。此时的大渡河水势汹涌,河面宽达三百米,浪涛滚滚,仿佛一道天然的屏障横亘在红军面前。渡口四周山峦叠嶂,地形复杂,给红军的行动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红军总指挥部设在离渡口不远的一个小山村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正在紧急商讨对策。他们面前摆着一份刚刚送来的情报:蒋介石已经调集了20万大军,由薛岳率领,正在穷追不舍,离红军仅有数日路程。

"同志们,情况十分危急啊!"刘伯承皱着眉头说道,"我们只找到了4艘小船,每艘最多只能装三四十人。按照这个速度,要渡过两万多人,至少需要一个月的时间。"

话音刚落,帐篷里顿时陷入了沉默。大家都明白,他们根本没有一个月的时间。如果不能尽快渡河,等待他们的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被围困在这片狭小的区域内,要么被迫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决一死战。

就在这时,一名警卫员匆匆跑进帐篷,报告说在附近的村子里发现了一位老秀才,他亲眼目睹了72年前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在此地兵败的全过程。

毛泽东眼前一亮,立即派人将这位老秀才请来。不一会儿,一位身穿蓝布长衫、头戴方巾的老者在两名红军战士的搀扶下走进了帐篷。老人面容慈祥,双目炯炯有神,尽管年过九旬,但精神矍铄。

"老先生,请坐。"毛泽东亲自起身相迎,"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老人缓缓坐下,答道:"老朽姓宋名大顺,乃前清秀才出身。"

"宋老先生,听说您亲眼目睹了当年石达开将军兵败的全过程,能否给我们讲讲当时的情况?"毛泽东恭敬地问道。

宋大顺点了点头,开始娓娓道来:"那是1863年的5月,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小伙子。石达开率领四万大军来到这安顺场,准备渡河北上攻打成都。当时的情形,与如今你们红军的处境何其相似啊!"

听到这里,在场的红军将领们不禁屏住了呼吸。宋大顺继续说道:"石达开占领安顺场后,也是面临船只稀缺的困境。但他没有急于渡河,反而在此地逗留了整整29天。期间他的一个小妾还生了个儿子,他竟然还大摆筵席庆祝。就是这耽搁的工夫,给了清军包围的时间。等到石达开想要强渡大渡河时,已经为时已晚。"

宋大顺的话音刚落,帐篷里的气氛顿时凝重起来。毛泽东若有所思地问道:"那依老先生之见,我们该如何避免重蹈石达开的覆辙呢?"

宋大顺沉吟片刻,然后说出了那句让在场所有人都惊出一身冷汗的话:"如今河水已经涨起,大军从安顺场渡口过河是绝无可能的。将军若想不重蹈石达开的覆辙,可以北上300里,那里有一座泸定桥,唯有走此桥大军才有一线生机。"

这句话如同一记惊雷,在红军将领们心中炸响。他们意识到,老秀才的这番话不仅道出了眼前的困境,更指明了一条生路。然而,这条路是否真的可行?敌人会不会已经在泸定桥设下埋伏?这一切都需要进一步的讨论和决策。

毛泽东站起身来,向宋大顺深深鞠了一躬:"多谢老先生指点,您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送走宋大顺后,毛泽东立即召集军委开会。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们将面临一个关键的抉择:是继续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还是冒险北上夺取泸定桥?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两万余名红军将士的生死,更将影响整个中国革命的进程。

宋大顺老人的出现,犹如一缕阳光照进了红军指挥部阴霾密布的帐篷。这位九十多岁的老秀才,不仅带来了宝贵的历史见证,更为红军指明了一条生路。

1863年的那个春天,年仅十五岁的宋大顺正在安顺场附近的村子里读书。那时,他还不知道自己将亲眼目睹一场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战役。太平天国的将领石达开率领四万大军抵达安顺场,准备渡河北上。年轻的宋大顺怀着好奇心,常常偷偷跑到渡口观察这支令清廷闻风丧胆的军队。

"当时的石达开军纪严明,进村不扰民。"宋大顺回忆道,"我还记得有一天,一名太平军士兵不小心踩坏了村民的菜地,石达开亲自到菜农家赔礼道歉,并给予补偿。这让我们对太平军的印象很好。"

