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是刘邦与薄姬所生的儿子,排行第四。在高祖十一年时,刘恒被册封为代王,当时代国与匈奴相邻,坐阵代国抵御匈奴入侵。而薄姬不受刘邦宠爱,跟随儿子刘恒居住代国。躲过了吕后的残害。
刘邦死后,刘盈继承皇位,但是他生性懦弱。吕后成了大汉王朝的实际掌权人。大肆迫害刘氏子弟,全力加封吕氏宗人,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刘如意、刘友、刘恢等先后遭吕后毒手,最后刘邦的儿子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那为什么刘恒能继承皇帝呢?
一、符合功臣集团的利益
吕后死后,大汉朝引发了一场血腥的宫廷斗争。功臣集团联合刘氏宗室诛灭吕后宗室,而吕后所立的少年弘,以非刘代了嗣而被废杀。国不可一日无君。那么由谁来继承皇位,成了大汉朝的头顶大事。当时备选的人员有
齐王刘襄、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
功臣集团以陈平,周勃为首的大臣,同意拥戴代王刘恒。
“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故顺,以仁孝闻于天下。”
朝臣中大臣最后决定拥立刘恒为帝,主要是因为刘恒势单力薄,其母亲薄姬的娘家人没有在朝为官,
根基浅薄,对功臣集团不会造成威胁
,反而需要功臣集团的拥护才能巩固皇权。
功臣集团最终只得选择在朝势单力薄的代王刘恒来继承皇位,刚继位的刘恒还需功臣的支持,才能巩固皇权的统治。
按照礼制,无缘皇位的刘恒,时来运转,捡得了一个大便宜,被朝臣拥立为帝。就是以后来的汉文帝。
二、刘襄与刘长作为侯选人,与功臣集团利益相冲突
齐王刘襄是刘邦长子刘肥的儿子,按照汉朝立长不立幼的皇位继承制度,他完全有资格继承皇位,再加上在诛杀吕氏宗室时,立下了大功。主要是刘襄母亲家的势力强大,有威胁到功臣集团的利益。
朝中大臣有人说:“
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门,乱功臣。今齐王母家驷驷钧,恶人也,即立齐王,则复为吕氏。”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功臣集团一方面担心淮南王刘长成了皇帝会伺机报复,必然对他们的利益和生命安全产生极大的威胁。
因为“早失母,常附吕后,孝惠、吕后时以故得幸无患,”淮南王刘长与吕后还是有着一定的感情,“欲立淮南王,以为少,母家又恶。”因此刘长这个皇位的候选人被功臣集团否决了。
齐王刘襄与淮南王刘长被否定后,只有高帝的儿子代王刘恒来继承皇位。刘邦在建国时就明确规定“非刘姓不得封王”,外姓的人员更加没有机会。
功臣集团最终只得选择在朝势单力薄的代王刘恒来继承皇位,刚继位的刘恒还需功臣的支持,才能巩固皇权的统治。
按照礼制,无缘皇位的刘恒,时来运转,捡得了一个大便宜,被朝臣拥立为帝。就是以后来的汉文帝。
当时大汉朝功臣以陈平,周勃为首,经过了吕后专权后,对朝臣与刘氏宗室都产生极大的恐惧。三位候选人中只有刘恒继承皇位,最适合功臣集团与刘氏宗室共同的利益,刘恒与其母亲薄姬在朝中无根基,威信自然没有树立,那功臣集团的利益没有造成损害,互相利用和配合,才是当时汉朝的时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