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代名相魏征的这句话,不仅激励着千百年来中国人对于历史的探究之心,其实更是一种人类社会交替更迭的底层逻辑。
这种周而复始的时间进程,留给如今的人类数之不清的文明瑰宝以及人文、科技方面的知识。
而伴随着时间交替,世界舞台上永远是:“你方唱罢我登台”。
而作为二战后受益最大的美利坚,在近两百年的发展中,逐渐成为如今的第一强国。
想要长久的保持如今的地位不堕,自然要从国之未来抓起。
向来擅长意识形态输出的老美,在下一代的教科书上,也是煞费苦心。
作为美利坚寤寐思服的第一假想敌,他们的教科书是如何描绘我国的?
而作为仅次于自己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美国的课本上为何只用了20页,只有六个人被着重介绍?
是哪六个人,让一贯傲慢的老美,愿意花笔墨去介绍给他们的下一代?独尊儒术
美国因其是联邦政府的国体,所以每个州都有自己的单独教材,这与我国多版本同质化的教材体系大相径庭。
而在他们的教育阶段中,小学一年级到五年级,只是基础的人文常识类科目,只有在六年级的时候会加入历史一门课程。
而大多数州中,都会选取一本《世界历史》的书籍,作为历史科目的教材。
在这本一千两百多页的历史教材中,只有20页来讲述中国历史,并且是从商朝开始计算的。
而当中出现第一位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是中国人安身立命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由于面向的受众,主要还是蒙昧未开的儿童,所以并没有展开讲述儒家哲学的一面。
而是从孔子当时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他作为那个时代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内心产生了怎样的变化,从而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认识付诸笔端,从而创立了儒家。
在美国人看来,孔子是由于国度之间的倾轧,以及帝王的压迫从而创立了儒学。
这就是典型的西方思维,遇上东方语境所产生的的“文化四不像”。
但是核心的“仁义礼智信”,他们却没有花费时间去描述,只是过分强调国家间冲突与时代变革对个人命运的影响,此举不可谓是“夏虫语冰”。
在一个极为浅显的层面,中国千百年来最为精华的思想,就这样被轻描淡写的一笔带过。秦皇汉武
第二位则是秦始皇。
在美国的课本中,由于他们并没有如同我国一样,有着严格的时间朝代的划分。
所以,他们将秦始皇统一称呼为“始皇帝”。
究其原因,无外乎是秦始皇作为真正意义上,将长久处于分离状态的中国成功统一的统治者。
而且颁布了一系列条例律法,对古代中国人民的生活方面提出了统一的规定。
这种“大一统”的行为做法,不仅奠定了中国封建统治的雏形,也成功让中华文明没有像其余的古文明一般。
因为战火和朝代更迭而消失在历史洪流当中。
而且从另一方面说,美国人对于秦始皇留下的兵马俑的兴趣,可能比国人更为浓厚。
就从好莱坞盛行不衰的各种寻宝题材的电影可见一斑。
第三位,则是汉武帝刘彻。
由于美利坚自己的发家史,所以他们对国与国之间的土地冲突极为敏感。
而汉武帝作为驱除鞑虏第一人,成功的将匈奴从我国北方驱赶在边界以外。
而且这位皇帝在位期间,还开辟了“丝绸之路”,极大的促进了中国与西域之间的文化贸易往来。
美国在统一之前,也是在区域间经济的往来促进、人口流动中逐渐稳定。
这也难怪他们会将这两位先后统一中国的杰出帝王,放在自己的课本中讲述。
追究其根本逻辑,无非是骨子里那种“慕强”心理罢了。大唐气象
之后的几百年间,中国历史上仿佛再也没有出现一个能让他们眼前一亮的名字。
直到东方的巨龙再次抬起头,发出响彻世界的嗥叫,他,就是唐太宗李世民。
盛唐气象,万国来朝。
无论是“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诗仙李白,还是熙来攘往的长安西市,这里都是当时世界的最中心。
盛唐,代表的是最发达的经济、最绚烂的文化、最稳定的局面以及最杰出的帝王。
李世民的谦虚与果敢,不仅为中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繁华,更是让所有臣服于他的人尊称一句“天可汗”。
放眼世界历史,也是绝无仅有的荣耀。
这一时代,还有一位女性,也被美国人花了几页薄纸去记录——武则天。
这个中国传统封建社会中的一枝独秀,也因其女性身份以及杰出的政治素养,出现在千年之后的外族课本之上。
在她从政期间,前有“贞观之治”,后有“开元盛世”。
她不仅没有将李氏王朝的荣光黯淡,更是开启了盛唐最为花团锦簇的好时代。
在美国人看来,这般女子,前途古人后无来者,吾辈楷模当如此。郑和出海
在东方古国篇幅的最后,一位“宦官”出现在铅字淋漓的纸面上。
郑和,在中国人看来,他只是将中国带入了航海时代。
而在美国人看来,郑和对海洋的征服可是要早于麦哲伦、哥伦布等闻名世界的航海家之前的。
这也是因为当时明太祖朱元璋所奉行的“不侵略”政策,让国内整体生产水平极大提升。
在这种物质极度充裕的情况下,加上和平的海洋外交政策,郑和的出现让他到访过的国家无一不拍手欢迎。
美国人认为,这种不带有侵略目的的“海洋外交”颇有可取之处。
这与16、17世纪时欧洲各国之间,为了争夺海洋霸主那一副嘴脸,实在是大相径庭。
故而他们认为,郑和能够与之前的帝王先贤相提并论,也有可能,透过郑和的航海图,他们隐约看到了美利坚历史一个完全不同的走向。
短短二十页,就将中国漫漫几千年历史一言以括之。
无论是由于受众的年龄所限,亦或是他们当局有心为之,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却断然不可忘本。
尤其是近几年西方强势灌输一套价值观的当下,我们更应该时刻警惕,被包裹了“崇敬”“致敬”甜蜜外壳的思想反向输出。
只有时刻在真实的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才能自省,并时刻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