然而,好景不长。石达开在安顺场一待就是二十九天。起初,村民们以为这支大军是在等待船只或修整。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发现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有一天,我听到村里的大人们在议论,说石达开的一个小妾在安顺场生了个儿子。"宋大顺继续说道,"石达开为此大摆筵席,整整庆祝了三天。当时我还不懂事,觉得很是热闹。现在想来,这可能就是他失败的开始。"

宋大顺的话让在场的红军将领们若有所思。毛泽东轻轻敲着桌面,示意老人继续讲下去。

"就在石达开庆祝的那几天,清军开始在四面八方集结。"宋大顺的声音变得低沉,"等到石达开反应过来要渡河时,已经太迟了。河水暴涨,清军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

接下来的场景,成为了宋大顺一生难以抹去的记忆。他描述道:"5月21日那天,天还没亮,我就听到了震天的喊杀声。石达开组织了五千人强渡大渡河,但迎接他们的是清军密集的炮火。我躲在岸边的灌木丛里,亲眼看着无数太平军士兵被打得血肉横飞,落入汹涌的河水中。"

说到这里,宋大顺的声音有些哽咽。帐篷里的气氛变得异常凝重。红军将领们仿佛看到了72年前那惨烈的一幕,也仿佛看到了自己可能面临的命运。

宋大顺深吸一口气,继续说道:"接下来的二十多天里,石达开的军队被困在安顺场附近的山区。他们断粮断水,最后不得不向清军投降。我亲眼看到石达开被押解着走过村口,他看起来那么疲惫,但眼神依然坚毅。"

"那之后呢?"有人忍不住问道。

"清军首领骆秉章假意答应只处决石达开一人,却在抓住他之后,下令将其六千多残部全部屠杀。"宋大顺摇着头说,"那场屠杀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大渡河的水都被染红了。"

听完宋大顺的叙述,帐篷里陷入了长久的沉默。毛泽东站起身来,踱步到帐篷门口,望着外面滚滚的大渡河水,若有所思。

过了良久,毛泽东转身问道:"老先生,您觉得石达开失败的最大原因是什么?"

宋大顺毫不犹豫地回答:"耽误时机!在安顺场逗留了整整二十九天,这是致命的错误。如果他能早些渡河,或者寻找其他路径,也许结局就不同了。"

毛泽东点了点头,又问:"那依您看,我们现在该怎么办?"

宋大顺沉思片刻,然后说出了那句让所有人惊出一身冷汗的话:"如今河水已经涨起,大军从安顺场渡口过河是绝无可能的。将军若想不重蹈石达开的覆辙,可以北上300里,那里有一座泸定桥,唯有走此桥大军才有一线生机。"

这句话如同一道闪电,照亮了红军前进的方向。但同时,它也带来了新的疑问和担忧。

毛泽东皱着眉头问道:"泸定桥距此300里,敌人会不会已经在那里设下埋伏?"

宋大顺摇了摇头,说:"泸定县是当地军阀刘文辉的重要税源,泸定桥更是商贸往来的关键。以刘文辉的性格,他是不会轻易毁桥的。"

这番话给了红军领导人极大的启发。他们意识到,老秀才不仅带来了历史的教训,更提供了对当前局势的独特见解。

送走宋大顺后,毛泽东立即召集军委开会。在接下来的讨论中,他们将面临一个关键的抉择:是继续在安顺场强渡大渡河,还是冒险北上夺取泸定桥?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两万余名红军将士的生死,更将影响整个中国革命的进程。

在送走宋大顺老人后,红军指挥部的帐篷里顿时陷入了一片紧张的氛围。毛泽东环视四周,看到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凝重。他知道,此刻的决定将直接关系到整个红军的生死存亡。

"同志们,"毛泽东开口打破了沉默,"老先生的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周恩来率先发言:"根据老人家的描述,我们似乎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继续强渡大渡河,要么北上夺取泸定桥。两个选择都有风险,但我们必须做出决定。"

朱德皱着眉头说道:"强渡大渡河的风险太大了。我们只有四艘小船,即便日夜不停地运送,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渡过全军。而敌人随时可能追上来。"

刘伯承补充道:"但北上夺取泸定桥也不容易。那里距离我们有300里路程,我们能在敌人之前赶到吗?而且,万一敌人已经炸毁了泸定桥,我们岂不是白跑一趟?"

