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后,经过软禁副总统黎元洪、解散国民党、废除《临时约法》、取消国会、削兵权、军民分治等手段,到1914年末,大权全部集中到自己手里。
1915年没有大的战事,民国相对较平静,因战乱奔波的老百姓终于过上安定的日子。
这一年,袁世凯进行了货币改革,发行了印有袁世凯图案的银币“袁大头”,财政基本平稳。老袁还恩威并施,粉碎了俄国策划外蒙古国独立的阴谋。
袁大总统接着改革了官制,大封幕僚一百余人。如徐世昌为上卿、汤化龙、杨士琦为中卿。
一切就绪,袁世凯终于可以享受大总统带来的荣耀。没想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打破了老袁的美梦。
本来“一战”战场在欧洲,袁世凯总统又想趁机加入协约集团,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捞个战胜国,以此收回清政府租借给德国的山东胶州湾,并终止《辛丑条约》对德国赔款。这个愿望很美好,但东邻日本没有让袁世凯的计划实现。
世界列强都在欧洲打仗,但亚洲的日本可没闲着,也在觊觎邻居大国的胶州湾。因为日本害怕民国成为战胜国,那样,民国就与战胜国关系亲密,日本在华利益就会被削弱。因此就鼓动老袁中立,而且派日军在山东龙口登陆相威胁。
英国海军也在山东崂山湾登陆,准备和日本联合对付盘踞在山东多年的德国人。结果日本人直接占领胶济铁路、济南火车站,袁世凯的国民政府对此严正抗议,可德国人很快惨败,日本人就开始向袁世凯要求利益了。
1915年1月18日,袁世凯在中南海接见了日本公使日置益,他呈给袁大总统一份文件“二十一条”。
老袁一看气不打一处来“什么意思?”日置益却不以为然的说,大总统不必生气,先看看,随后再谈,要保密。
这二十一条概括起来是:
日本人控制山东;日本人优先在东北、内蒙东部一带买地、租地;租借大连、旅顺99年;中日共管汉冶萍公司、中国沿海岛屿港湾不能租借他国;中日合办警察;中国军事、外交、内政要请示日本。
总结一句话,中华民国把主权交给日本人。
袁世凯为啥上心山东?
山东青岛有一家德国银行,经理是德国人,袁世凯在这家银行有大量存款,大约2000万马克。准备将来复辟帝制提出来使用。当听说日本人想占领山东青岛,还有日本人正干涉这家银行的营业情况,老袁害怕存款被日本掠去,将来复辟帝制无款可用,帝制将无望。
于是,袁世凯通牒正在山东对峙的英国、德国、日本三国,必须停止对抗。理由是,青岛战事已毕;胶州、莱州、龙口基本稳定,日本必须撤军;中国准备派兵防守。
没想到日本政府发来电报说:“袁总统一定有大志,为啥亲近德国,我们日本国也可以帮助你”。这个电报正说到老袁心里,于是请来他的日本顾问有贺长雄、坂西利八郎商议。由他们联络日本请求赞助,还要求驻日本公使陆宗舆疏通日本内阁。
日本人如果赞成袁世凯复辟帝制,2000万马克就安全了。
哪个日本人拟定的“二十一条”?
当时日本的首相叫大隈重信,是军人出身、擅长外交,当得到有贺长雄发来的电报,认为机会不可失,正是控制中华民国的大好时机,于是向元老院提出“二十一条”,以此向袁世凯要挟。
如果袁世凯在日本帮助下复辟帝制成功,必须答应“二十一条”,这是交换条件。
袁世凯是否会答应,日本政府心里没底。因为,甲午战争以前,袁世凯在朝鲜摸爬滚打近二十年,平定朝鲜国内叛乱、抗击过日军,还担任过大清驻朝鲜公使,一直是个反日派,日本人从心里是不欢迎袁世凯的。
1913年,有一个日本人叫中岛端氏的曾经写过一本书,在书里嘲笑袁世凯一文不值,袁世凯能不知道?可为了帝制,袁世凯面子不重要了。
外交总长孙宝琦辞职
几天后,日置益又拜会老袁,请袁世凯答复“二十一条”。老袁告诉日置益:关于主权的问题,自己不能做主,得开会讨论后再决定,最好你先找外交总长孙宝琦,他负责外交事宜。
两天后,日置益拜会民国外交总长孙宝奇,提出要求签订条约,并告诉孙宝琦“为两国利益,要保守秘密,不能泄密外国。”随后日置益解释说:“中国排斥日本,和英国美国交好,为不引起国际矛盾,日本政府交代秘密不可泄露。”孙宝奇无奈,只好推脱,等请示大总统后再决定。
为啥日本人害怕泄密?因为日本借欧洲人打仗无暇顾及东方时,强迫袁世凯同意条约,等西方人得知消息,日本已经控制中国,这时生米做成熟饭,西方国家已无能为力了。
孙宝奇找到袁总统,请示如何答复日置益。袁世凯就召集国务卿开会讨论。大家看到日本人的条件都发蒙了,无人说话。只有陆军总长段祺瑞气愤地说:“这条件坚决不能答应,应早些退回,免生祸端。”
