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我来为“草包将军”平个反,李景隆绝非庸才只是个背黑锅的!
迪丽瓦拉
2025-08-17 19:03:54
0

明朝名将李景隆,网上有些人戏称其大明战神来讽刺他是草包将军,我却觉得这实在太过刻薄了,李景隆虽然比不了朱棣但是也绝非等闲。

一、成长经历分析

从经历上来看,朱棣的个人军事指挥能力远超李景隆是必然的,本身朱棣是明初军事斗争还未平息时期成长的,朱元璋对于王子的军事教育也比较看重,单明史太祖本纪来说,记录就有如下:

洪武八年十月,命皇太子诸王讲武中都

洪武九年十月,命秦、晋、燕、吴、楚、齐诸王治兵凤阳

明初秦、晋、燕、楚、齐诸王皆有军功,可以说是元末明初这个大时代里经历过大浪淘沙的人物。其中朱棣从二十岁就藩北平起,就处在明蒙战争的最前线,曾经两次出征取得重要战果。

二十三年正月,晋王、燕王棣帅师征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尔不花,征虏前将军傅有德等皆听节制。齐王榑帅师从燕王棣北征。三月,燕王棣次迤都,咬住等降。

二十四年四月,燕王督傅有德诸将出塞,败敌而还。

二十六年三月,冯胜、傅有德备边山西、北平,其属卫将校皆听晋王、燕王节制。

二十九年三月,燕王败敌于彻彻儿山,又追败之于兀良哈秃城而还。

三十一年五月,都督杨文从燕王棣,武定侯郭英从辽王植,备御开平,俱听燕王节制。

从这可以看出,朱棣三十岁就已具备独立领军能力,且取得重大战果。麾下节制过多位明初大将,这显示出其指挥能力和统帅能力极其优秀,这种能力也并非朱棣天生就有的,更多的是经验和阅历的积累。那么同时期的李景隆是否就如同史书所说,是不知兵,惟自尊大呢?我看也不尽然。

二十四年三月,魏国公徐辉祖、曹国公李景隆、凉国公蓝玉等备边陕西。

二十七年正月,李景隆为平羌将军,镇甘肃。

三十年八月,李景隆为征虏大将军,练兵河南。

这段经历可以看出,李景隆的主要工作经历是备边和练兵。而征虏大将军这个职务,在明朝是极其重要的职务,徐达、蓝玉、冯胜等人先后担任过此职位。李景隆能在苛刻的朱元璋手下担任这个职务,想来必定是有才能的,只是缺乏独自领兵的机会,让其没能得到足够磨练。

景隆,小字九江。读书通典故。长身,眉目疏秀,顾盼伟然。每朝会,进止雍容甚都,太祖数目属之。十九年袭爵,屡出练军湖广、陕西、河南,市马西番。进掌左军都督府事,加太子太傅。

二、靖难初期情况

朱棣作为我国唯一以藩王身份起兵造反成功的反贼,其能力也好运气也好都可以说非常出众。建文元年七月起兵时就设计杀布政使张昺、都司谢贵。接着拔居庸关,破怀来,取密云,克遵化,降永平。过程里杀指挥马宣、宋忠、俞瑱,都指挥彭聚、孙泰。降伏永平指挥使郭亮。二十来天时间里可谓出尽了风头。这时候建文帝的反应也不可谓慢,八月就命令耿炳文挂帅,率军平叛。结果呢?真定之战,朱棣轻骑夜渡白沟,屠了雄县,紧接着设伏擒杀都指挥潘忠、杨松。又在南军渡河后的决战中大破耿炳文主力,斩首三万。打得耿炳文只得坐拥十万之众龟缩真定。对于建文帝来说,替换一个败仗的将领并不是什么太大的错处吧?李景隆正式登上靖难的舞台。