议论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担忧。毛泽东静静地听着,不时点头。当讨论进行到白热化时,他突然开口了:

"同志们,我有一个想法,"毛泽东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可以采取分兵的策略。"

帐篷里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毛泽东身上。

毛泽东继续说道:"我们可以分成两路。一路继续在安顺场渡河,另一路则北上夺取泸定桥。这样我们就可以两条路同时推进,增加成功的机会。"

这个提议立即引起了热烈的讨论。有人担心兵力分散会增加风险,也有人认为这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经过激烈的辩论,最终形成了具体的行动计划:右路军由刘伯承指挥,继续在安顺场渡河。左路大部队由毛泽东亲自指挥,向泸定桥方向进发。

但是,仅仅这样还不够。毛泽东深知,夺取泸定桥的关键在于速度。他转向彭德怀,说道:"彭德怀同志,我需要你率领一支精锐部队,以最快的速度赶往泸定桥。你们必须在敌人增援到达之前拿下泸定桥。"

彭德怀立正答道:"是!保证完成任务!"

毛泽东点点头,继续说:"为了确保万无一失,我们还需要派出一支更小的先遣队。"他的目光扫过在场的将领们,最后停在了杨成武身上。

"杨成武同志,"毛泽东说,"我需要你带领红四团,作为先遣队率先出发。你们的任务是在两天之内赶到泸定桥,为后续部队的到来做好准备。"

杨成武挺直腰板,坚定地说:"请首长放心,我们一定会在规定时间内赶到泸定桥!"

就在这时,一名通讯员匆匆跑进帐篷,递上一份紧急情报。毛泽东快速浏览后,脸色变得更加严肃。

"同志们,"他提高了声音说,"刚刚得到消息,川军已经增派两个旅支援泸定,预计三天内就会抵达!我们必须加快行动!"

帐篷里的气氛顿时变得更加紧张。毛泽东转向杨成武,说:"杨同志,情况有变。你们必须在两天内赶到泸定桥,而不是三天。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关系到整个红军的生死存亡。你们有信心吗?"

杨成武坚定地回答:"请首长放心,就算是爬,我们也要在两天内赶到泸定桥!"

毛泽东满意地点点头,然后对所有人说:"同志们,现在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我们要像石达开当年没有做到的那样,抓住每一个机会,争分夺秒地行动。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就一定能够克服眼前的困难!"

会议结束后,红军立即开始行动。右路军在安顺场加紧渡河,左路军则火速向泸定桥进发。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向北挺进,他们将面临着320里山路、恶劣天气和敌军阻击等重重困难。

这一刻,二万余名红军将士的命运,以及中国革命的前途,都压在了这个艰难的决策之上。毛泽东站在帐篷门口,望着滚滚的大渡河水,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念。他知道,接下来的每一步都将写进中国革命的历史,而他们,正在创造一个新的奇迹。

1935年5月25日深夜,大渡河畔的安顺场一片寂静。突然,一支队伍悄然集结,他们是中央红军的精锐部队——红四团。团长杨成武站在队伍前列,目光坚定地望着北方。

"同志们,"杨成武压低声音说道,"我们的任务是两天内赶到泸定桥。这意味着我们要在48小时内行军320里,翻越崇山峻岭,突破敌人封锁。这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为了革命,为了全军的生死存亡,我们必须做到!"

红四团的战士们没有人退缩,他们用坚定的眼神回应着团长的话。就在这时,一名通讯员匆匆跑来,递上一份电报。杨成武快速浏览后,脸色变得更加凝重。

"同志们,"他提高了声音,"刚刚接到军委的紧急电报。敌人增派的两个旅已经开始向泸定桥进发,我们必须在他们之前赶到!现在,我们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了——我们要在不到两天的时间里赶到泸定桥!"