段祺瑞怎能知道袁世凯的打算,为了帝制,一切都不重要。袁世凯说:“倘如不答应,恐和日本人闹矛盾,引起国际争端。”这时,老谋深算的徐世昌出了一个馊主意:“这是外交问题,理应有外交总长处理。”徐世昌把皮球踢给孙宝琦。孙宝奇一看,自己麻烦大了,这明明是让自己做卖国贼,不行。孙宝奇计上心来:“宝奇不才,恐难胜任,请大总统另选才能,宝奇情愿辞职。”老袁看着孙宝奇问:“你若辞职何人可用?”“陆子欣可用”。孙宝琦推荐了陆徵祥(字子欣)。
第二天,孙宝琦转任审计院长,改任陆徵祥为外交总长。陆徴祥心里清楚,坚辞不受,可架不住袁世凯好言相劝,只好答应2月2日就任外交总长。
陆徵祥接过这个烫手的馒头可大费心机了,到后来才其正体会了其中的麻烦与无奈。
兄弟带头联络反对
这陆徵祥经过九九八十三天的舌战、力争、讨价还价、修改再修改,初稿才定。没想到老袁的兄弟、江苏将军冯国璋联络19省将军,还有长江巡阅使张勋、广东惠州镇守使龙觐光等人通电全国,坚决反对“二十一条”。
陆军总长段祺瑞还通电各省,愤然主战。
老袁一看,矛盾多多,就回电各省,再三解释,签约实属无奈,国力不济,不敢不从。老袁也不能不考虑这些军阀们的意见,只好交给外交总长陆徵祥与日本公使日置益谈判交涉。
日置益马失前蹄差点没命
“二十一条”迟迟没有结果,令日置益十分生气,威胁陆徵祥:“既然你们政府没有诚意,那就别怪我们不客气。”
不久,日本政府调集海军假借换防为名,增派陆军到山东、奉天,大有一场大战在即之势。
袁世凯得知消息,心慌的不行,就照会日本政府,询问增兵理由。日置益告诉袁世凯,因为条约中关于内蒙、满洲、汉冶萍公司的条件你们没有答应。
随后,日置益不可一世的上马离开,路上忽然坐骑前蹄腾空而起,日置益应声落马。多亏马夫眼疾手快,将马带住,否则日置小命不保,但左脚还是受伤,无法动弹,只好让仆役把他抬到使馆休息养病。
袁世凯签订丧权辱国“二十一条”
转眼间到了4月6日,日置益的足疾见轻,又到外交部和陆徵祥商议南满洲杂居问题,但事关国家主权问题,陆徵祥婉言拒绝。
26日下午,日置益又乘马来外交部,陆徵祥赶忙迎接。日置益警告陆徵祥:“奉我国政府训令,所有条案已经修正,必须答应,否则免谈”。
陆徵祥接过一看,认为有几处有关国家主权的条文仍然不妥,需在修改。日置益根本不听陆徴祥解释,自顾离去。
当晚,日本又增兵山东、奉天,日本军舰在渤海口外游弋。一时间,国内谣言四起,人心惶惶。
袁世凯、陆徵祥被逼无奈,又做让步,但事关国家主权仍没有答应。
5月1日,日置益接到答复,问陆徵祥:“是最后答复吗”?陆徵祥答道:“是最后答复”。
日本人一闹腾,英国、法国、美国能不知道?这些列强害怕日本人在华得到更多利益,就给日本人压力,要求日本外尽快签约,不能影响它国的正常商业活动。
1915年5月7日,日本人向袁世凯政府下达最后通牒:“条案已定,不能更改,必须在5月9日下午六点前答复签字,否则兵戎相见。”
期间,日本人撤回在华经商的商人,增兵山东、南满,准备开战。各国公使慌忙探听消息,劝袁政府和平解决,万万不要开战。因为它们不想在战争中损失利益。
5月25日,外交部迎宾馆。陆徵祥代表袁世凯政府和日本政府签订了“二十一条。即《民国四年五月二十五日缔结之中日条约及换文》,简称《民四条约》。
袁世凯政府《民四条约》签订后,为平息民愤,袁世凯还把5月9日定为国耻日,说要卧薪尝胆等等忽悠国民,实则为复辟帝制服务。
日本人有贺长雄还写了《新式国家三要件论》,鼓吹帝制,为老袁复辟帝制打造声势。
《民四条约》签订后,民怨沸腾。迫于国内舆论压力,外交总长陆徵祥辞职、参议院议长黎元洪引咎辞职、陆军总长段祺瑞请辞。
袁世凯政府和日本签订的“二十一条”虽热不是大隈重信提出的“二十一条”,是陆徵祥、曹汝霖、陆宗舆等民国代表在日本的武力威胁下艰难苦撑四个月,讨价还价,经数十轮谈判后的“二十一条”,但仍然是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其中有多个出卖诸如山东青岛等地主权的条款。
常言说:弱国无外交,国弱更无主权。当时的中华民国积贫积弱,国力衰微,无力和日本抗衡,但主要原因仍然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在作怪,以出卖国家利益为复辟帝制寻求日本人支持。
袁世凯倒行逆施,祸害国人,最后众叛亲离,在全国人民的反袁声浪下,1916年3月25日,宣布取消帝制,中华帝国时代谢幕。
因为复辟帝制,老袁也积劳成疾,袁世凯皇帝没做好,却一病不治,6月6日,黯然离世。中国近代史袁世凯民国时代画上句号。
本文属个人观点
资料;蔡东藩、许廑父《民国演义2》、江城《历史深处民国2》