天子闻炳文败,遣曹国公李景隆代领其军。

三、李景隆和朱棣的部署

李景隆接替耿炳文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管理众多老将,以及接收耿炳文留下的军队。他第一时间做出反应,立刻去德州,组织后续部队并接管了耿炳文的败军,让南军恢复组织,经过休整后率领部队再次向朱棣发动进攻。

景隆驰至德州,会兵进营河间

景隆合兵五十万,进营河间

而他作为军事统帅最大的软肋也暴露了出来,尤其是缺乏军事指挥的资历问题,在军中这个最重资历之处他缺乏基础,使得他指挥部队的难度较大,这在之后的多次战役里都有所体现。

诸宿将多怏怏不为用。

而朱棣对李景隆的评价是

王语诸将曰:“景隆色厉而中馁,闻我在必不敢遽来,不若往援永平以致其师。吴高怯不任战,我至必走,然后还击景隆。坚城在前,大军在后,必成擒矣。”

燕王闻之喜,语诸将曰:“李九江,纨绮少年耳,易与也。”

这个怎么说呢,一方面燕王确实胆色非常,才敢玩这招。二方面江阴侯吴高以辽东兵围永平朱棣若是先被李景隆缠上,再等这支辽东兵过来,只怕就要交代了。三方面此时宁王还在虎视眈眈,若是朱棣露出疲态,被宁王从背后来那么一下可不是好玩的。四方面就是出于鼓舞士气的想法,朱棣总不能跟诸将说李景隆来了,我打不过吧?用兵如孙吴的曹操在官渡之战也是万分危急,可是动员之时依然说的胸有成竹,可见这类话语不过是场面话而已。

是时袁绍既并公孙瓒,兼四州之地,觽十余万,将进军攻许,诸将以为不可敌,公曰:"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色厉而胆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画不明,将骄而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丰,适足以为吾奉也。"

而朱棣援助永平后,李景隆立刻抓住机会,引军围北平。虽然明史上记载仁宗只有万余精兵,但是稍微仔细想想就知道不可能,北京城九门,若真是只有一万人镇守,每门才千把人,无论如何是守不住的。可北京是坐大城市,征发百姓上城是很有可能的。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靖难靖难兵起,王袭大宁,李景隆乘间进围北平。时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备御,多禀命于后。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从这条可以看出,连将校士民妻都上城防守了,可见北平城内几乎全部动员。李景隆也不是没有破城机会,至少有过都督瞿能攻彰义门险些攻破,被李景隆嫉妒而阻止的记载。那么这条是否说明李景隆嫉贤妒能呢?

瞿能,合肥人……与其子帅精骑千余攻彰义门,垂克。景隆忌之,令候大军同进。于是燕人夜汲水沃城。方大寒,冰凝不可登,景隆卒致大败。

至少从这条记载来看,李景隆是令瞿能等待大军同时进军,从前面李景隆的经历来看,他在战术上缺乏经验,选择这种稳妥的策略也无可厚非。无论是否有打压瞿能的想法其实都不影响这种部署。而按照南军这一天的战况来说,第二天彻底攻破北京是不成问题的,是因为恰好遇到天气大寒,燕军用水浇城铸冰墙的情况才导致的失败。如果说这就是李景隆无能的表现,那么马超恐怕也是无能之人了

曹瞒传曰:时公军每渡渭,辄为超骑所冲突,营不得立,地又多沙,不可筑垒。娄子伯说公曰:"今天寒,可起沙为城,以水灌之,可一夜而成。"公从之,乃多作缣囊以运水,夜渡兵作城,比明,城立,由是公军尽得渡渭。

而此时李景隆的友军在干什么呢?