这个消息如同一记惊雷,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了任务的艰巨性。但没有人退缩,相反,每个人的眼中都燃起了坚定的火焰。

"为了革命,为了胜利,我们一定能做到!"战士们齐声喊道。

就这样,红四团开始了他们惊心动魄的急行军。他们沿着崎岖的山路前进,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第一天,他们翻越了三座大山。山路陡峭,有些地方甚至需要手脚并用才能攀爬。但红四团的战士们没有丝毫懈怠,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帮助,顽强地向前推进。

天黑了,本应休息的他们却依然在行军。杨成武下令点燃火把,继续前进。夜晚的山路更加危险,随时可能有悬崖峭壁。但红四团的战士们依然保持着惊人的速度。

第二天清晨,他们遭遇了第一次敌军阻击。一支大约一个连的川军企图阻挡他们的去路。杨成武当机立断,命令一个排迅速展开侧翼攻击,而主力则继续向前推进。这个战术奏效了,敌军很快被击溃,而红四团仅仅耽搁了不到半个小时就继续前进。

中午时分,暴雨突然倾盆而下。山路变得湿滑难行,有些地方甚至开始出现山洪。但红四团的战士们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用绳索彼此拴在一起,在湍急的水流中艰难前行。

就在这时,一名年轻的战士不慎滑倒,眼看就要被湍急的水流冲走。千钧一发之际,一只有力的手抓住了他。那是杨成武,他冒着生命危险救起了这名战士。

"同志,"杨成武对那名战士说,"记住,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为了革命而战。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困难能够阻挡我们!"

这一幕激励了所有人,红四团的战士们以更加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进。

第二天晚上,他们又遭遇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敌军阻击。这次是一个营的川军,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企图阻止红四团前进。

面对这种情况,杨成武采取了一个大胆的策略。他命令主力部队佯攻正面,自己则带领一小队精锐悄悄绕到敌军后方。当敌军全神贯注于正面战斗时,杨成武突然发起猛攻,一举击溃了敌军的指挥部。

失去指挥的敌军很快陷入混乱,红四团趁机发起总攻,仅用了不到两个小时就彻底击溃了这支川军。

5月29日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泸定桥上时,红四团的战士们终于看到了这座传说中的铁索桥。他们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完成了320里的急行军,创造了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

杨成武站在桥头,望着这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眼中闪烁着胜利的光芒。他知道,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同志们,"他高声说道,"我们已经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我们要为后续部队的到来做好准备。让我们拿下泸定桥,为红军的胜利铺平道路!"

红四团的战士们发出一阵震天的欢呼。他们知道,他们即将创造一个新的传奇——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就要开始了。

1935年5月29日,当红四团的战士们抵达泸定桥时,他们面前的景象令人心惊。这座始建于康熙年间的铁索桥横跨在汹涌的大渡河上,桥面由13根粗大的铁索构成,其中9根并排作为桥面,两侧各2根作为护栏。然而,此时的泸定桥已经被敌军拆去了所有的木板,只剩下光秃秃的铁索在河面上摇晃。

杨成武站在西岸,用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对岸的情况。他看到泸定城的城墙上布满了敌军,密集的枪炮对准了桥头。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他们别无选择。

"同志们,"杨成武转身对战士们说,"我们必须在援军到达之前拿下这座桥。我们要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后续的红军主力架起一座通向胜利的桥梁!"

在杨成武的指挥下,红四团迅速展开了行动。他们首先消灭了西岸的敌军,然后开始准备强渡泸定桥。

二十二名勇士被选中组成突击队,由连长廖大珠带领。这些英勇的战士们每人携带一支步枪、一把大刀和十几颗手榴弹。他们知道,自己肩负着整个红军的希望。

当第一缕晨光洒在泸定桥上时,突击队开始了他们的行动。廖大珠带头爬上了光滑的铁索。敌人的机枪立即开火,密集的子弹如雨点般落在铁索周围,发出刺耳的声音。

突击队员们顾不上恐惧,他们用手和脚夹住铁索,一寸一寸地向前爬行。有的战士被子弹击中,但他们咬紧牙关,继续向前。有的战士力竭摔落,但后面的同志立即补上。

就在这时,敌军使出了最后的杀手锏。他们在东桥头点燃了一堆烈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火焰冲天而起,热浪扑面而来。

面对这样的绝境,廖大珠大喊一声:"同志们,跟我冲!"说完,他猛地一跃,竟然穿过了火焰,落在了东岸的桥头。其他突击队员紧随其后,一个接一个地冲过火海。

这一幕震惊了桥东的敌军。他们没想到红军战士竟然能够做到这种程度。趁着敌军惊愕之际,突击队迅速展开攻击,很快就控制了东桥头的阵地。

随后,红四团的主力部队开始渡桥。他们用木板搭建临时桥面,源源不断地向东岸涌去。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红四团终于完全控制了泸定桥和泸定城。

