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魏、吴、蜀三国中,蜀国最弱小。在诸葛亮去世之后,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战略方针!鸽派人物蒋琬、费祎采取保守的战略,他们强调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使国家强盛起来,徐图进取。陈寿在他们的传记里,这样评价他们:“蒋琬方正有威重,费祎宽济而博爱,继承诸葛之风,但面对外强内忧,蜀汉不可能有喘息之日”
鹰派人物姜维则是另一种战略方针,他认为不能坐以待毙,要发动进攻,夺取天下。夷陵之役后,蜀丢失荆州,国力丧尽。面对强大的曹魏,诸葛亮只得以攻为守,奋力挣扎,企图改变蜀汉困境。
姜维伐魏,同诸葛亮一样,是以攻为守。如果说与诸葛亮有所不同,那就是为了缓解蜀汉内部矛盾。因为蜀汉,是由四股力量组成,一、刘备、关羽、张飞等元老派;二、诸葛亮、庞统、蒋琬等荆襄地主集团;三、刘璋旧部;四、益州地主集团。姜维归汉,声望不高,他要继承诸葛亮之业,唯一出路,只有战争的胜利,提高威望,以便团结蜀汉内部。在曹魏胁其北,孙吴扰于东,内部明争暗斗的形势下,姜维若不兴师伐魏,奋力自强,势必坐以待毙。
姜维北伐,还有一个重要的感情因素,这就是姜维和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为兴复汉室,奋战一生,姜维为继承诸葛亮的未竟事业,进行了不懈努力,贯彻了诸葛亮的军事计划。诸葛亮早在一出祁山,即提出了“要从坦道,平取陇右”的北伐军事战略,姜维北伐,就是按照诸葛亮这一军事计划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