燕师援永平。吴高闻王至,果走。

答案是卖队友。九月间李景隆还在德州调集兵马、进军河间,并且成功抵达北京城下开始攻城。而围攻永平的吴高看到朱棣来了,就避战退守山海关了。本来说好的两路夹攻,一下子一路就让了出来,朱棣十月到了大宁,七天后就裹挟了宁王的部众。到这会朱棣的运势可谓比龙傲天小说的主角还强。十一月朱棣回师,李景隆派人侦查。结果却是……

陈晖侦敌,道左,出王军后。王分军还击之,晖众争渡河,冰忽解,溺死无算。

这种在北平附近打了一个月仗还能迷路的猪队友还是死了算了。紧接着郑村坝大战,虽说号称是燕军8万对李景隆军50万,可是实际上李景隆的部队应该成分复杂,包括了大量后勤部队,加上前期战斗的损失和监视北平城的部队,能否有50难说。李景隆在郑村坝的指挥过程在朱棣的本纪里被总结为:

王以精骑先破其七营,诸将继至,景隆大败,奔还。

但是显然李景隆吃亏并不大,全师退往德州修整,以准备来年大战。我想围城不下,打援又失败的李景隆,能够收拢部队,让主力回撤准备再战也可以从侧面说明其才。稍微懂点军事的人都知道敌前撤退的难度很大,更别说北军是骑兵为主的部队。第二年二月的时候朱棣又借着打大同调动了一次李景隆,借助北军的机动力,成功让李景隆无功而返。

四月的时候,李景隆终于再次发动大军进兵河间,与郭英、吴杰、平安约定于白沟河会合。结果又是决战爆发前,平安被朱棣用百骑引诱,打了个大败,让李景隆失去先机。而这场大战打的极其精彩,李景隆此战表现绝非庸才。

战不利。暝收军,王以三骑殿,夜迷失道,下马伏地视河流,乃辨东西,渡河去。庚申,复战。景隆横阵数十里,破燕后军。王自帅精骑横击之,斩瞿能父子。令丘福冲中坚,不得入。王荡其左,景隆兵乃绕出王后,大战良久,飞矢雨注。王三易马,矢尽挥剑,剑折走登堤,佯引鞭若招后继者。景隆疑有伏,不敢前,高煦救至,乃解。时南军益集,燕将士皆失色。王奋然曰:“吾不进,敌不退,有战耳。”乃复以劲卒突出其背,夹攻之。会旋风起,折景隆旗,王乘风纵火奋击,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

以及瞿能传

又从景隆进驻白沟河,与燕师战。能父子奋击,所向披靡。日暝,各收军。明日复战,燕王几为所及。王急佯招后军以疑之,得脱去。薄暮,能复引众搏战,大呼“灭燕”,斩馘数百。诸将俞通渊、滕聚复帅众来会。会旋风起,王突入驰击。能父子死于阵。通渊、聚俱死。精兵万余并没。南军由是不振。

看到了没有,这场战斗先是从早打到晚,朱棣率三骑殿后却迷失了道路。若不是通过河流辨别了方向,等到天明还没有找到统帅的燕军恐怕自己就要崩溃。然后第二天再战的时候李景隆击破了燕军后军,差点擒杀燕王,朱棣使了点计谋才勉强逃脱。打倒傍晚的时候,瞿能这种指挥都自己杀了数百敌人了,朱棣也三易其马、矢尽剑折,可见激战的惨烈。指挥上李景隆也是中规中矩,逼的燕将士皆失色。我想这是李景隆距离胜利最近的时候,历史险些由他书写。若不是奇异的旋风起,折景隆旗。燕王恐怕只能在凤阳度过余生了。我想说景隆尽力了,燕王太imba,你说他不行,你行你上啊!