当毛泽东率领的红军主力抵达时,他们惊讶地发现泸定桥已经被牢牢控制在红军手中。毛泽东站在桥头,望着这座铁索桥,不禁感慨万千。

"同志们,"毛泽东对周围的将领们说,"我们的红军真是无坚不摧、所向披靡。有这样的战士,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

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的成功。它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军事层面,对整个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次行动彻底打破了国民党军对红军的围追堵截。如果没有成功夺取泸定桥,红军很可能会被困在大渡河西岸,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飞夺泸定桥为红军的长征开辟了新的道路,使得红军得以继续北上,最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其次,这次行动极大地提振了红军将士的士气。在经历了长途跋涉和连续作战后,红军将士的身心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飞夺泸定桥的成功,让每一个红军战士都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坚定了他们继续前进的决心。

再次,飞夺泸定桥的壮举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非凡领导力和战斗力。从毛泽东果断做出北上夺桥的决策,到红四团创造了两天急行军320里的奇迹,再到22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强渡泸定桥,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智慧和红军将士的英勇。

最后,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成为了激励后人的精神财富。在之后的岁月里,无数中国人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学习红军将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不仅改变了红军的命运,也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它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红军在长征中突破了最危险的障碍,为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只要有坚定的信念、科学的决策和英勇的行动,就没有什么困难是不能克服的。它永远是中国革命精神的一个生动写照,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而奋斗。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张... 张昭屡次劝孙权归降曹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正统性问题: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朝廷,名义上仍然是...
周原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咨询会召... “周原遗址考古新发现专家咨询会”近日在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召开,专家们认为周原遗址三重城垣的发现是一个...
原创 鸿... 一些人认为,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是干大事的人不应该有的“妇人之仁”,甚至是项羽最终失败的根源。其实,...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2人,历... 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刘民生(前右三)、抗战老战士等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新华社...
原创 历...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间无数英雄豪杰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复兴而不懈奋斗,正是他们的努力...
关于冬至的故事,有几个流传较广... 张仲景与饺子的故事: 相传在东汉时期,南阳医圣张仲景告老还乡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到许多乡...
原创 日... #深度好文计划#当我们谈及唐朝这个辉煌的历史时期,往往只能通过残存的史料和想象来描绘它的盛世景象。然...
原创 蒋... 蒋介石大军包围,中原军区九死一生,李先念唱空城计赢得一线生机 1946年初夏,中原军区陷入了空前的危...
贫瘠的土地对俄罗斯有何作用? 西伯利亚,是位于亚洲北部的地理区域总称。其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此虽然面积广阔,但人口和经济价值极低...
原创 1... 1985 年最后一个哈尔滨犹太人去世,东北自此再无犹太人,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是一些主要...
原创 9... 2023年8月,盛夏的酷暑也无法驱散笼罩在互联网上的阴霾。一条消息如同病毒般迅速扩散,引发了网友们的...
原创 秦... 虽说秦始皇陵经历了项羽军队、赤眉军、黄巢起义等无数人的破坏和盗挖,但是历代王朝基本上都是持保护的态度...
原创 曹... 曹操是东汉末年群雄中的一位,也是最为著名的一位。在打败袁绍后,曹操俨然成为北方霸主,也是最有可能统一...
原创 宋... 文 / 子玉 扩张军队是宋朝解决所有问题的常规操作,但宋朝的军队却始终是大而不强最终还成为了宋朝的一...
日本和平友好人士呼吁铭记历史 ... 近年来,一些日本政客公然淡化甚至美化日本的对外侵略历史,歪曲历史真相,遭到日本社会不少有识之士的反对...
原创 5...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常常会听到对历史的争议与讨论。而说到中国的历史,毛主席无疑是个无法绕过的人...
原创 项... 历史是神秘的,也是神奇的。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不是唯结果论,一些拥有卓越品质的人即使失败了,也会从厚重...
未雨绸缪却成优柔寡断,朱拉尼或... 《未雨绸缪却成优柔寡断,朱拉尼或成美以棋子?》 在国际政治的棋盘上,每一步棋都关乎着国家的前途与命运...
原创 1... 1949年2月,第9纵队于河南省周口地区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属第二野战军第4兵团建制。军长...
原创 中... 在阅读本文章之前,麻烦您点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不会错过后续更精彩的文章,感谢您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