三、降燕及结局

回到京城的李景隆却被作为替罪羊踢出来

黄子澄执景隆于朝班,请诛之以谢天下。燕师渡江,帝旁皇甚,方孝孺复请诛景隆。

费尽心思保大明江山的李景隆却在这种时候被真正祸国的人们喊打喊杀,换了是我也一定不服。此时平安、盛庸都败了,陈瑄投降,南京周围的野战力量可以说全军覆没了。对于勋贵来说,靖难之役只是一场皇族内部的权利斗争,当牌面已经清晰的时候,勋贵和诸王抛弃了建文帝。李景隆和谷王作为勋贵和诸王代表打开了金川门,迎燕王进京。我想即使李景隆不做,勋贵们也会再找领头人。

只可惜朱棣并不是什么善良君主,残忍的杀害威胁到他的铁铉后,先后逼杀了盛庸、耿炳文、平安。李景隆这种深受建文旧恩,又曾统率大军几乎消灭他的人,就自然成了眼中钉。

永乐二年夺景隆爵,并增枝及妻子数十人锢私第,没其财产,至永乐末乃卒。

可见朱棣虽痛恨李景隆,还不直接杀死他。而是要慢慢羞辱他。我想他心里是明白的,李景隆只不过是建文朝廷的背黑锅,就像张邦昌为二帝背锅,秦桧之为赵构背黑锅一样。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唐... 大家好,我是历史小搜,今天要为大家揭开古代婚姻的神秘面纱。婚姻,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人生中至关重...
原创 天... 1993年,天津大邱庄村爆发了一场轰动一时的事件,被称为“禹作敏对抗解放军事件”。这起事件的源头是一...
原创 名... 李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独具特色的名字。 他年轻时只是一个文书小吏,通过师从儒家代表荀子,并投奔秦国...
原创 抗... 国民党第十五补训处是抗战时期在四川合江组建的为野战部队补充兵训练的师级机构,后来第十五补训处改编为暂...
技术、奇观与怀旧:19世纪城市... 约翰·伯格(John Berger)在其经典文章《为何凝视动物》(Why Look at Anima...
原创 1... 出生于辽宁省的老革命胡真一,于上世纪九十年代见了一位来自朝鲜的客人,这名不速之客是朝鲜驻扎沈阳领事馆...
原创 同... 在领导岗位上,除了卓越的个人能力,还必须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只有拥有个人魅力,领导才能在短时间内吸引...
原创 北... 在我国的历史上,宋朝时期是最为多灾多难的一个朝代,当时由于气候原因,北方原本寒冷干燥的平原山脉,开始...
盐的世界史:从奴隶社会到全球化... 1 基本信息 作者: [法]让-克洛德·奥凯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原作名: Le sel....
七七事变后的第一个圣诞节,雷鸣... 七七事变后的第一个圣诞节,雷鸣远神父在周至集贤真福院艰难度过 七七事变时卢沟桥中国守军 作者:赵...
原创 日... 在阅读此文前,为了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可以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
原创 你... 对于现代人来讲,尽管医疗技术很多高端,但能活到一百来岁,就算得上是仙龄了。在中国古代传说中,彭祖活了...
中华民国河南省造《十六》双旗币 中华民国河南省造《十六》(此处“十六”可能指面值或铸造年份等具体信息,但鉴于资料中未明确提及,本文将...
原创 英... 导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当毛泽东回忆起数年之前自己第一次出访苏联,住在莫斯科姐妹河别墅的那些日子,曾...
原创 《... (日尧居k古史侃谈《雍正王朝》——第84期) 太子胤礽被废是必然的,即使重新复位也就是一个花瓶招牌,...
原创 明... 引言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特色的朝代,在其漫长的统治过程中,建立了两京六部制度:在北京和南京各设...
原创 关... 话说一天夜里,刘备梦见关羽身死,惊出一身冷汗,许靖、孔明正劝解之间,忽然近侍禀报,马良、尹籍至,二人...
原创 鲜... 鲜为人知的清朝最后一次外战,清朝灭亡后,还打了15年 世人皆知清朝末年列强环伺,中华大地风雨飘摇。然...
原创 刘... 刘彻是汉朝最著名的皇帝之一,除了他的丰功伟绩让人津津乐道之外,他与后宫佳丽的感情纠葛也成了人们茶余饭...
原创 五...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后,塞北众多游牧民族趁中原衰弱之际陆续进入中原,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五胡"指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